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痧(猩红热)的记载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发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有皮肤脱屑。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在西方,1675年Sydenhem首先对本病作了详细的临床描述并定名为猩红热。

    在中国,该病最早由叶天士记载,只不过称为喉痧而已。他在《临症指南医案·疫病门》朱某的医案上写道:“疫疠秽邪,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志,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证,故发散消导,即犯津液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复:犀角、连翘、生地、玄参、菖蒲、郁金、银花、金汁。”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点结论:

    1.叶天士正确描绘了猩红热的主要症状。即“喉痛、丹疹、舌如朱”,尤其是“朱”字,形象地表述了舌面光剥,舌色殷红的特征,从而揭示了猩红热的主要临床症状。

    2.他已知道该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认为是感受“疫疠秽邪”,说明这种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明确说明“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证”,也就是说,这种病既非像感冒一样是由于风寒之邪的侵袭,也不像饮食不节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等里证。

    3.提出了治疗方法。治疗的原则是解毒驱秽,可用犀角、连翘、生地、玄参、菖蒲、郁金、银花、金汁等药物,不能像治疗感冒和消化不良等症一样采用“发散消导”的方法,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