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策与规划

  • 毛泽东为海河展览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
  • 周恩来题词:向为战胜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各级干部、各界人民、部队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为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争取明年丰收、彻底治理海河而继续奋斗。
  •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河北省委关于“三五”期间根治海河重点工程的报告,并指出,由国家计委和水利水电部统筹研究确定后报中央确定。

河北多次发生水涝灾害

1963年8月,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和洪水。

8月1日至10日,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有5000多平方公里,超过500毫米的有4万多平方公里。

暴雨中心内邱县獐么站一天的雨量就达865毫米,为我国大陆部分的最高纪录。

这次海河南系一次降雨总量577亿立方米,产生径流量302亿立方米,相当于1939年淹天津洪水的两倍多,1956年洪水的1.9倍。

1949年,河北省从旧社会接收过来的水利摊子,是一片残破局面。洪、涝、早、碱灾害十分严重。

1949年遇到了大洪涝,全省粮食总产只有90多亿斤,平均亩产86斤,棉花亩产20多斤。

恢复时期,全省就吃国家统销粮食35亿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虽然领导人民群众做了许多水利工程,由于数量较少标准偏低,水旱灾害仍然相当严重。在三年调整时期,河北省连续遇到了3年大的水旱灾害。

1962年遇到大旱,河北全省旱灾面积达2400万亩,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在盐碱地方面,由于3年调整时搞了一块地对一块地的到处打坝截流,打乱了排沥通道,地下水位急骤上升,全省盐碱地面积,由原来的1680万亩上升到2300万亩。

就连原来的一些好地,也发生了盐碱化,全省因此减产严重。

这年滦河发生特大洪水,洪峰流量达到3.4万立方米每秒,是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洪量达48亿立方米,给沿河及下游地区造成了大面积的洪涝。

1963年这次,由于洪水过大,来势猛,河北全省遭受严重灾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天津7个专区101个县、市受灾,进水县城32个,被水围县城33个,受灾村庄2万多个,其中水淹1.3万多个。邯郸、邢台、保定被水淹,市内水深两三米。

1963年,河北全省受灾面积4700多万亩,成灾面积3700多万亩,有200多万亩农田被水冲沙压。

倒塌房屋1200多万间。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市88%的工业被淹停产,天津市岌岌可危。

这次抗洪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天津市和津浦线的安全,有些矿井被淹。京广、石德、石太铁路多处被冲毁。冲毁桥梁32座,公路2万多公里。

佐村、刘家台、东川口、乱木、马河5座中型水库垮坝,小水库失事330座。

灌溉工程62%被冲毁,平原排水工程约90%被冲毁,梯田、塘坝一半以上损坏。

全省经济损失近60亿元、减产粮食24亿公斤,灾情之重是历史罕见的。

1964年,河北省平原地区遇到历史上大水涝,沧州、衡水地区,4月份雨量就为常年同期商量的10多倍。

从7月1日至9月17日,全省平均雨量500多毫米,超过1000毫米的有2600多平方公里,全省淹地3600万亩。

因此,河北的治水工作成了最主要的工作。

人民群众渴望根治海河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它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太行山,北依燕山,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内蒙、辽宁、山西等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

海河集纳蓟运、潮白、北运、永定、大清、子牙、漳卫、南运等河系,上有300多条支流,犹如一把巨扇以海河干流为柄注入渤海,其中最长的河流达千余公里。海河干流自市区三岔河口起,延伸72公里到塘沽入海。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历史上从不缺水,但最怕水。那年头,不知天上哪来的那么多的雨水,整天的往下灌,坑、洼、淀、塘都满了,沟、渠、河道也都满了,上游的灾区还是一个尽儿的往下放,最后都汇集到了天津。

人们眼看着河水一天一天的往上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天津市里发布了动员令,成年男子都参加了抗洪。眼看着洪水就要满堤。

为了保住天津这个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中央命令在大清河炸坝泄洪,滔滔的洪水一泻千里,把河北淹成一片泽国。

天上老是下雨,而且好像那时雨水没有点,完全是老天爷从天上往下倒。

一次,有个人去大王庄,路过金刚桥,只见河水几乎和河岸持平,只有临时堆砌的土埝摆在那里,真是吓人。

天津老城有四门,出北门到运河有一道重要关卡,人称北大关。关前有一条直道,直奔北营门,直道两侧分关上、关下。关上地势高,关下地势低洼。

解放前,洪水淹了劝业场二楼,却没有淹到关上。那时关上大部分住的是买卖商家,关上住的人暂且还是安全的。

历史上,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1917、1939年两次水淹天津市区。

1917年海河流域南系和北系同时出现暴雨,大清河系越过京汉铁路的最大流量2万立方米每秒,子牙河系为3万立方米每秒,相当于1963年的三分之二左右,大清河系诸河在蓄满天津以西诸洼淀后,冲开南运河堤和市区围埝进入市中心,和平路水深1米,街道行船20天积水不退,海河淤积1.7米。

1939年以北系洪水为主,七、八月份降水总量约304亿立方米,当时正是日寇侵华时期,没有人管治水的事,洪水冲垮南围堤后进入市区,有78%的面积被水淹泡,海河右岸沿街行船,一些有钱的人家甚至不惜用整袋的面粉囤积于门,用以挡水。

市区积水最深达3米,长达一个半月,受灾人口80万,倒塌房屋1.4万户。

当时报纸以通栏标题报道:

天津民众伏卧屋顶,苟延残喘,难民堆积街头,鹄立兴叹。

1963年这次发洪水在“速泄北水,缓滞南水”的战略决策下,各路洪水顺序抵达天津外围后,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保障了天津市的安全。

抗洪斗争是紧张而有序的,可概括为:

决策正确,措施得当,科学严谨,高度负责,纪律严明,众志成城。

当时的河北省设计院,工程技术干部都准备好了有关资料和简单的日常用品,只要防办一个电话就立即出发去处理有关问题,甚至来不及给家人打个招呼。

他们出发时都穿着单薄的衣服,以至短裤短衫,有的9月下旬凯旋时,已是秋风乍起的季节了。

以往暑期是外业队职工休假的时间,而1963年有近百干部、工人参加了天津市组织的万人抢险队伍,有的人家就在灾区,也顾不上回去。

他们在子牙河的当城附近担负护提抢险任务,住帐蓬,饮河水,过水区的老鼠、野兔和蛇也都被驱赶到了河堤,与人争地,爬到帐篷里,比比皆是,甚至钻到床铺上和鞋里。

50多天的抗洪任务完成后,很多人都用破了三五副垫肩,个个都是黝黑的脸庞,手上、肩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茧。

一些女同志,虽然没有去前线,但任务也是很重的。首先要照顾好一线职工家属的生活,按科室分片包干,诸如买粮、买菜、孩子入托等。

她们还按照省直机关的统一部署为灾区群众加工熟食,先是帮助食堂蒸馒头,送到飞机场,空投给灾区群众,但因天热有时两三天后被捞起时已变馊,后又改为烙饼和学解放军将面炒熟加盐,以解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

参与那次大规模水利会战的民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了高度的奉献精神。

当时,国家刚刚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国家财力也是捉襟见肘,无力给予支持,只能实行“群众出工、队记工分、国家管饭”的政策,每个工日只补助0.4元。

管饭也只能是“三七开”,即十分之七是粗粮,主要是玉米,十分之三是地瓜干。

那么大的劳动强度,那么差的物质条件,而当年,河北人民却十分体谅国家困难,不计报酬,不为名利,义无反顾地走在离家近百里、甚至数百里的工地。

他们在旷野上战斗,住工棚,吃“两合面”的馒头,五更起,半夜眠,每天平均劳动10多个小时,不叫苦不怕累,轻伤小病不离工地,即使在施工中遭到大片的淤泥、流沙、苇根、哈蜊堆,也毫不怨天尤人。

大家硬是靠群威群胆,用手扒、用布兜抬,一往无前,夺取胜利。

他们坚持“不要报酬要质量,不为自己为社会主义”,“宁超标一寸,不少挖一分”,为实现治理计划而万众一心、奋斗不已。

参与那次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他们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指挥施工的实际中增长才干、提高汛识,又在新的汛识水平上指导群众实践,完成原定《规划》,充实新的内容。

当时“六一年雨型防洪、六四年雨型排涝”标准扩挖骨干河道的土方工程接近尾声,他们及时的提出了相应治理支流的动议。

大家经多方论证,力排众议,提出了排水河道建闸、相机蓄水的方案;总结历史经验,提出趋利避害措施,使领导下决心恢复了曾经遭受过挫折的引黄灌概和平原水库建设。

他们还提出“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的理念,使河北平原兴起了机井建设高潮。

正是这些创造性的决策,推动着水利会战一浪接一浪,前进不已。

特别是随着大规模治理进一步深化,当桥涵闸建设迫切需要跟上的时候,他们又协助各地、县组建“以农为主、农工结合”的建筑物施工队伍,边教边学边干,不但为全面完成治理规划,提供了保证,而且为今后的水利施工培养、锤炼出一批技术力量。

1963年洪水,水位远超纪录,平地行洪百里,海河平原一片汪洋,受灾市县100余个,受灾人口达2200余万,京广铁路因灾中断27天。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数百万军民顽强抗争两个多月,终于胜利地保卫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

经过这次战胜特大的洪水灾害,河北全省人民更增加了根治海河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广大人民更迫切地希望党中央能发出根治海河的号召。

毛泽东发出伟大号召

1964年11月17日,毛泽东为海河展览题词:

一定要根治海河!

刘少奇题词:

记取这一次洪水和其他各次水旱灾害的教训,全省人民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决心以20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地把河北水利建设好。

周恩来题词:

向为战胜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各级干部、各界人民、部队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为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争取明年丰收、彻底治理海河而继续奋斗。

朱德题词:

战胜洪水,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早在1962年12月,毛泽东路经天津,他听取了河北省委汇报工作,毛泽东说:“水利、工业都不能冒进。要分步骤、有计划的,一步一步地搞。譬如前边讲的打井,修水库,十年的事情,在三几年内搞成就不行,要抓紧,要控制,要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大权独揽就是集中在中央,中央局、省。下面各级都要听指挥。不然搞不好就又会浮夸。不听指挥,瞎指挥就又来了,你们要好好掌握。”

1963年10月,河北遭受洪灾,毛泽东在听了河北省领导汇报后,对河北的灾情计算了一下,他说:

从1949年到1963年15年来,1954年、1956年、1963年3年大灾、5年中灾,1952年、1957年、1958年3年丰收、4年中收。

毛泽东接着说:

农业要上,首先解决水、肥。水就要修水库、打井、洼地排涝,肥主要是养猪,还有一个林。

毛泽东在这次汇报最后说:

河北省根本问题还是水利问题。

在另一次当汇报河北保丰收,搞10年水利建设计划时,毛泽东又说:

河北省要得丰收,根本问题是水的问题。

当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林铁汇报水利问题时,毛泽东问:“河北第一大河流是哪个?”

林铁回答:“水量大第一是滦河,第二是滹沱河,第三是永定河。”

当谈到滦河大型水库潘家口、桃林口两水库时,毛泽东问:“作用是什么?是防洪和灌溉?”

林铁说:“潘家口水库能蓄水40多亿立方米,不仅能防洪,还可灌溉与发电。”

毛泽东说:“40亿就成了河北省最大水库了。”

林铁接着汇报说:“在海河水系里子牙河危害最大,尤其对于天津市的威胁更为严重,打算先在子牙河上开一条献县减河。”

毛泽东说:“献县是哪个专区?搞减河有多大?”回答说:“约300华里。”

毛泽东说:“100多公里也不算什么大工程嘛!搞了这条减河天津市也受益呀!天津几百万人不负责任吗。”

毛泽东说:“衡水是历来遭灾的。为什么叫衡水?衡水是洪水横流,患难于中国,这是禹皇之事,书经有载。”他接着说:“省、地、县要有个部署,不要搞急了,一批一批地解决,解决渠道也要一批一批地解决,打井也要一批一批地解决,盐碱化也要一批一批地解决。”

毛泽东一个水库一个水库地问了情况,他说:“河北的水库是个大跃进,过去看过你们一个规划,再来时把你们的水库、打井、解决盐碱地、洼地的规划看一下。”

当大家汇报到10大水库在1963年洪水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时,毛泽东说:“我要从南到北把你们的大水库都看看,搞水库不要一冲就垮,要坚固。”

毛泽东在1963年10月、11月和1964年3月3次听汇报时,都提出要修村围子。

当汇报到有些县在1963年8月大水时由于有城墙,群众没有重大损失时,毛泽东说:“城墙现在不是对付敌人,而是对付水,我看还得搞。大村庄,也要有个地方呆嘛。要把城墙和护村堤埝看成是生产资料,没有它耕牛、犁耙等生产工具都要被冲跑。现在是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如邯郸、石家庄、邢台要不要修城墙?一是大村修围子。”

当汇报到正定群众不让扒城墙时,毛泽东说:“那时我们没有这个知识,不能再扒了,过去拆城是做蠢事。现在的城墙是对付水的,不是对付敌人。”

当汇报到防洪措施时,毛泽东说:“减河、水库要修,还要修村城、镇城、县城,邯郸市那样的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把自己的城修起来,比较不那么困难。修水库要从外面调人,修自己的城,一年四季都可以修一点,不那么困难。修城也要有计划,这种生产资料比牛、比土地都重要。”

当汇报到设想每户搞两三间砖的保险房,水来了上房时,毛主席说:“那就时间长了,盖砖房可以,作个5年计划。”

1963年大水后,河北省委积极抓了抗洪斗争经验总结,抗洪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和各界人民,兄弟省市支持河北省抗洪斗争事迹,在天津市搞了一个抗洪斗争展览。

1963年11月,毛泽东路过天津时,当河北省委汇报工作快结束时,他们向毛泽东说,在天津市搞了个抗洪斗争展览。

毛泽东当即表示:“以后要来看看。”他还说:“展览会在天津,各县看不到呀!”

当省委领导提出为海河展览题词时,毛泽东答应得很快,说:“可以,我马上就题词。”

但当时没有时间写了,这是11月12日。两天后省委书记林铁派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当过主席卫士长、后来分配到天津市工作的李银桥,带着信到北京找毛泽东。

毛泽东问清李银桥的来意后,他说:“今天是14号,你等两天,我写好了,再交给你。”

李银桥在北京饭店等候。17日毛泽东写好了“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19日由他身边卫士张景芳同志,将题词带到北京饭店交给了李银桥,同时还有毛泽东写给林铁的信。

1963年大水过后,河北水利厅按省领导要求,写过不少汇报材料、图表、抗洪展览资料、水利建设规划等。但是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张标有河流、水利工程、灾情的治理规划图。

这张图是阎达开亲自到水利厅布置的,他要求图幅能放到桌子上。线条要清晰,要有水利工程、河流、水灾范围、规划工程等等。

当时时间很紧,参加绘图的有设计院杨蔚生、孙东林等人。中间有两次送审退回,最后是阎达开在一个夜间到水利厅具体指导修改后交卷的。

另外还报送过一张由李光挥、肖侃、黄秉坤绘制的水灾情况图。当时大家不知道干什么用,但知道很重要,人们也很重视。

到12月13日抗洪斗争展览开幕,14日河北日报发表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题词及毛泽东审视海河图照片时,大家才高兴地知道了,当时准备那些图表是为向毛泽东汇报用的。

1963年11月毛泽东路过天津时,听省委同志汇报工作,当汇报到救灾、治水问题时,毛泽东对着刘子厚、阎达开说:“你们都是河北人,你们就是要把河北的灾救出来,要把水切实地治起来”。

毛泽东接着又说:“你们10年能把水治好吗?”

毛主席问林铁、刘子厚、阎达开多大岁数后,他说:“我70岁了,看不见了,你们这一辈子把水治好吧。”

毛泽东对河北省水利的几次谈话,明确指出了河北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研究制定了治理海河的主要工程措施,代表全省人民心愿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

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回信说:“林铁同志,遵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浪淘沙一词,待后再写。”

河北省人民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兄弟省市一道,从1965年开始,经过了15年连续施工,对海河河道骨干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治理。

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体系,并加固了部分水库工程,取得了伟大胜利。

河北各县成立指挥部

1965年5月,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成立。从此,每年冬春都动员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唐山等专区30万以上的民工,投入规模宏大的根治海河工程。

河北省全省各县都成立了“根治海河指挥部”。每个村都按照人口下达任务,基本上按照1%的人口出工。

全河北省当时农村人口大约4000万,40万海河大军个个都是健壮的小伙子。

当时,河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制订了“上蓄、中疏、下排、以排为主”的治理方针。

早在1964年,河北省就开始进行了海河流域规划设计工作。

1965年3月24日,中央书记处第三九五次会议决定:

请河北省和水电部就此共同做出治理规划,报中央批准纳入国家计划。

1965年5月25日河北省委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河北省委关于在“三五”期间根治海河重点工程的报告》。提出了对于河北省“三五”期间的根治海河重点的工程的初步规划性的意见。

196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河北省委关于“三五”期间根治海河重点工程的报告:

原则同意河北省委根治海河的意见,关于“三五”期间的具体安排,由国家计委和水利水电部统筹研究确定后报中央确定。

一场群众性的根治海河运动由此全面展开。

所有人都知道,海河是天津人民的母亲之河。但千百年来,曾让生活在她流域的人们悲喜交加,因为她既是天津人民生命之泉,又曾是祸患之源。

为保海河永远造福天津人民,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后,天津市也成立了根治海河指挥部。

在西郊水高庄,有30多名社员一起来到这里。他们住在用苇席搭在黄土大洼边的一个大棚里,吃的是用明矾沉淀了的子牙河水。

他们的任务是在当城至水高庄的两地重新挖一段3000多米长,100多米开口的新河,解除每年汛期因疏水不畅而造成的水患。治河工地上红旗猎猎,人声鼎沸,小拉车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新河挖好了,要拆除两边的堵头。6月中旬的一天,开始旧河截流。为截流备了千吨毛石和成垛的草袋,两条铁船索浮在截流上口。截流开始后,人们扛着百八十斤重的大石头、装有泥土的草袋,下饺子般地抛向水中,激起道道水柱,溅湿了每个人的衣服,人们顾不及这些,在摇摇晃晃的两条船上穿梭往返。

水流越来越急,投下水的石头已能听到撞击声,可投下水草袋在水里打个滚,冲干净里边的泥土,又在下游被浮起。

已经过了中午,截流还没成功,人们都已筋疲力尽,再好的饭菜也吃不下,只想休息。

“沉船!”市有关领导下了命令,人们又振作精神,把石头投进船舱,船慢慢地沉进了水里,人们又把装填进泥土的草袋堆码在船面上,一直奋战到太阳西下,终于搭成一座有两米多宽几十米长的截流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