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好斗的原因
蟋蟀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虫,因鸣声悦耳而闻名。蟋蟀的触角细,后足适于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前翅硬、革质;后翅膜质,用于飞行。雄虫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互相摩擦而发声。
鸣声的速率与温度直接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鸣声有招引雌性的寻偶声,有诱导雌性交配的求偶声,还有用以驱去其他雄性的战斗声。
蟋蟀好斗,几乎人人皆知。蟋蟀为什么如此好斗呢?这还要从蟋蟀的生活习性谈起。
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感觉灵敏的“天线”,即触角,它们随时随地都在向前方和左右两侧摇动,一接触到同伙的触角,蟋蟀马上就能判断出对方是同性还是异性,并立即做好准备,或是大战一场,或是笑迎伴侣。
雄蟋蟀摇动触角的动作刚劲有力,而雌蟋蟀则轻微柔和;蟋蟀正是根据这一差异作出抉择的。
蟋蟀好斗,是和雄虫独居习性分不开的。蟋蟀雄虫总是独立栖息在土穴、墙缝里,只是在交配期才和雌虫同居一处,但绝不和雄虫住在一起。这种习性,有人称为隔离习性。
隔离习性导致蟋蟀雄虫不能容纳别的雄虫进入它的领地。一旦有雄虫进入它的领地,它便会张牙舞爪地向对方进攻。对方也不甘示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两位好汉争斗起来,直至败者落荒而逃,胜者振翅长鸣,似乎在报告自己得胜的消息。雄蟋蟀这种独居的占区行为,并不妨碍它传宗接代的交配活动。
当处于交配期,雄虫的两翅摩擦发声招引雌虫,还利用不同的声音刺激雌虫与它交配。
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他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当然,从生物学进化论观点来分析,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子子孙孙健康昌盛。
雌蟋蟀不会鸣叫,也不善斗。区别雌雄蟋蟀除根据鸣声判断外,主要是依据其翅纹和尾须、产卵器来区分。雄蟋蟀仅具有两根尾须,俗称二尾儿蛐蛐。雌蟋蟀不仅具有两根尾须,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器,俗称三尾儿蛐蛐。
拓展阅读
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音调和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鸣声,既是警告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又是招呼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同性闯入时,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