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的名字由来
比目鱼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怪鱼,被认为需要两鱼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鱼。它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比目鱼幼体,完全不像父母,而是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生长。
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水面附近游弋。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形态开始变化。
当比目鱼的幼体长到一厘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至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
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
比目鱼眼睛移动时,它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渐渐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
在危机四伏的海底世界里面,比目鱼是形形色色的捕食者的目标。
为躲避天敌的进攻,比目鱼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隐身术,这种隐身术便是比目鱼的肤色有可变化的保护色。
比目鱼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体色。科学家们曾做过试验,把水族箱背景染成白、黑、灰、褐、蓝、绿、粉红和黄色等不同颜色,发现,比目鱼在通过不同的色彩背景时,能迅速变成同背景一致的颜色。
这是因为在比目鱼的皮肤内,有大量色素细胞。每个色素细胞内,又分布着许多细微的色素输送导管。
当比目鱼的眼睛观察出周围环境色彩的变化时,它的体内便能产生与环境相一致的色素,通过导管扩散或聚集,魔术般地变化出与环境色彩一模一样的色彩和斑纹。
拓展阅读
比目鱼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包括鲆科、鲽科、鳎科三种鱼类。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