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民抢险救灾
- 这时房顶正在慢慢下塌,墙壁正在缓缓裂倒,孩子马上就有被砸死的危险。
- 薛书印让妻子赶忙挖母亲和家中其他人,自己就迅速跑出去组织已脱险的群众抢救别人。
- 身边没有吸痰器,赵树帧毫不迟延地将听诊器上的橡皮取下来,插入伤员的嗓眼,用嘴对着吸起来。
解放军紧急奔赴灾区
1966年3月8日这天,一辆辆军用汽车在通往邢台的路面上行驶着。
这天,灾区气温最低达零下8度,坐在快速开进汽车的解放军官兵本已是很冷了,但战士们还是嫌慢,一再催促司机开快点。
战士们说;“灾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救活几个灾区群众。”
大规模调动部队参加邢台抗震救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也是我国抗震救灾史上的先例。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救灾部队接到命令后。快速反应,快速集结,快速开进,快速投入抗震抢险战斗。
在抗震救灾战斗中,解放军牢记人民军队的宗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敢打硬拼的革命精神,充分发挥了救灾主力军的作用
参加救灾的部队主要由北京军区驻冀部队和河北省军区所属部队组成。不仅有陆军、空军、海军,还有炮兵、通信兵,总人数达4万余人。
救灾部队主要分布在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4
个地区,25个县境内。其中:邢台地区3个县,石家庄地区6个县,衡水和邯郸地区各3个县。
投入到邢台的救灾部队大部分集中在重灾区隆尧、宁晋、巨鹿县内。
根据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部署,营、团包公社,连、排包村,实行专人负责,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大大提高了救灾效率。
为了配合抗震救灾工作,部队还出动汽车1700多辆,飞机84架,飞行369架次。
参加救灾的第一支部队为当地驻军,在震后3小时就赶到重灾区投入行动。
六十三军副军长徐信率领的先遣部队,于8日上午赶到重灾区隆尧。随即建立了前线指挥部,统一调动指挥部队救灾。
其他救灾部队也都相继于8日下午、晚上陆续开赴灾区,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之中。
3月22日,邢台第二次大震后,救灾指挥部又向灾区增调了救灾部队。
紧急抢救群众生命,抢救被废墟压埋的群众,是减少伤亡的关键。
一到灾区,官兵们扔下背包就冲进了村子里,许多干部、战士高呼:“乡亲们不要怕,毛主席派我们救你们来了。”
一些群众看到解放军亲人赶到,也激动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在紧急抢救的战斗中,有的战士两大两夜没合眼,一天只吃一顿饭,在零下8度的霜雪之夜,露宿街头。不少干部战士手脚裂口,指甲磨破,仍坚持昼夜奋战。
大震后第二天,巨鹿县何家寨村农民李大娘7岁的孙子李国良正在屋里取东西,忽然发生了一次强余震,房顶塌落一块,把李国良压在里面,李大娘也被砸伤,她挣扎着爬出来,哭喊着救人。
这时房顶正在慢慢下塌,墙壁正在缓缓裂倒,孩子马上就有被砸死的危险。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解放军某师九连战士孙克泽闻声赶到,立即冲进屋里去救人,他把孩子扒出后,抱着孩子刚出来,这座房子全倒了,孙克泽被砸伤。
这时,孩子几乎断了气,孙克泽又不顾自己的伤痛,给孩子做人工呼吸,使孩子慢慢苏醒过来。
李大娘为了表示对解放军的感激,就把李国良改名为李军救。
挖掘尸体和物资时,没有工具,有的战士就用手扒,手上扎了许多刺,鲜血直流,仍坚持抢救。
在掩埋尸体时,战士们细心地擦去死者脸上的血污、灰尘和身上的粪便,穿好衣服干干净净地装进棺材,加以掩埋。
某团四连班长赵西昌,平时胆小,从不敢看死人。到达灾区后,他带领的这个班负责掩埋尸体,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可是一次重大考验。
小赵经住了这次考验,对灾区群众强烈的感情,战胜了胆小恐惧的心理。
第一天掩埋了四具尸体,小赵手上身上都沾满了血,他连续24小时没吃没喝,始终坚持工作。
救灾部队还协助医疗队,向石家庄、邢台、邯郸市转运伤员。
转运伤员的主要困难是缺少医疗和护理器材。为了争取抢运时间,在转运伤员时,解放军卫生员背着伤员上汽车,用担架将伤员抬上飞机,还有不少军医在运送伤员的飞机上、汽车上、火车上,用手绢给病人接大便,用茶缸给病人接小便或当痰盂。
有的军人把自己的大衣让给伤员盖,把自己的干粮让给伤员吃,给病人端水送饭,倒屎倒尿。有的空军飞行员把氧气让给伤病员用。
一〇四野战医院军医郭恩华,一次护送4个伤员转院,连续40多小时没休息,一昼夜没吃饭。
途中一位脑外伤处于昏迷的重伤员病危,堵塞呼吸道,随时有窒息的危险。
当时没有吸痰器,郭恩华立刻拔下听诊器胶管,插入伤员口中,口对口地吸出粘痰,先后吸了5次,终于使患者呼吸道畅通,转危为安,将伤员安全地送到石家庄。
某部战士运送伤员,途中遇到震坏的桥梁受阻,他们立即跳人冰冷的水流中,用头顶肩扛,将伤员抬过河去。
某部工兵一连战士为了抢修通往灾区的一座大桥,不顾天气寒冷,毅然跳人水中,连续奋战一昼夜,终于将大桥抢修好,保证了救灾运输线的畅通。
解放军派出的1000多辆救灾汽车,日夜奔跑在邢台地震灾区的运输线上,不停地运送伤员和救灾物资。
某师卫生科司机长李玉堂连续开车3昼夜没休息。在救灾中,通信兵做到了部队到,电话通。
某团架线兵14分钟架线1.5公里,超过了平时训练的最高记录,通信连战士同勇生昼夜架线,连续奔跑50公里,途中晕倒3次,仍坚持工作,不肯休息。
集中力量保护和抢救国家和集体财产,是救灾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宁晋县刘路村粮食仓库被震坏,一部分倒塌,一部分仓库出现严重裂颖,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为了抢救国家的粮食,炮兵部队某团指挥连冒着频繁的余震危险,奋不顾身地冲进粮食局仓库内,连续苦战9小时,将5万公斤粮食抢运出来。
某团二营长刘福海带领6名干部从倒塌的商店中抢救出价值10万元的物资。
工作队员奋力抢救群众
一位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女青年忍着疼痛,在一处简易棚照顾受伤的儿童。
女青年是天津工学院学生纪枫,她作为下乡工作队成员住在隆尧县千户营。
3月8日地震中,纪枫被砸伤,但她仍顽强地坚持抢救群众,安置孤老儿童。
后来,纪枫终于支持不住,晕倒在了救灾现场。
经医生检查得知,她的骨盆骨折、耻骨劈裂。如此严重的伤情,还能抢救照顾别人真是难以想象。
灾区群众被纪枫的精神所感动。当她被送回天津治疗时,乡亲们纷纷涌向街头,含泪为她送行。
地震前,省、地、县在邢台地区部署了约四五千人的下乡工作队。他们来自省直单位、天津市、邢台地区及各县的党政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
地震发生后,他们当中有些人在震灾中罹难身亡,大部分幸存者除了自己奋力抢救群众外,积极协助基层组织开展救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驻梅庄工作队员李仁波,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为保护同屋的群众而被砸成重伤。他强忍疼痛爬出去,又抢救其他遇难群众。
隆尧县申家庄工作队的4名同志脱险后,在队长的带领组织下,立即与脱险群众组成3个抢救小分队,抢救遇难群众,仅用两小时,就救出了全村250名被砸群众。
隆尧县林家庄工作队的下乡干部张正贵,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组织工作队和群众临时成立5个抢救小分队,抢救群众200多人。
灾区群众格外爱护下乡工作队员,地震发生后,村民尽其所能救助工作队员。
巨鹿县小吕寨村刘香娥家的西屋住着河北农大的3名女大学生,她们来小吕寨是搞土壤改造试验的。地震时,3名女学生全被砸到里边。
刘香娥在地震时侥幸脱险,但头部、腿部被砸伤。她首先想到去救女学生。铁锨、三齿等工具都被砸在废墟里,她只能用手去挖。
刘香娥边挖边喊:“闺女,你们在哪啊?”刘香娥的手磨破了皮,鲜血直流,她也全然不知疼痛。
挖着挖着,刘香娥忽然听到瓦砾缝隙里传来了“大妈!大妈!我们在这里”的呼救声。
顺着呼声,刘香娥发现了3个女学生。只见一根大梁压在学生们身上,使她们脱不开身。
也不知哪来的这么大的力气,刘香娥两手一用力,将大梁挪到一边,3个女学生得救了。
村支委带头抢救村民
地震后,隆尧县马栏村党支部书记薛书印家的房屋全部倒塌,全家9口人全部被埋在废墟中。此时,薛书印神智清醒,他用尽平生力气,奋力从废墟中挣扎出来,随即挖出自己的妻子。
薛书印让妻子挖母亲和家中其他人,自己就迅速跑出去,组织已脱险的群众抢救别人。
薛书印边跑边喊:“乡亲们!赶快就地挖人,不要乱跑,时间就是生命。”
薛书印每到一处,就指定一个脱险人员负责包片挖人。
民兵连长从倒塌的房子底下挣脱出来,没有先抢救抚养自己成人的兄嫂,而是组织民兵突击抢救其他人。连续救出150多名蒙难群众,从而为开展更大的抢救工作,提供了人力保证。
副支书段成林被人救出,他强忍着右腿骨折的剧烈疼痛,手拄木棍一边指挥乡亲挖人,同时一条腿跪着又挖出多人。
共产党员赵路山,在地震中被砸成骨折重伤,他强忍伤痛,拄着木棍坚持抢救遇难群众6名。当骨折疼痛难忍、拄着木棍也难以支持时,他就爬着前进又抢救出2名群众。
抢险救灾中,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普通村民,都表现出已救人为己任,奋不顾身。
巨鹿县崔寨大队共产党员于二东,地震前,他的肺病发作,正咯血。地震时,于二东家的房子全被震塌了,全家人均被砸在屋内。他被群众于桂芳、于根山等人抢救出来。他的头部和四肢被砸伤。
于二东在受伤、亲人震亡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伤痛和亲人死亡的悲伤,立即与群众分组挖出乡亲于有贵等多人。
于二东发现村党支部书记、大队长的伤势比自己严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他就一面组织领导群众抢救伤病员,挖东西,一面组织安排群众的生活,搭棚修屋。
他手里拿着破椽子,光着脚,忍着伤痛,边走边喊边做组织动员工作。当时,崔家寨已有100多人逃到外面,他们在于二东的带领下,很快行动起来,奋力抢救,有的挖人,有的挖牲口。
由于抢救时用力过猛,于二东双手被磨的血肉模糊,疼得他几次昏倒,但他全然不顾,稍作包扎就又投入到新的抢救之中。
白家寨村党支部,面对全村房屋倒平,2000余名群众被砸,200多人死亡,200多名轻重伤员的场面,党支部班子不散,战斗力不减。
在7名支委6名被砸伤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指挥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工作,仅用3小时,就将全村被砸埋的死伤群众全部挖了出来。
隆尧县林家庄共产党员林灵巧,在全家人受伤、自己也多处受伤的情况下,他从废墟中爬出后,立即组织党团员开展营救工作,使40多人脱险。
刚刚入党才8个小时的梅庄村21岁的女青年施平珍,地震时穿着裤头、光着脚跑出来。在寒冷的黎明中,她抢救群众10余名,等全村死伤群众都挖出后,她又投入到安置群众的行列,两天两夜没合眼。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才使群众在大灾面前有了主心骨。
隆尧县西毛尔寨村村民杨明岗,在妻子、女儿都被砸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先去抢救住他家的3名天津医疗队的医生,然后再去救自己的亲人。可是,因耽误时间,女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宁晋县耿庄桥的赵成江、大疙瘩村的张兴泰、陈家庄的刘志敏,都是带伤抢救其他群众和集体财产。类似的先进典型在灾区数不胜数。
司书明是巨鹿县小吕寨村5年级学生。3月8日这天强烈地震发生后,司书明脱险。当他看倒塌的房屋,听到社员的呼唤,心情非常紧张。
司书明正要转身救别人,母亲叫住他,要他到南街去看望嫂子。他没有听到母亲的话,而是先去救社员司永印一家,他和别人救出司永印后,又救出了他的孩子。
司书明刚刚歇了一会儿,前面又发出了低微的呻吟声,原来是社员司长英在呼救。
司书明又奔过去,用力掀开一石板,扒开瓦块,把司长英救出来。此时他已筋疲力尽,两眼直冒金星,手指和伤腿也疼得厉害,很想休息一下。
忽然,又有一个女孩的尖叫声刺痛了他的心,司书明忍着疼痛急忙跑过去,扒救出露出上身的司景棉,又与群众救出她的母亲王巧玲。
就这样,司书明拖着疲惫的身体和群众一起又先后救起社员李庆祥、王小花等。之后,又帮助生产队抢救了牲口。
中午,全村抢救已结束,司书明才回到家中,听到妈妈在和嫂子唠叨他:“咱书明多犟,早就让他看你,可他一直抢救别人,这么晚还没有见人回来。”
司书明的嫂子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这样,我也是被别人救出来的。”
在3月22日下午,两次地震中间,那短短8分钟的抢救战斗里,出现了许多舍身救人、先公后私的英雄事迹。这是考验人们意志的8分钟。
有个被誉为“铁民兵”的民兵排,在地震发生时,个个冒着生命危险,逐户检查,从村里背出全部不能走动的老人和小孩,使全队没有一人伤亡。
女社员赵培英,在护送两位70多岁的老人转移时,又发生强烈地震,刹时墙倒屋塌。赵培英不顾个人安危,将老人搂住躺下,用自己的身子将两位老人护住。
小学教师傅廷印,地震时正在一间低矮的窝棚里上课。当棚顶被震塌的时候,他用肩膀顶住落下的屋梁,使30多名学生免受损伤。
正是这些勇敢的人,把地震的灾害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
医疗人员全力医治伤员
解放军某医院的助产士朱玉兰,生了孩子刚满月。当灾情发生的时候,她正在爱人那里休产假,听说爱人所在的连队要去灾区救灾,朱玉兰坐不住了,她想:“救灾首先要救人,我是医务人员,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应该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于是,朱玉兰主动跑到连部,找指导员请求任务。
指导员劝阻不了她的诚恳请求,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朱玉兰随部队出发了。
天津市河东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听说有去灾区的任务,都争先恐后地报名。
党员同志还以全体党员的名义写了申请书,表示要到灾区去的决心。
“时间就是生命”。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刘润田,在出发前9分钟才接到通知,为了不误上车,回家拿了一条毛巾就走了。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抢救工作,许多医务人员互相鼓励:这正是学习白求恩的时候;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
许多年过花甲的老同志,下车穿上白大褂,马上投入战斗。到交通不方便的村落去,他们就甩掉身上的背包,带上药械,轻装跑步前进。
李荣书是驻天津解放军第一〇四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23岁。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下午,李荣书同30余名工作人员,在副院长冉东川的带领下,乘车奔赴灾区。
次日2时,医疗队到达受灾最严重的隆尧县。大家不顾旅途疲劳,在部队首长的指挥下,放下行装,立即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
头几天,医疗队分组到附近各村进行排查,每到一地,都在房前屋后寻找伤员。
周恩来前往灾区视察慰问时,医疗队就在附近。
第4天,医疗队转移到宁晋县城西的一所学校里,建立起临时伤员集中救治基地,大家将伤员安置在教室里,把课桌合并起来,当病床开展治疗。同时,开始搭建工作人员的帐篷,以便结束大家数日来背靠背的露营生活。
不幸的是,以宁晋为中心的邢台地区第二次大地震又突然袭来。
3月22日14时许,李荣书正在病房为一位骨折的老大娘打针,忽然听到一阵闷响从地下向上涌动,随即房屋开始晃动,第二次大地震发生了。
此次地震,给宁晋县造成重大损失,绝大部分房屋倒塌。
当二次地震要来临时,李荣书顾不得个人安危,一边急忙招呼其他伤员赶快出去,一边背上这位老大娘逃离病房,接着又返回病房,抢救其他伤员。
室外的工作人员见状,也急忙冲进病房向外抢救伤员,使伤员脱离了生命危险。做病房的教室已成断墙残壁,无法再住,伤员住进了刚刚为工作人员搭建好的帐篷里。
宁晋再次地震之后,虽仍有余震,但情况逐渐稳定,救援人员陆续增加,急需的医疗设备、药品、衣被以及粮食等生活用品,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送来,使救灾有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医疗队抓住时机,对所在区域的约200余名伤员展开了手术、牵引、输液等系统的治疗工作。
在邢台地区巡回医疗的人民解放军某医院15位医务人员,本来已经完成任务,就要回去,忽然发生了地震,他们没来得及请示领导,又转道灾区。
赶到目的地,天已经黑了,他们立即支起手术台,开始了紧张的抢救工作。
骨科主治医生叶映祥处理完最后一个伤员时,一个12岁的男孩子又抬进来。
护送的人员恳切地对叶映祥医生说:“无论如何也得治好他的手,他爹是饲养员,他是帮他爹抢救队上的牲口,被砸伤的!”
叶映祥赶忙把孩子放在手术台上,经过细致地检查,发现左手掌严重骨折,肌肉破裂。如果不赶快手术,就有感染截肢的危险。
可是,根据当时的条件,要把一只断了两根掌骨、软组织遭到完全破坏的小手缝合好,困难很大。
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叶映祥忘记了疲劳,叶映祥拿起器械,立即沉着细致地对好骨胳,仔细地缝合被破坏的肌肉。
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终于获得成功,叶映祥的脸上现出笑容。
灾区人民公社的医生,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中有不少同志,刚脱了险,就带上急救药品,投入抢救。隆尧县千户营乡地段医院副院长、共产党员马怀仁就是其中的一个。
3月8日,发生地震时,马怀仁正在医院值夜班,他的左脚被砸伤。马怀仁从医院南屋残破的房里出来,他立即投入到本院的自救。
医院的房子震倒了,农民的土坯房子还不知怎么样?救死扶伤的天职,促使马怀仁赶快组织所有医务人员带上急救药品,分头下村抢救群众。
马怀仁被派往有600多户的枣驼村,马怀仁的家是千户营乡的连仲村,距枣驼村只有一公里,他完全有条件先回本村抢救亲人,这样做于情于理无可非议。
马怀仁骑上自行车,往枣驼村急奔。一到村里,马怀仁提着药箱,奔这家,跑那家,给伤员包扎、打针。到11时,共抢救黄玉英、李平改、唐二木、李寄焕等重伤员。
社员曹银联腹部受伤,小便不通,疼得直打滚,急需导尿。在没有导尿管的情况下,马医生找来了一尺多长的塑料管代用,可是尿还是倒不出来。
病人痛苦的表情,家属乞求的目光,就像一道无声的命令。马医生毫不犹豫地用嘴一点一点地吸尿,病人的痛苦终于解除了。病人及其亲属无不很感动。
在枣驼村的紧张抢救过程中,熟悉马医生的群众关切地问:“马医生你家里怎么样,你也不回去看看?”他随话答话地说:“没什么。”
14时多,连仲村的工作队员风风火火跑来,说:“马医生,你赶快回连仲一趟吧,焦指导员不行了。”为了救治工作队的焦指导员,老马才回到村里。
马怀仁在给焦指导员打针时,他的小女儿静霞哭着来了。他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他回到自己家,一进家看到瓦砾遍地,院中放着妻子、岳母的尸体,小女趴在她娘的尸体上放声大哭。驻村干部朱玉凤在劝慰静霞。
马怀仁忍着内心的悲痛,拉起孩子,他带着愧疚的心情说:“孩子,爹对不起你们,因为爹是医生,是党员,关键时候应先救群众。你大了,也懂事了,玉凤阿姨就是毛主席给咱派来的的亲人。好孩子,有党和毛主席,什么也不怕。”
站在一旁的工作队员朱玉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禁不住落下泪。
他又对朱玉凤说:“我是个共产党员,应当在最困难的时候站在最前面。现在抢救工作很急,我不能在家久留,孩子请你替我照看一下。”
说罢,马怀仁医生就离开了家,又投入了紧张的抢救工作。
社员古海明受了伤,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很快,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处于昏迷状态。部队医生赵树帧细心给他检查,没有发现可疑症状。
后来,听到病人嗓子里发出“呼噜噜”的声音,原来粘痰堵住嗓子,不立即吸出来,就有被堵死的危险。
当时,身边没有吸痰器。赵树帧毫不迟延地将听诊器上的橡皮取下来,插入伤员的嗓眼,用嘴对着把痰吸起来。
病人的粘痰,从赵树帧的嘴里吐来,古海明才苏醒过来。
古海明的妻子感动得流着热泪说:“你真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
社员王日生腹部受了伤,不能解大便,急得头上直冒汗。这时,医疗队赶到了。
石家庄市医疗队医生曹爱欣经过检查,发现是大便秘结。她先是按摩,效果不大。当时又没有其他器械。她想:器械是死的,人是活的。
曹爱欣把手消了消毒,就动手给伤员挖大便。
半小时过去了,又干又硬的粪便被挖了出来,病人的痛苦解除了。
王日生感激地说:“医生,我可咋感谢你呀!”
社员王平发包扎后,要送到12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上飞机。队员们和解放军一起,轮流抬担架。途中经过一条渠,渠上跳板只能经住一个人。
解放军战士刘进长、贺顺达、张竹春3位同志,不怕初春的严寒,果敢地跳到冰凉的水里。他们用6只粗壮的胳膊稳稳地支住跳板,让抬着的担架毫无颤动地走过去。
一个叫赵玉辉的女社员,腹部受伤,面色苍白。经过检查,发现是脾破裂,内出血,需要紧急输血。
张仁元、包广英、徐忠宝医务人员和伤员的血型相同,立即伸出了胳膊,把自己的鲜血,输进了伤员的血管,赵玉辉终于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