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诊治用药经验
卢化平
卢化平,男,银川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四十年,善于调理,擅长治疗内科杂病、疑难病。对咳喘、胃病、胸痹、心悸、不寐、水肿、虚损、温热病、咽喉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病因病机
胃脘痛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冷暖失调及情志所伤。在论治过程中,注意挖掘、寻找胃痛反复的诱发因素,及时告知患者,加以预防,做到治养结合。胃脘痛的病机包括不荣、不通两方面,不荣可归纳为脾虚,即脾气虚、脾阳不振、脾胃阴虚等;不通可归纳为肝旺和胃实,肝旺指肝用偏旺,肝气横逆犯脾克胃,胃实并非阳明腑实证,而指食积、瘀血、痰湿、寒凝等实协停积胃中,使中焦气机阻滞。但临床虚实并不能截然分开,多虚实夹杂为患,以脾虚为本,气滞为标。
临证思辨特点
临诊多以问诊为第一应诊方式,注重舌象,参以脉诊。问诊重点在于询问诱因、疼痛性质、饮食及二便,结合舍脉分清寒热、虚实及病位在气在血。辨寒热:胃痛剧烈、泛吐清水、形寒肢冷、喜温热,或伴见腹痛、腹泻,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紧者属寒;胃痛而有灼烧感,伴见嘈杂、呕吐黄水、大便干结或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者属热。辨虚实:初病或胃痛拒按,饭后加重,打嗝或排便后疼痛减轻,舌苔厚腻,脉弦或滑者属实,病久或疼痛喜按喜温,伴有下坠感、空虚感,脉细弱者属虚。辨气血:多从舌质辨气血,舌质淡红或黯淡多病在气分,胃痛以胀满为主,伴两胁攻撑;舌质黯红,边见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瘀曲,多病在血分。
用药经验
轻灵:临床反对见病即冀其速愈,执方即加药加量,抛开中医法宝——辨证论治,不管病人具体情况,对病不对人,一方包治百病,或采用“广络原野”之法,处方时不考虑方剂的配伍,一味求功,药物繁杂,一张处方用药可达几十味,药量大,一剂药重量可达数斤,结果既浪费了药物,又损害了病人的身体。出现患者旧病未愈,又添新病,出现胃胀纳呆等,这就是“下攻汹汹,以为可攻,旧病未已,新病复起”。尤其对于脾胃本已虚损出现胃脘痛的病人,其脾胃的调节功能极其脆弱,用药稍有不慎则适得其反。饮食尚不能进,用药过多更会加重脾胃负担,即便强行进药,也不能运化吸收,发挥药效,而最关键的在于脾胃一伤,则气血化源枯竭,正气不充则康复无望。所以胃脘痛用药,一般十二三味,少则八九味,不多于16味,用量亦轻,看似平淡,却能起到预料之中的疗效。
动静结合:静药是指具有健脾益气养阴作用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肉、薏苡仁、黄精、玉竹等,动药是指具有调理气机,推动气血的药物,如川朴、香附、枳实、柴胡、陈皮、腹皮、砂仁、木香等。显然静药在补虚时会产生壅滞,动药则行气消滞,容易耗伤正气,在治疗胃脘痛时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动静相辅,才能标本兼顾,补而不滞。
润燥相宜:治疗胃脘痛还应润燥结合,健脾又和胃,在调理脾胃中白术与白芍同用;参芪与山药同用;太子参与白术同用;桂枝或甘松;良姜、荜茇与白芍同用。有阴虚倾向时则选用娑罗子、香橼、佛手、玫瑰花等,而不用辛燥之行气药。
治疗脾胃病应注意的问题
新开苦降:用于寒热错杂,症见胃痛喜温喜按,得温减痛,而舌红苔黄,或上下寒热,胃内嘈杂、烧心、泛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互相矛盾。卢师多用自拟调胃清热饮加减,藿香芳香行气,化湿浊醒脾;苏梗理气和胃宽中;黄连、山栀清脾胃、三焦郁热;瓜蒌清热化痰,理气宽胸膈;枳实、玉片行气导滞;浙贝清热化痰;丹参养血活血,使气血流通;香附行气解郁;吴茱萸疏肝解郁,降逆止呕,与黄连相合,辛开苦降,治嘈杂泛酸;甘草泻热和胃,调和诸药。
以通降为主,升降结合: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过升则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很有道理,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只有保持脾胃的舒畅通降,才能奏其纳食传导之功。肠胃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之而不运。一旦气机阻滞,则水反成湿,谷反为滞,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不通之象,而成实证;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由中而生,则属虚中挟实。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其共同特征。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则滞而不运,伤阴则涩而不行,总之离不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条原则。故临床注重通降与补养相结合,通降即调畅气机,疏其壅滞,消其郁滞,呈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引导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补养寓有益气升清之意,顺应“脾宜升则健”,只降不升,饮食不能化生气血精液以养周身而出现诸虚之象,甚至中气下陷,升提无力,只升不降则会出现壅滞之象,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审因论治,注意脾胃与其他脏腑的依存制约关系:正如张介宾所说:“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脾胃不是孤立的,脾胃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关系,它与各脏腑之间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达到一种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状态,因而,治疗胃脘痛“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用药既要结合脾胃而又不忘养心、宣肺、疏肝、益肾。
有方有守,由量变到质变,不可急功近利。治疗胃脘痛一旦辨证准确则有方有守,耐心调理,因胃脘痛多反复发作病程长,治疗由量变到质变需要有一段时间,不守方则难获全效,有时久病沉疴,虽然数剂药物病情明显好转,临床看似痊愈,其实只是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由量变到质变的开始,此时停药,稍有不慎即可反复。即使在用药过程中病情也常有反复,其原因就是量变尚未达到质变。
多用温中健脾理气,少用清胃凉遏:脾为多气少血之脏,脾阳主气,脾阴为血,阳为用,阴为体,气血随阴阳消长而变化。气多于血,则脾之升运正常。若劳倦伤脾,反致血多,则以阴从阴,阳为之不足,此时脾之升清与运化无权,久而变为虚寒。胃为多气多血之腑,阴阳所得独厚,其体阳,其用阴,性喜柔润而恶燥,胃虽为水谷之海,但饮食自倍也可受到损伤,使气血减少,摄纳、降浊失职。现在临床普遍喜用凉药,特别是清热泻火之品更是畅销,这样就会损伤胃阳出现中焦虚寒,故临证多用温中健脾理气方法,少用清热凉遏之品。
附:秘验方介绍
健脾益气汤
【组成】太子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沙参 石斛 藿香 苏梗 苍术 砂仁 白豆蔻 生姜 黄连
【功效】健脾和胃、养阴通降。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胃失和降,症见病久胃痛隐隐,或灼热疼痛,口燥咽干,烦渴思饮,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自拟健脾益胃汤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沙参、玉竹、石斛滋养胃阴;藿香、苏梗理气和胃,化湿醒脾;苍术健脾祛湿和胃;砂仁、白豆蔻化湿醒脾,理气开胃,增强食欲;生姜健脾和胃;黄芪清脾胃郁热。
【点评】自拟健脾益气汤是卢老师治疗胃不足,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痛的经验方,本方用药动静结合,动静相辅,补而不腻滞,消而不伤正,可作为气阴两虚胃脘痛的基本方加减应用。
(李淑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