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灾民重建家园

  • 由于气温低,姑娘们的手和铁把一接触,就能扯下一层皮。
  • 申庆林在隆尧县马栏村抢救时,带领3名战士跳下已塌陷的红薯窖,冒着连续发生余震的危险,在水中捞出2250公斤红薯种。
  • 他不怕天冷水凉,卷起裤腿,赤着脚,把一个个决口堵住,一直坚持到天明,

解放军为群众重建家园

在几座搭起的防震棚前,10多位解放军战士正在给群众分发空投的饼干、烙饼。

邢台地震发生后,重灾区许多村庄由于干部伤亡严重,救灾部队在安置群众生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空投熟食、粮食和炊具,协助基层组织分发、运送救灾物资,照顾老弱病残人员许多战士在深夜顶风冒雨,逐户检查群众的防震棚,发现漏雨时,冒雨抢修,把自己的雨衣雨布盖在群众的防震棚上。帮助群众搭建防震棚和修建简易房。

部队在协助群众修建简易房时,没有工具,战士们就脱下鞋袜跳到泥坑里,用脚踩泥,没有抹子就捧着泥用手往墙上抹。房子修好后,让灾区群众住在里面,而部队战士仍露宿在外边。

隆尧县毛尔寨村杜家庄村,原有407户1577人,原有的房屋大都倒塌,灾情十分严重。

部队刚进村时,群众情绪低落。部队进村后马上帮助群众抢救伤员,掩埋尸体,搭建防震棚,边抢救边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关怀,宣传抗震救灾方针。

当群众得知周恩来亲自来灾区视察慰问和部署救灾工作时,都很受感动。

有一个30多岁的农妇,她丈夫和两个孩子都被地震砸死了,只剩下两个孩子,感到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长时间不说话。

但解放军战上的抢救行动深深感染了她,情绪逐渐安定下来,她说:“原来想亲人都死了,没活头了,现在看来,共产党领导、解放军帮助,还是有亲人,我要活下去。”

震后经过一星期的紧急抢救后,为了不误农时,救灾部队立即着手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一方面加强宣传工作,一方面派出大批指战员,直接带领群众恢复生产。

坦克团司务长龙元跃,帮助灾区群众拉犁,肩部被绳子勒出血也不肯休息,在场的老农感动得掉下眼泪。

某团五连班长申庆林在隆尧县马栏村抢救时,带领3名战士跳下已塌陷的红薯窖,冒着连续发生余震的危险,在水中捞出2250公斤红薯种。

马栏村人重建新马栏

1966年3月16日,天刚刚亮,马栏村各生产队便响起了上工的钟声,宣告了春耕生产的开始。

这天,马栏村全体社员群众、参加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工作队队员个个精神抖擞,人们排着队,手持铁锹、锄头,奔向村外田野。

人们有的锄麦,有的送肥,有的平整土地,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闹春耕的繁忙景象。

共产党员何文献,地震时全家6口人不幸遇难,只剩下他和两个不满10岁的孩子。巨大的打击并没有使他屈服,他毅然挺起了腰板,化悲痛为力量,主动挑起生产队长的重担,带领社员们起早贪黑地锄麦、送肥,不失时机地开展春耕生产活动。

第二生产队社员薛书考,将自己平日积攒的3方粪肥偷偷运送到集体的农田里。

民兵排长刘计录,组织民兵利用晚上深翻土地4亩多;社员段胜田义务为生产队修理农具。他因陋就简,解了春耕生产中的燃眉之急。

马栏人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工作队的帮助下,齐心协力,仅用7天时间,就锄小麦1400亩,送肥3万多立方,耕地1320亩,修理大中型农具124件,平整土地370亩。

随着生产的恢复,重建家园的工作已摆上马栏党支部的工作日程。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对于建设新马栏形成了共识。

全村抽调10%的劳力搞建房,以充分利用旧料为主,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建窑烧砖。

青年民兵纷纷报名到建房队、砖窑上干活。建房总指挥袁景印,利用晚上,在煤油灯下绘制马栏村新农村规划图,白天则带人一起放线打桩丈量宅基地,累得胃出血,旧病复发,几次昏倒在工地上,但仍坚持工作。

支部书记让他住院治疗,袁景印说:“我是共产党员,担任咱马栏村建房的指挥员,这是党的重托,群众的信任。即使我住进医院里,也放心不下。”

由于过度操劳,致使病情加重。党支部决定立即将他送进医院。可是袁景印没住上3天,他又偷偷地跑了回来,积极进行房基地的测量工作,并亲手带出了5个徒弟,大大加快了施工的进度。

70多岁的何老寿是马栏村的老瓦工,但他不服老,他主动向党支部要求上架板垒墙带徒弟。因为他年纪大,手脚不灵便,曾几次从架板上摔下来。

党支部劝他不要上架干活,但是何老寿说:“我要向解放军学习,轻伤不下火线。我要为重建新马栏献出光和热。”

在建设新马栏村中,许多社员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拌灰组的赵振海表现得尤为突出。别人下班了,他仍在继续干。为了不影响施工,赵振海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独自一人把一大池泥灰一锹一锹地拌好,又一担一担地挑到墙基前,倒进灰斗里。

别人叫他“疯振海”,赵振海说:“我振海不疯也不傻,是自愿为建设咱新马栏多出点力,来报答党中央、国务院对咱灾民的关怀。”

为了保证建房施工正常进行,青年民兵主动利用夜间,从窑上将砖运到施工现场。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4月14日,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砖窑上10多万砖坯有被雨水淋坏的危险。

紧急时刻,民兵们不约而同地争先恐后地拿起自己家的被子、麻袋、炕席等,冒雨向砖窑跑去。

青年女民兵薛书萍拿着被子飞奔途中,不知摔倒了多少次。她满身都是泥,头发上的水往下流,雨水模糊了她的双眼。薛书萍跌跌撞撞地终于跑到了窑上,将被子盖到坯子上。

32个民兵奋战了2个小时,终于保住了集体的砖坯子。虽然衣服淋湿了,弄得满身泥水,然而他们一个个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在重建家园中,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10多岁的儿童,都自觉自愿地为集体出力。他们利用晚上挖旧砖800余万块,旧木料700余立方,经过规整后,重新使用。

旧料的充分利用,大大降低了建房成本,又节约了人力物力。仅砖一项,就节约资金10万余元,木料节约14万元。自己烧砖288万块,被地区地震救灾指挥部评为旧料利用先进单位,并应邀在地区召开的重建家园表彰大会上介绍经验。

马栏村在建房中,实行了一条龙施工方法。

村里成立了4个建房专业班,一班负责夯实根基,二班负责垒墙,三班负责上木料,四班负责铺箔上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这就大大加快了建房进度。在当年就完成了建房任务的70%。

到1968年7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马栏人终于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了新马栏。社员们欢天喜地,乔迁新居。

干部组织恢复农业生产

1966年3月27日,距强震仅仅5天,较大的余震还在继续。受灾群众还没有完全安顿下来,宁津县各工委、公社的领导同志分片保村,带领干部逐户进行检查安顿。

城关工委的几名同志不顾风吹雨淋和道路泥泞,连夜将2100领苇席、1500个草袋和9400多个草帘子送到军烈属和特困户中。

地震使灾区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农田积沙、冒水,生产工具被砸坏,耕畜死伤,劳动力减少。部分村干部死伤导致基层班子瘫痪,群众的情绪低落。

震后的最初几天,灾区的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农业是农民的文柱产业,且季节性很强,误了农时,必将影响灾区的恢复重建。

对此,灾区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在紧急抢救尚未结束时,就向灾区群众提出了“家里的损失,地里补回来”的响亮口号,并制订了恢复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

农村领导班子在震后加强了建设,对干部伤亡较重的村庄,从轻灾区抽调一些干部到重灾区临时代职,把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充实和加强领导力量。

在灾区农村建立生产、生活两套班子。一套人马抓灾民的吃、穿、住、医等生活问题,一套人马抓农业生产。

为了帮助灾区恢复农业生产,国家调拨了大批生产物资、农机具及耕等。其中有排子车、肥料、饲草料、铁锨、圆钉、铅丝、小农具维修木材、木锯条等。这些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保证了灾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从天津、石家庄、邢台等中抽调了技术人员,为灾区修理大型农机具和排灌机械设备。

灾区地方农机修理站还自制了一个个小农机具,各村的能工巧匠也各施绝技自制小型农机具,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急需。

灾区各地都及时组织劳力,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加固,整修了部分水风扬水站和水渠。邢台地区除修复旧井外,还新打机井2993眼,打砖井9199眼,扩大浇地816万亩。

针对地震对农田的破坏,灾区各地及时组织劳力清理被喷沙掩埋的土地,运走淤沙,平整地裂缝并及时追肥、浇水、锄草、保墒,有效保护了禾苗,为夺取全年企业于收打下了基础。

为了稳定群众情绪,尽快恢复生产,邢台各地、县、乡干部及救灾解放军深人灾区村庄,直接与灾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极大地激发了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的积极性。使灾区干部群众振奋了精神,增强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

参加救灾的解放军各部队、中央工作组、地方工作队也积极参加春耕生产,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清理房基地,奠基打夯,拉土积肥。

通过宣传教育,下乡的干部们以身作则,使得灾区基层干部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大震后不久,重灾区一部分村庄又响起了上工的钟声。除重伤员、老弱儿童外,灾区广人群众又活跃在田间地头,在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积极克服一切困难,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农业大丰收。

灾区群众积极生产自救

3月22日发生地震时,56岁的社员李庆海和青年社员翟合均,正在打井。他们望见村里雾气冲天,就跑回家去看看。进村一看,发现房屋虽倒塌,没有人员伤亡,他俩悬着的心放下了。

李庆海对翟合均说:“让它震去吧,再大的地震也震不倒咱们,咱们回去打井去!”便又立即赶回工地。

当时他们心里想的是,这眼机井已经钻了5丈深,如果放下不管,井身就有随时塌陷的危险,就会耽误农时。在这以后,地震并没有完全停止,这位老社员和翟合均一起在工地上坚持打井,直到打好。

这些天来,一辆辆载满粮食、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的汽车,从四面八方开到灾区,灾区人民在这最困难的时刻,得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巨大的支援。

许多村庄的群众在接受各地运米的支援物资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受尽旧社会苦难的老农们说;“要是在旧社会遭这样的灾,就是砸不死,也要饿死!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好。”

在很多的村庄里,救灾部门把铁碗、草席、木料发了下去,但过了几天,因为有些村庄尽量精打细算,节约国家的物资,有的已有办法就尽量自己解决困难。这样,有些救灾物资又被退了回来,他们要求救灾部门把这些物资转运到别的受灾地。

一个只有62户的生产大队地震时,这个大队的房屋全部倒塌了。村社员在讨论时,提出“立下愚公移山志,双手重建新家园”的战斗口号,社员们分头从土里挖,很快凑起了万块砖,400多根梁和一些木料。

盖房用的砖石是各户凑出来的,建房工具也自己解决。这样,修建130间房屋的砖、料等基本备齐。全队劳动力70多个,分别投入了生产、建房两条战线。有的孩子自动组织起来搬砖、运灰。

春耕大忙的时节已经迫近,震区田间活动显得非常繁忙。在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里;人们在锄地浇水、追肥。在大块的经过翻耕的土地上,人们在赶着牛儿耙地;在村庄里,有的在修理农具,锯木声、打铁声响成一片;有的在选种育苗,准备春耕。

有一个社员曾经向上级派来慰问的人员说过这样一句话:“家里丢的,要从地里找回来!”他的意思是说,地震震倒了我们的房屋,砸伤了我们的亲人,我们绝不能向困难屈服,要更加顽强地去向大地作斗争,让它给我们多出粮食,补偿损失。

有一个县,去冬今春修起的几百条灌溉渠,这次地震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修渠、改造旱地,是这个县今年夺取农业丰收的主要措施之一。

地震后的第二天,县委就开会布置动员全县社员修复水渠。

第3天,许多社队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只用3天时间,就把全县的渠道修好,并开闸引水。

社员刘廷元在晚上也劳动,他开机浇麦田,天黑、水猛、地湿,田里不断开口跑水。

刘廷元不怕天冷水凉,卷起裤腿,赤着脚,把一个个决口堵住,一直坚持到天明,浇了30多亩小麦。人们问他冷不冷,刘廷元憨厚地摇摇头。

姑娘们组织打井与盖房

1966年3月8日,一场大地震把白家寨全村所有的水井震坏了。3月10日,周恩来来看望受灾群众时,走到一口破坏的水井前问,现在百姓吃得甜水还是苦水,村支部书记靳景印说:苦水,震后井都破坏了。

周恩来说:要打深井,要改造大自然,让百姓都吃上甜水。

为了落实好总理的指示精神,白家寨村支部决定要成立自己的打井队。

听说要成立打井队,以村民武敬彩为首的18名姑娘找到大队部,要求成立白家寨村“三八”妇女打井队。看着只有十几岁的姑娘,靳景印劝她们打井是个很苦很累的活儿,姑娘家做不了这个活儿。

可是,姑娘们就是缠着不走。靳景印只好答应了她们的要求。就这样,白家寨“三八妇女打井队”成立了。

18位姑娘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7岁。打井条件非常苦,全是人工架子,人力蹬大轮子,日夜不停地干。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打井队成立后打的第一眼井,深达220米,用了将近7个月的时间才打好。打井队打的第一眼深井,队长武敬彩等人当时连手套都没有,打井打到卵石层,特别硬,姑娘们的手全都是血泡,血流不止,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由于气温低,姑娘们的手和铁把一接触,就能扯下一层皮。

三八妇女打井队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一口气打了5眼井,群众吃上了甜水。

1976年7月,听说唐山地震的消息后,18名三八女子打井队队员坐不住了,“当年我们遭灾,全国人民支援我们;如今唐山也遭了灾,我们要赶过去支援灾区!”在她们的一再请求下,公社、县委的领导都同意了。

她们是7月28日去的,用了100天左右的时间,打了31眼80多米深的井。

1977年4月份,在唐山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劳模会上,武敬彩代表打井姑娘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隆尧马栏村,有5个姑娘分别是薛书平,段俊花,袁永枝,何胜书,薛缺巧。她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下地,一起学习,不是姊妹胜似姊妹。

1966年3月8日地震发生时,5位姑娘都很幸运地跑出了屋子。天亮了,她们发现房子倒塌了,亲人都埋在废墟下。

看到这些,马栏村妇女主任年仅21岁的薛书平,把几个姑娘召集到了一起,商量着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她们虽然很难过,但她们决心以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家园。

从此,她们不分昼夜努力地劳动,同时还照料着5个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和一个重伤员。

伤员叫赵小田,姑娘们不顾羞涩,给他端尿端屎、喂水喂饭,直到伤员被医院接走。

一次姑娘们看到外地给村里支援10吨盖房用的生石灰,但若不加工成熟石灰是不能使用的。晚上,她们卷起袖子,拿起铁锹自己干了起来。一夜之间,她们将生石灰加工成了小山一样的熟石灰。

就这样,这5位年轻的姑娘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和纤细的双手同亲人解放军、乡亲们为重建家园不分日夜地劳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