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为主治胃痛善用运法治疗久泻

李寿山

李寿山(1922— ),男,山东平度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辽宁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大连市政府科技顾问,大连大学医专教授,大连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大连市中医院院长,大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顾问,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年,擅用经方治疗热病,急证重证,尤擅长于脾胃病、心肾疾患与妇科疾病,对瘀血证治及舌下脉诊颇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著有《李寿山医集》《中医临证指南》等专著。

治胃脘痛以通为主

临床对现代医学中的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神经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按胃脘痛论治,从1200余例病人的施治中潜心探究其辨证规律,概括为下述3证:

1.肝气犯胃 主症为胃脘胀痛,气冲胸胁,噫气矢气则舒,舌苔白薄,脉弦。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神经症、胆囊炎、胰腺炎等疾患。治以舒肝和胃,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甘草。加减运用(详见秘验方介绍),每收良效。

2.脾胃虚寒 主症为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得食稍减,多食又痛,背部脘部觉凉,大便不调或溏或燥,脉沉舌淡苔滑。临床上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神经症等疾患。治以温中健胃,祛寒降逆。方用:党参,白术、公丁香、降香、陈皮、甘草。

本方系《伤寒论》中的理中汤方去干姜加公丁香、降香、陈皮所组成。去辛热之干姜以防燥伤胃阴,加公丁香,温中降逆,性柔而不燥,且能芳香开胃,其功优于干姜;加降香祛瘀止痛,且有止血之效,盖久痛入络多瘀,用之合宜;加陈皮理气化痰和胃,中焦虚寒生痰湿故用之;此亦补虚理气五味异功散之变法,诸药合奏温中祛寒、理气化痰、祛瘀止痛、芳化健胃之良效。兼停饮者,胃脘痞满,泛恶欲吐,胃有振水音,加姜半夏、茯苓、生姜;兼气滞不畅者,脘腹胀甚,噫气矢气加佛手,广木香;夹血瘀者,胃脘刺痛不移加五灵脂、蒲黄等;兼血虚者,心悸少寐,面色不华,加当归、丹参;若气虚不能摄血者,大便色黑如漆去白术、公丁香、倍党参,加三七、乌贼骨等。

3.蛔虫扰痛 主症为突然剧烈的上脘部疼痛,如钻如顶,时痛时缓,剧者四肢厥冷而成蛔厥。脉或弦或紧,时大时小,舌诊多无变化,观其下唇内可有白色小结或面有虫斑,平日可有便蛔虫史。治以安蛔止痛,通腑杀虫。方用:乌梅、川椒、黄连、肉桂、大黄、槟榔。

本方系《伤寒论》中的乌梅汤化裁,其中乌梅、川椒、黄连、肉桂、酸、苦、辛合用,能调和脏腑之寒热,安蛔止痛。盖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加大黄、槟榔二药以通腹气,且有杀虫驱蛔之效,较乌梅汤原方有新意,临床用之多效。

若偏寒者,脉微细,四肢逆冷加炮附子、干姜;痛剧者加延胡索、广木香;呕吐剧者,加姜半夏;兼湿热发黄者,加茵陈;痛止而蛔虫未下者,另加服炒使君子仁。

久泻用运法善用大黄炭

暴泻易治,久泻难瘳,棘手于正虚邪恋、寒热交织之故。据多年经验,认为久泻难愈者,要害在湿,关键在脾。盖久泻脾伤,多夹湿滞,湿由脾虚而恋,诸证相继而生,脾虚易遭肝木侮克而气机壅滞,湿遏日久易生积滞而化热,以致水反成湿,谷反为滞,脾虚湿滞,因果互为作用,故使病情反复迁延而难瘳。脾虚为本,湿滞为标,旁及肝肾,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在治法上,贵在施运,运法得当,湿滞去而病解。善后调理亦不逾此。然运法各有不同,大致言之有三:一曰建运,二曰疏运,三曰导运。

1.脾虚湿困,治以健运 久泻脾伤,中阳不振,湿困中州,清阳不得升发,脾之运化失常,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难消,或饭后即泻,完谷不化,倦怠神疲,甚则面浮足肿,面色萎黄,舌淡苔滑,脉细弱或濡缓。治以健运法,以温药和之,温中燥湿以助运,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拟健运止泻汤,药用:党参(太子参)、白术、炮姜、酒大黄炭、乌梅、炙甘草。

如有畏寒、腹痛、腹胀加炮附子、佛手;如食滞胃呆者加神曲、砂仁;如久泻有后重感或有脱肛者去酒大黄炭,加黄连、升麻;有面浮足肿者加薏苡仁、茯苓;兼五更泻者加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等。

2.脾虚气滞,治以疏运 久泻脾伤,肝木侮土以致气滞湿郁,是临床常见之症,常因情绪紧张或忧思恼怒而泄泻发作或加重,肠鸣,矢气多,腹胀攻痛,泻后痛减,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舌淡脉弦。治以疏运法,疏肝理气,和脾助运,拟疏运止泻汤。药用:柴胡、炒白芍、白术、炒枳壳、酒大黄炭、广木香、甘草。

如屡发不愈加乌梅、木瓜,兼里急后重者加薤白、黄连。

3.脾虚热瘀,治以导运 久泻入络,湿郁化热由气及血,以致脾虚热瘀,伤其肠络。其证见泻后有不尽之感,大便黏滞不畅,腹痛如刺,痛有定处而拒按,口干不欲多饮,舌质暗红边有瘀点或有紫气,脉弦或涩。此证虚中挟实,既有湿又有滞,湿郁化热由气及血而成热瘀。经久缠绵而难愈。治以导运法,清化消瘀,健脾助运,拟导运止泻汤,药用:炒枳实、炒白术、焦楂炭、炒山药、酒大黄炭、延胡索、五灵脂等。

如大便夹有赤白黏冻者加黄连、秦皮;如少腹冷痛者加干姜、炒小茴香、肉桂。

治久泻用“三运法”,意在调理脾运之功能,而达止泻目的,实乃治本之法。所用方药温中助阳、疏理气机、消瘀导滞均以施运为法。所拟三方虽其主治不同,而皆伍以酒大黄炭者,欲止先行,邪去正乃安,盖久泻脾伤,多夹湿滞故用之。且大黄经酒制成炭(注意须按法制成炭),其苦寒之性已去,服用小量(每剂1~2g),变消导而收敛,导滞不破,泻中有补,是一味调理脾胃、治疗久泻理想的双向药物。再根据不同病证配以对药,则相辅相成,其效益彰。如健运止泻汤中酒大黄炭配乌梅,祛湿助运,益阴敛肠以止泻;疏运止泻汤中酒大黄炭配广木香疏肝理气,和脾以止泻;导运止泻汤中酒大黄炭配焦楂炭清热化瘀,导滞以止泻。不同证情,不同配伍。寓补于通,寓通于敛,寓敛为运。故能收到满意效果。久泻用运法,实乃标本兼顾之良法也。

附:秘验方介绍

1.加味四逆散

【组成】柴胡15g 白芍15g 枳壳10g 郁金15g 香附10g 甘草10g(参考剂量)

【功效】疏肝和胃,利胆解郁,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气冲胸胁,常因情志不舒,饮食不当而发病,噫气矢气则舒,舌苔白薄,脉弦。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即四逆散加郁金,香附所组成。四逆散疏肝理脾;香附乃疏肝理气常用药,为气中之血药,气行血活其痛自止;郁金为利胆解郁之常用药,乃血中之气药,活血畅气止痛效佳。诸药合奏疏肝和胃、利胆解郁、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治肝气犯胃有良效。

【加减】若气郁化火,灼热嘈杂,上冲胸咽,口苦苔黄,加炒枙子,丹皮等;若火郁伤阴,灼痛似饥,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脉细,减柴胡、香附,加沙参、麦冬等;若气郁兼停饮,胸院痞满不舒,泛恶欲吐,苔腻脉滑者,去芍药、香附,加姜半夏、茯苓等;若气滞湿阻,郁久化热,痛势急迫,上攻胁背,得食尤甚,尿赤便结,甚至发冷热,加大黄、茵陈;若寒热互结,脘腹剧痛,牵及胁背,大便不畅,加大黄、炮附子、芒硝等;若久痛入络,气滞血瘀,胃脘刺痛不移,舌质暗赤或有斑点,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者加五灵脂、蒲黄、降香等,有黑便者加三七,乌贼骨等。

【点评】本分为四逆散的加减方,药仅6味,肝脾兼顾,气血同调,确属肝气犯胃而致胃脘痛之良方。本方加减用药细腻入微,足显功底之深厚,堪为后学者效法。

【验案】赵某,男,45岁。1984年4月5日诊。

既往有胃脘痛史,近因生气,饮食不当而发病。胃上脘偏右胀痛剧烈,气冲胁背,噫气不畅,泛恶欲吐,不敢进食,大便不畅。曾在某医院肌注654-2,口服阿托品,痛未稍减,又注哌替啶痛仍不止,且发冷热,体温升高达38.9℃。遂来我院就医,诊脉弦滑而数,舌红苔黄腻,目白无黄染,胃上脘拒按。脉症合参,证系肝气犯胃兼夹湿热,治以疏肝和胃,清泄湿热。拟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0g,郁金15g,大黄15g(后入),芒硝15g(后冲),甘草10g。

服药1剂泄下3次,痛减热降,日夜进两剂,痛止热平,但饥而不敢饮食。续服2剂去大黄,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2.健中调胃汤

【组成】党参15g 白术15g 降香15g 公丁香7.5g 姜半夏10g 甘草10g

【功效】益气温中,降逆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属阳虚气滞者。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得食则减,食后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舒,时吐清水,纳少,乏力神疲,手是不温,大便溏薄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用参、术益气补中;半夏降逆和胃;甘草缓中止痛;公丁香散寒,降逆,止痛;降香止血定痛,消肿生肌。共奏益气温中、降逆止痛之功。

【加减】兼阳虚寒痛者,加肉桂5g,五灵脂15g;兼气滞不畅者,加佛手15g;兼停饮,泛恶欲吐者,加陈皮10g,茯苓15g,生姜10g。

【点评】本方系李氏自拟验方,据现代药理研究,方中人参、白术有抗炎、抗溃疡的作用;甘草流浸膏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降香乙醇提取物有镇痛作用。故其方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临证应随症加减,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食品。

【验案】房某,男,44岁。1970年10月6日诊。胃病史十余年,空腹胃痛,得食则缓,喜热喜按,嘈杂泛酸,大便先硬后溏,矢气频作,胃有振水声,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钡透及摄片检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服健中调胃汤加陈皮10g,茯苓20g,佛手10g,生姜10g。8剂后胃痛止,原方加减疗1个月,复查钡透及摄片,病灶愈合,龛影消失。随访两年,一切正常。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