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是有用的
“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老板对一个年轻人说。“为什么?”“你现在对公司没有任何价值!简单地说你没有什么用!”老板吐了一个烟圈,仰身躺在靠椅上。事实上,年轻人的业绩确实不怎么好。“但是,我相信,我还是能干一些事情的。”年轻人向要解雇他的老板恳求着说。“作为一个推销员,你根本不够格。”他的老板坚持这样认为,话也说得很直白。“我相信我会对您和您的公司有用的。”年轻人说。“告诉我你怎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不知道,先生,我不知道。但是我应该是有用的……”年轻人开始有些激动,甚至语无伦次起来。“我也不知道。”老板有些嘲讽的意味,但还是扭过头仔细打量着面前的这个人。“只要把我留下来就行,先生,让我留下来!让我在其他方面试试。我干不了销售,但也许可以干其他活儿。”老板的口气渐渐温和了,说:“也许你到这里来就是一个错误。”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会使自己有一些用处的。”年轻人坚持说:“请你相信我,我能做到的。”
终于,他的恳求被同意了,他被调到会计室。在那里,他在数字方面的天赋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几年以后,他成了这家大百货商店的出纳负责人,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会计师。
真情搭建的职业平台
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大学刚刚毕业便因一场车祸而双目失明,接着相爱3年的男友也弃她而去,她的世界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美好。艰难地走过那段泥泞之后,她决定在生活中求证自己。
她摸索着去了许多家公司应聘,可人家一看她黯淡无光的眼睛便婉言把她打发了,经过太多的失败,她原本坚定的心有些动摇了。
那天她又去了一家公司,开门见山地对经理说:“贵公司所有应聘的条件我都符合,只是我的双眼什么也看不见,如果给我机会我就试试看,如果不能我也没有怨言。”说完她站起身准备向门外走。
“等等。”一直沉默的经理叫住了她,说,“欢迎你来我们公司就职,只是鉴于你现在的情况,准备先安排你每天接听业务电话,你看可以吗?”她的心一下充满了喜悦,欣然应允了。
没几天的时间她便和公司的每个职员都熟悉了,她们都尽可能地给她帮助。一个月过去,她心里有些烦,每天的工作只是守着一部电话,这根本不是她想做的。而且,她似乎总能听见别人在议论她,自从失明以后,她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
经理似乎看出了她的异常,对她说:“别着急,再过些天就让你正面接触公司的业务!”她心里又升起了希望。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经理却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而且这几天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怪怪的,好像有什么事在隐瞒着她。每个周末下午的娱乐活动也取消了,而改成了加班,每次加班她都可以不来。
她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大家因为讨厌她才把周末的娱乐说成了加班?目的就是不让她参加。她忽然愤怒无比。
又一个周末,经理果然又宣布下午加班,她心里冷笑了一下。到了下午,她出人意料地来到公司,每个部门都没人,她想他们一定在会议室联欢。而当她推开会议室的门,并没有听到欢歌笑语,好像许多人在忙碌着什么。
经理吃惊地问:“你怎么来了?”
她没有回答,反问:“你们在加什么班?”
经理笑了笑说:“好,也不隐瞒你了。我知道你在家是学过盲文的!为了能让你尽快接手公司业务,我们请了人把公司所有的业务方面的资料都做成了盲文,再有一个周末就会完成了,你就可以开始正常的工作了!”
那一刻,她站在那里无声地哭了,虽然她看不见他们的表情,却能感觉出他们温暖的目光和真诚的心跳!她在生活中的求证成功了,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她决定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他们的一片真情!
守住职业的底线
朋友毕业后到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学机械专业的他刚开始从事模具设计工作,在公司里,他处在最底层,每月只拿2000多元的薪水。
两年后由于业绩突出,朋友被公司提拔换岗到销售岗位,他成为许多供货商追逐的目标。有的人建议他主动向供货商发出暗示,也有人劝他放心地接受礼品和回扣,然而他一一拒绝了。许多人笑他傻,笑他呆。
他渐渐地被孤立、排挤,就像一只孤独地行走在鸡群中的鹤,高高地仰着头,从不迷恋路边的美食。
一次他的同行采购的产品因质量问题影响了公司的效益和形象,公司发现了其中的猫腻,严查违反纪律的采购销售员,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人全被清查辞退,唯独他例外。不久后公司进行全面整顿,朋友被提拔为销售经理,月薪翻了好几倍。
在宣布任职的公司例会上,经理让他谈谈体会。他说:“事业就像一只木桶,底线有很多条,诚信是一条,坚持原则是一条,能力是一条,但我认为‘傻’也是一条,而且是最不起眼最短的一条,如果这条底线断了,其他的底线就无从连接,所有的东西会因此而流失。”
朋友的话博得满堂喝彩。现在朋友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开了自己的小公司,事业有了新的开端,许多曾经被他拒绝的公司、供货商主动和他们开展业务。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傻”的恩泽。
生活中似乎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傻子总是在多方面吃亏,但傻人自有傻福,关键的时候“傻气”会让他高大起来,就像被沙尘掩盖的金子,等到被风吹净了面上的灰尘,立马就会焕发光彩。
战胜病魔的奥运冠军
我吸了口气,登上出发台。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比赛,我整个运动生涯的目的所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我将挑战世界最优秀的7名个人混合泳选手,其中包括我的劲敌,埃里克·纳米斯尼克。要夺得金牌,我必须游出最好成绩。
我作了一次长长的深呼吸,把看台上成千上万的观众抛诸脑后。氧气进得那么慢,仿佛我在通过吸管吮吸一样。我患有哮喘,严重的哮喘,而且还有一支异常狭窄的气管。医生说我的肺仅能发挥10%的功能。
换言之,我吸入的氧气量只有对手的1/10。1/10!想像一下吧,一辆油箱小10倍的赛车要和一大群赛车比拼,还要跑得最快!“拼搏的时刻到了,”我对自己说,“现在,为了最后400米而战!”
从5岁起我就为这一刻而努力了。最初跳进游泳池只是要证明我能比姐姐游得快。到了7岁,我一年四季都离不开游泳池了。父母总是教导我:“你对生活投入多少,才能向它索取多少。”这也正是我喜欢游泳的地方。如果我努力,我就会赢;如果松懈,就会输。一切就这么简单。
12岁那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正在户外跑着玩,猛然间,我感到胸口发紧,一点儿空气也吸不进来。伙伴们围了过来:“汤姆,你还好吗?”我把手放在膝盖上,休息一会儿似乎好多了。“嗯,我没事。”我喘着气说。但是那天我没力气再跑了。
我以为自己只是得了重感冒,就没对父母说。但不久,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这次我不得不告诉了他们。我们立刻去看家庭医生。
症状表明,我患了哮喘。医生给我做了过敏试验,因为哮喘也许是过敏引发的。结果我有一大堆过敏物:花粉、灰尘、真菌孢子。更糟的是,我对氯气也过敏。
“有些孩子长大后哮喘会自行痊愈,”医生说着递给我一个急救用的普通喷雾器,“要是你感觉透不过气来就用这个,要是还不行就来找我。”
哮喘并没有妨碍我的训练,这真是万幸。我的训练日程相当紧张。早上4:30起床;5:00至7:00在华盛顿的美国大学游泳;随后去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中学上学;下午3:30再赶回美国大学训练,直至下午6:00。
几个人混合泳运动员必须精通各种泳式。头一天,蛙泳;第二天,自由泳;第三天,蝶泳;第四天,仰泳,这样周而复始,每周训练7天,每天平均游15000码。
1对于在密歇根大学开始的校园生活,我兴奋不已。教练约翰·厄本切克以培养世界顶级混合泳运动员而闻名。他的游泳队中有3位跨身世界前5名的个人混合泳选手,埃里克是其中之一。
但是入学伊始,我的训练就不在状态。我总是生病,体重不断下降。那年秋天,由于宿舍在一楼,每当我打开窗子,灰尘和碎叶都会随风而入。我的过敏症从未如此严重过,但是我始终坚持训练。最后,教练带我去看一位治疗哮喘和过敏症的专家。
我们听到的是坏消息。“你不仅有过敏性哮喘,还伴有运动引发的哮喘,”专家说,“你的训练越紧张,病情会越严重。”
于是我找到另一位专家,他发现我的气管比常人窄得多,是先天的。他给我使用了一系列药物喷雾器,制定了全面的治疗方案。即便如此,药物也无法支持我的高强度训练。如果我减少训练量,就不可能保持顶尖选手的水平。有时我也不得不困惑:难道一名国际顶尖的游泳选手会如此不幸,被哮喘断送了运动生涯?
大二那年,游泳队离开寒冷的密歇根,飞往夏威夷做两周的强化训练。在一个私立学校的游泳池里,我正在与队友们比赛。赛到一半时,我的胸部骤然紧缩,仿佛被人用一根皮带死死勒住一样。我想吸气,空气却进不来。继续游,这种事我经历过。只是这一次来势过于凶猛。
我挣扎出水面。教练伏在池边,递过喷雾器。我喷了一下,又一下。太晚了,我的肺张不开。我头晕目眩,气喘吁吁地对教练说:“我看到黑点。”那是我记得的最后一件事。
我恢复知觉时,发现自己躺在急救室里,戴着吸入药物的面罩。医生说:“你的哮喘这么严重,类似的情况肯定会再发生。你必须更仔细地监测自己的病情,假如你想继续游泳的话。”我没法忽略他强调“假如”时那怀疑的语气。
他在暗示我做出选择——抗击或是放弃。事实上,我别无选择。如果我活着总是担心什么事会变糟而放弃尝试与努力,这辈子我将一事无成。每个人都有缺陷,也都有长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不辜负我们的生命。
第二天,我重返游泳池,满腔斗志地投入新的训练,同时比任何时候都更留心自己病情的变化。这就是取胜的关键——要像重视游泳比赛一样重视哮喘。在向1996年奥运会挺进的前一年,我保持着400米个人混合泳的世界纪录。
此时此刻,我站在亚特兰大的出发台上,准备向金牌冲击。我感到信心十足。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如果我没有被迫与病魔作战,可能我的竞争力连现在的一半都不如。他们这些人想像不到我有多么坚定,在这一点上,我已经占据了真正的优势。
出发的笛声响了。8个人跃入水中。我的家人和朋友在看台上大声尖叫。埃里克和我并驾齐驱,一路领先。还有50米时,埃里克比我快0.03秒——仅一个指尖之差。距离最后的胜利,只有50米。没人能打败我,我告诉自己。
我奋力向终点游去。一触到池壁,我就抬头看电子记分牌。我领先埃里克0.35秒!我夺得了金牌!
后来,一位记者曾经问我:“假如你没得哮喘病,你会多赢多少块奖牌?”
“也许我一枚也得不到,”我回答他,“因为如果没有疾病,我就不会懂得怎样战胜困难,征服厄运。”我不会挖掘出自身巨大的潜力——潜力就是克服弱点,转弱为强的力量。
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读书时代的一件事我印象很深:一次老师出了道数学难题,叫我和另一名同学上讲台解答。我很快考虑好解答步骤,而另一名同学还在那里凝神。为了表现一下聪明才智,我很得意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三下五除二,就摆弄好了。
这个时候,那名同学还在一笔一画地写着。我很自豪,将粉笔头一扔,大摇大摆地回到座位。结果是,我和那位同学都答对了,但老师给的评语却大不相同。
她指着黑板上我写的字说:“看看,急急忙忙,潦潦草草,马马虎虎,这是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吗?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做学问其实就靠一个人的态度了……”说实话,我心中并不服气。我看重的是结果,而老师要的似乎还有过程。
多年后,我去应聘一个会计职位。由于有相关工作经历和较高的职称,我的竞争对手们纷纷落马,剩下一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与我去迎接最后的面试。那个单位的会计主管接待了我们,他拿出一堆账本,要我们统计一下某个项目的年度收支情况。
虽然只是“小儿科”,但我不敢懈怠,每个数字都牢牢把握,认真在算盘上加加减减。约一个小时左右,我完成任务了。10分钟后,竞争对手也收工了。会计主管叫我们在一旁等待。然后拿着我们的“试卷”去老总办公室。
结果令我吃惊和恼火——我落聘了!为什么?会计主管回答:“你没有做月末统计,而他不但做了,还做了季度统计。”
我问:“不是要年度统计吗?”主管笑道:“是啊,但年度统计数据应该从每月合计中得到——这不算什么会计学问,但反映了做会计的严谨态度。也许你们能力相当,所以,我们最后要看的就是各人的态度了。”
那以后,“态度”一词在我心中生了根——同样的能力,在不同的态度下,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未来。态度也许是另一种能力,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幸福是可以争取的
一个寒冷的冬日,因为工作的不如意,他漫无目的地行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寒风刮在脸上,心情像满街飞舞的纸屑,骤添了几许苍凉和无奈。
掏烟,然后点火。让所有的烦恼在缭绕的烟雾中消遁。忽然,听到身边传来一声嫩嫩的童音:“叔叔,您的打火机。”转过身,见是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系着红领巾,约摸十一二岁的小姑娘。
“您刚才掉的。”小姑娘闪亮的眸子里透出一份童真。
“哦,谢谢你。”朋友接过打火机,拍了拍小姑娘的肩膀,继续向前走。
那是一个快燃尽气体的打火机。朋友走了一阵,又把它扔到路旁的垃圾堆里。就在朋友要跨街绕道的那一刻,猛然的一转身,发现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正向他走来。
是她,刚才那个小姑娘。怎么?她是残疾……小姑娘气喘吁吁,正向他招着手。
“叔叔,您的打火机又掉了。”
一个没用了的打火机,我扔了就扔了,犯得着你这么心疼?朋友正想发火,但当他看到小姑娘残疾的腿和冻得通红的小手时,被她一脸的真诚打动了。就俯下身子,抚摸着她冰冷的小手,温和地说:“这打火机没用了,是叔叔把它扔掉的。”
“还有用呢,我刚才还试着打火了。不信,您看。”说着,小姑娘真的就用打火机擦出了一束长长的火焰,“我左腿患病的时候,妈妈就常指着烛光跟我说:‘只要有火焰,就会有光明,有了光明,就等于有了希望。’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战胜了恶魔,腿留住了,您看。”
小姑娘伸出那条残疾的腿。顿时,一种震颤从心灵的最深处弥漫了朋友的全身。思维也似乎停止了。许久,朋友才接过小姑娘手中的打火机,把它紧紧地攥在手里,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因为有了小姑娘,确切地说,是因为有了这束小小的火焰,他感觉到这冰冷的空气变得暖和起来。从那时起,他忘却了烦恼和忧伤,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私企老板。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多地顾及一点点小事,为一丁点挫折而烦恼不已,一蹶不振。其实,人世间有许多幸福是可以争取的;有许多不幸是可以战胜的;有许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许多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就要看我们心中是否燃着一盏希望的明灯。
只要燃着希望的灯前行,前方,就一定有美丽的风景在等着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朋友”因工作不如意而沮丧、失落的心境。
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那时,我在深圳一家私人超级市场打工。每天卸车、装货,马不停蹄挥汗如雨。可那位林经理却对我们很苛刻,幸好他的侄子,也就是我们的顶头上司仓库保管林恺还算通情达理,对我们格外关照。
某天,清点仓库时,林经理发现少了几包烟和几箱泡面。他便大动肝火,扬言一定要揪出那个不识好歹的“贼”。平时仓库的钥匙都放在值班室的抽屉里。为此,林经理就一个一个地把我们叫进办公室审罪犯似的审我们,让我们大为恼火。
查无结果,林经理一气之下,让林恺管仓库的钥匙,防贼似的防着我们三个打工仔。后来,仓库里货物又少了一些。于是我们每个人就如惊弓之鸟。
林恺握着那串钥匙去找林经理。半夜才回来,喜笑颜开地对我们三个说:“虚惊一场,我和林经理一查进货单才发现,原来去年年底订货时香烟比往年少订了几条,泡面的订量也有问题。”我们三个这才舒了一口气,怨声载道起来。
接着他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钥匙,说:“年关已近,仓库里的工作一定很忙,林经理让我每人给你们配一把钥匙,以便随时工作。他也让我转告你们别介意,他这个人脾气不好,见不得鸡鸣狗盗之事。”
握着金闪闪的钥匙,我们有了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工作自然也干得尽心尽力,当卸下一车货时,我们就齐心协力地清点、入库,配合默契。有时清点完,略有剩余时间,我们就再清点一遍,以保证准确无误才入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疏忽漏点多点之事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商量,工作虽然卑微,可为了那串钥匙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仓库失窃的事情自然再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串钥匙,根本就打不开仓库的大门。难怪那些日子林恺总是第一个上班,早早地打开门。因为林恺发现,一个人心中的委屈多一点,付出就会少一点;付出少一点,获得就少一点。
那时我们少的是别人的信任,别人的尊重,甚至别人一点点的温情。这才导致了仓库的“失窃”,其实仓库里丢失的货品就是被我们三个偷走,被我们三颗充满委屈、不甘而疏忽的心偷走的。
于是,他用一把钥匙,一把打不开仓库大门却用温情打造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心门。
奥运金牌的获得者
我站在鲜红的双人雪橇旁,心怦怦直跳。在我们脚下,是一英里长、四层楼高的冰道。我边整理头盔边想,只有上帝才能解释我怎么站在这里——2002年冬奥会的赛场上。
仅仅两年前,我还在以跳远选手的身份争取奥运田径赛的入场券,然而历经一连串奇迹之后,我却来这里参加一项两年前我闻所未闻的运动。
我的一生仿佛都在奔跑。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在街上和男孩子们赛跑,他们多数不是我的对手。上三年级时,托马斯教练将我选入市田径队。我去队里报到时,他让我与队里最好的女选手赛跑,结果我轻松胜出。
教练把我带到一边:“冯奈塔,你会成为伟大的田径运动员,也许是下一个杰西·乔伊娜。”
那时我并不知道,杰西是美国最伟大的田径女明星,但我知道托马斯教练培养了很多优秀运动员。“但是仅仅跑得快还不够,你必须全心投入,要相信自己,相信你的潜力。”他说。潜力,我喜欢这个词。
从那以后,我在跑道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誓有朝一日要去奥运会,我知道自己具备这样的潜力。后来托马斯教练建议我改练跳远,我立刻爱上了这个项目。
踏板起跳,腾空飞跃,是多么美妙的感觉。从此跳远成为我的全部,中学期间我几乎没时间做别的事,连毕业舞会那天晚上我都在参加州锦标赛。奖牌可以为我赢得大学奖学金,让我离奥运梦更近一步。
获得亚拉巴马大学的奖学金后,我将目标瞄准了1996年奥运会。上大四时我已经参加了七次全美比赛,排名稳居全国前五名。“我感觉我的时代就要来到了。”我对男友约翰尼说。
然而距奥运选拔赛仅两个月时,我正在跑道上练习冲刺,突然感觉大腿上仿佛有什么断了。结果是左腿肌腱撕裂,对于田径运动员这简直是灭顶灾难。我坚持参加了预选赛,但只得了第13名。
我很快重新振作起来。总有一天你会大显身手的,在我心中一个声音斩钉截铁地说。距离2000年奥运会还有4年,到时我才26岁,正是黄金年龄。
约翰尼已经和我谈婚论嫁,但是我决定,除了训练什么都先放放再说。我训练比以前更加刻苦。然而就在2000年奥运会选拔赛之前,我又在练习中撕裂了韧带。这一次我完全绝望了,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所有的潜力都成为泡影。
我不可能再等四年,等到2004年奥运会我已经30岁,过了巅峰期。我飞到萨克拉门托参加选拔,不出意外仅获得第12名。“17年的梦想,就这样完了。”我泪眼婆娑地向约翰尼倾诉。
“也许还没完。”约翰尼告诉我,某位女子双人雪橇运动员正在征求2002年冬奥会的搭档。可是我连双人雪橇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真的,我是认真的,”约翰尼说,“主要条件是速度和力量,你二者兼备。”
以后的两年,我作为双人雪橇运动员加倍刻苦训练。我和搭档吉尔最终得以参加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预备……出发!”全程共有15个转弯,我们完美地驶过每个弯道,平均时速高达82.3英里,最后我们打破纪录,获得金牌。
潜力,人人都拥有它,但是你可能永远不知道它藏身何处。看看我吧,我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奥运会金牌,只是以一种始料未及的方式。
跨越人生的壁垒
哀莫大于心死。他伫立在山样高的画稿前,像一具木质的雕像,怆然、疲惫、心酸。送交全国美展的作品,第三次落选,他感到再也无力突破厚重的壁垒,登上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了,失望的苦痛像铅块般重重地压在心上。
父亲跛着脚走来,劝慰道:“冠文,你的画已很不错了,再努力一阵,能成!我们在期待……”
赵冠文苦笑着:“爸爸,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的心力、才智是有限的。”
1“是的,”赵冠文慨叹着,“功亏一篑,多少人离成功只一步之遥,却用尽了最后的气力,再也达不到事业的顶点了。”
父亲沉思着,突然激动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两步,说道:“前不久,我见到一位分别二十多年的战友,他现在是位了不起的雕刻家,你去见见他吧!”
赵冠文摇头说:“靠关系发作品的人是不能成艺术家的。”
父亲咆哮起来:“正因为如此,才要你去见他!”
……他终于找到了雕刻家的住所。“是冠文吗?进屋坐吧!”一位老人从案几上抬起头,招呼着。
赵冠文四下打量一阵,眼睛突然亮了:满屋竹雕、木雕,一个个因夸张而变形的小动物,像是获得了神秘的生命,稍不留意,就会从各个角落蹦跳,冲闯出来似的。他不由啧啧地赞叹了。
老人仍在工作,锋利的刀刃在一节竹根上灵巧地游动,不到3分钟,一头奔驰跳跃的小鹿就出现在他的手上,确切地说,老人没有手,那冰凉坚硬的刻刀是绑在他断臂的肉槽中的。赵冠文惊得一个踉跄:“你……”
“我……”老人淡淡一笑,“在朝鲜战场上负了伤,但我要生活。”
赵冠文沉默着,像明白了什么。“带作品来了吗?”
赵冠文摇摇头,将画撕得粉碎。
老人微微颔首,朝门外一座山峰一指:“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不,父亲正在家……”
“他正在山上等你。”
赵冠文的心颤动了。他想起了父亲的跛足。
“可别小看山,它像一座灵秀的艺术画廊,每次攀登,都会给我灵感。”说着老人卷起了裤腿。
像一道闪电划过,赵冠文发现雕刻家的双腿竟是一副木质假腿。一瞬间,他仿佛已超越心智的极限,闯破了强硬的壁垒,登上了从未涉足的艺术峰巅……不让厄运阻挡自己
1973年12月,肯尼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拉昆村。当母亲看到婴儿只有半截身体时,哭得死去活来。做父亲的比较冷静,再三安慰妻子:“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绝望,生命还在,希望还在。”
肯尼一岁半的时候做了两次手术,腰以下的神经无法恢复,连坐都成了问题。医生却劝肯尼的母亲:凡事要尽量靠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做。母亲接受了医生的忠告,尽量让肯尼料理自己的事情。数月后,肯尼竟奇迹般地坐了起来。不久,他开始尝试用双手走路。
肯尼开始上学了,每天都要装上重达6公斤的假肢和一截假胴体。坐着轮椅上厕所很不方便,每次都有同学帮助他。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几位老师的爱护,使肯尼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净化。他爱生命,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肯尼是个摄影迷,一有空,他就挂上相机,摇轮椅到附近公园去。他一边给人拍照,一边说:“你的眼睛真漂亮,等照片洗出来我要挂在房间里做装饰。”说得姑娘们喜滋滋的。他帮妈妈买东西,有时也替邻居洗车、剪草。这对一个没有下肢的人来说,要有多大的毅力啊!
如今,肯尼已经是加拿大的小影星了。他成功地主演了影片《小兄弟》。他对记者说:“我在生活中没有困难,遇到困难就和大家一样,找出方法解决。”小镇上,几乎每个人都迷恋着肯尼。有个老太太每天都站在门口,就是为了多看他一眼。为什么人们都迷恋只有半截身体的少年肯尼呢?肯尼的邻居乔安说:“每个人都有烦恼。但是只要看到肯尼,就会觉得自己的烦恼是何等的渺小。”还有一位邻居说:“我们热爱肯尼,因为有了他,我们提高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要像肯尼那样,对生活充满自信!”
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请不要绝望,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沉沦,春还在。生活总会有无尽的麻烦,请不要无奈,因为路还在,梦还在,阳光还在,我们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