见微知著 料医如神

    大凡一个高明的医生,不仅在于治疗疾病,而应当在疾病没有出现时,就能预见到它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防止它的发生,或是在疾病的初级阶段将它控制住,这样才算得上是高明的医生。中医最古老的著名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说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为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不主张有了病然后讲求治疗,而是要在未病之先加以预防;这就像治理国家一样,不要等到出现动乱,然后研究治乱的方法,而是要在未乱之前,防止乱子的发生。

    假使疾病已经发生了才去治疗,动乱已经形成了才去平定,这就等于口渴了才想到挖井,遇到战争才想到制造武器,那不是太晚了吗?这段话强调的就是“治未病”的观点。

    时至今日,“治未病”已成为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其含义也较前有所发展,大致包括如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例如在流感流行的季节,用大量板蓝根、大青叶煎汤代茶饮可以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二是有病早治。如年老血压偏高的人,如经常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跳动,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之先兆,这种病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即使勉强挽救过来,也会留下后遗症;三是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及早切断其传变。东汉医家张仲景的著作《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叶天士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对某些疾病的发展变化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而能够见微知著,言他人未能言,令人叹服。

    有一天,叶天士从外面出诊回来,遇上了大雨,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只见水高浪急,河面上原有的一座小桥也淹没在波浪之中,无法过去。

    叶天士正在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村夫路过河边,他见是有名的叶大夫,忙问是怎么回事,叶天士将情况一一相告。

    村夫自幼在河边长大,对河床深浅了然于心,他对叶天士说:“先生不要着急,有个地方河床很浅,水流也慢,我可以背先生过去。”叶天士一听,忙说:“那只有谢谢您啦。”

    随村夫来到一处河边,果然水势缓和多了,农夫弯腰背起叶天士,小心地趟过了小河。

    叶天士感动之余,不觉认真地打量起村夫来,医生的职业习惯使他看出了村夫患有某种疾病,遂直言相告说:“老乡,我通过看你的气色,可以断定你患有疾病,如果不抓紧时间治疗,明年的今天,就会加重而死。若现在就着手治疗,还可保全性命。”

    村夫一听,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心想:人家好不容易将您背过河,全身上下没有一件干衣衫,你还给我断起生死来,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

    见村夫面露不悦之色,叶天士本想一走了之。因为《黄帝内经》早就说过:“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意思是说,如果病人对医生不信任,那么他的病就没有办法治疗,即使勉强治疗,也没有好的效果。

    但医生的责任感和感激之情使他再次提出为村夫治疗,谁知话没说完,村夫已离他而去了。

    到了第二年,村夫头上果然长出痈疡来,急忙来到叶天士家求治。叶天士知道病情已很危重,无能为力了,遂给他一些银钱,并安慰一番送他回家。

    待村夫走后,叶天士对周围的人说:“他活不过明天酉时(相当于晚5点—7点),已没办法救治了,真是令人惋惜。”第二天村夫果然去世了。

    当然,这件事本身的真伪今天已无从考证,或许有人认为这有点荒诞不经。

    重要的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叶天士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已能预测某些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相传有位姓章的司马官(即知府,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患呃逆病,不能言语,经常觉得喉咙之间有气上冲,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于是派人请叶天士治疗。叶天士诊察完毕,即用人参4两,附子4两,同煎一大碗汤药,让病人用汤匙频频饮用,一夜间,呃逆就止住了。

    当时章司马的儿子侍奉在他父亲身旁,叶天士仔细观察他之后,告诉他说:“你最近几天要患疟疾,病势严重,时间较久。”于是为他处方治疗。

    第二天,司马之子果然发疟疾,服用叶天士的药方,将近百日才痊愈。

    有位20来岁的青年,夏天咳嗽,痰中有时带血咳出,经常发冷发热,饮食减退,身体逐渐消瘦,口不渴,站立行走时经常扑倒在地,症状时轻时重,牙根松动,齿龈红肿,早晨起床经常有血胶粘在齿龈上,脉细而数。

    多数医生将其当做虚证诊治,应用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之类,用药很多却无效果。叶天士诊察后认为是湿温病(指好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病),应用芦根、滑石、杏仁、苡仁、通草、钩藤、白豆蔻等。嘱咐病人服20服则痊愈,若不足20服,过后当并发疟疾。其人服药10服后病已痊愈,即停药。至10月,果然疟疾发作,仍服前药病才消除。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有很多疟疾病人在典型发作(即具有寒战期、高热期、大汗期的发展过程)前可有前驱症状,如疲倦、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低。

    上面两个故事中,叶天士是否通过这些前驱症状来判断病人会患疟疾,我们不得而知,但还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叶天士尤其善长治天花。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烈性传染病,一旦流行起来,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得病死亡。病人全身起疹子、水泡,最后变成脓包、发高热,并很快死亡。如果万一侥幸不死,则全身,尤其是脸部会留下一个个瘢痕,俗话称这种病人叫“麻子”。现在我们偶尔从一些年长者脸上还可以看到这种痕迹。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叶天士总结出了通过用鼻子闻病人气息来判断病情预后的方法。有一年,他的第二个孙子阿坤出天花,全家无不着急万分。叶天士掀开孙子的蚊帐用鼻子闻了一下,不由得惊叹一声:“这是死气。”说完老泪纵横,忙吩咐家人为孩子准备后事。若干天后,这个孙子就夭折了。

    第二年,叶天士的长孙阿堂也患天花发热,叶天士诊察后说:“这是闷痘(天花的一种),及时救治,尚有生机。”急忙处方服药,危而得生。

    时至今日,类似这样的有关中医对疾病的预测性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宝贵经验已得到发掘和整理,如中国中医研究院杨力教授的新作《中医疾病预测学》即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该书认为,就像地震发生之前有征兆一样,人体也有着严密的报警装置,一旦疾病发生,便频频发出信号,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然而人体也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掩盖了疾病的存在。或者是人们对已经亮起的红灯掉以轻心,等到引起注意,疾病已经步入晚期,以致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因此这本书从先兆证的理论基础,先兆证的特点、规律,先兆证的特定部位以及先兆证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介绍了阻截治疗的方案和验方。

    由此可见,叶天士能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非是他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在于他对前人预测疾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从中获得了很多启迪,因而有时能言他人所未能言。

    可惜的是叶天士这方面的经验未能形成文字留传下来,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