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验方探析

何晓晖

何晓晖,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级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编著作和全国性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12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精于胃肠、食管及肝胆疾病治疗,尤其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糜烂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道反流病、食管炎、胃癌、肠癌、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习惯性便秘等疑难病症,对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妇科疾病亦有丰富经验。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30余年,潜心研究中医学书,经多年的经验积累,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有心得,结合对古医家名方的研究所得,归纳总结出几个经验处方,如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热虚实夹杂者,用和胃调中汤;治脾胃病证属脾营虚,以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为临床表现者,用健脾益营汤;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胃动力障碍者用双枳术丸,多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由此也深感中医脾胃学说的博大精深。

附:秘验方介绍

1.和胃调中汤

【组成】姜半夏10g 干姜3g 黄连5g 黄芩10g 党参12g 吴茱萸3g 白芍12g 白术12g 茯苓15g 枳壳12g 丹参12g 蒲公英15g 海螵蛸15g 莱菔子12g

【功效】和胃健脾,平调中焦。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属寒热虚实夹杂者。症见胃脘疼痛胀闷,灼热嘈杂,嗳气泛酸,咽喉不利,大便不调,舌苔白或黄,脉细弦或缓。

【方解】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戊己丸(左金丸加白芍)等方化裁组成,其中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辛开苦降,除实补虚,寒热并治;戊己丸(黄连、吴茱萸、白芍)疏肝和脾,清热降逆;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胃运湿;再加枳壳、莱菔子理气化滞;丹参理血活血;蒲公英清热健胃;海螵蛸制酸护膜。诸药合用以平调中焦脾胃阴阳,寒热,虚实,升降。

【加减】脘痛明显者、加木香、延胡索;脘腹胀闷甚者,加厚朴、大腹皮;胃冷明显者,加桂枝,制附子;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虎杖;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浙贝母;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

【点评】脾胃疾病多病程长,反复发作,其病机多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气血同病,湿食同阻,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和胃调中汤以“衡”为法,即寒热并治,攻补兼施,升降相宜,气血同调,湿食同理,以达调和脾胃之效。本方可作为治疗寒热夹杂型胃病的基本方,若辨证准确,效果显著。

【验案】许某,男,40岁。初诊日期:1998年3月1日。

近一个月来胃脘痞胀不适,饥时嘈杂,食后稍舒,喜热食,纳可,胸骨后灼热,大便时结时溏,口干口苦,消瘦,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胃镜及病理切片诊断为“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黄色瘤,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西医治疗疗效不显。辨证为寒热并兼,虚实夹杂,气滞血瘀,气阴两虚。治宜虚实同调,寒热并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予和胃调中汤加减。药用姜半夏8g,黄连4g,干姜2g,吴茱萸3g,太子参15g,茯苓12g,白术12g,白芍15g,蒲公英15g,莱菔子15g,陈皮6g,北沙参12g,五灵脂10g,石见穿12g,刺猬皮10g,7剂;锡类散14支,吞服,每次1支,每天两次。二诊时胃脘灼热见减,痞胀已缓,精神好转,仍时有口苦,大便时结,舌脉如前。前方去北沙参,加龙胆草3g,7剂。三诊诸症见缓,再投前方加减。11周后,胃无所苦诸症均消失。胃镜及病理切片复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改变,黄色瘤,溃疡均消失”。再服胃康4号丸(院内制剂)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8年,胃无所苦。

2.健脾益营汤

【组成】太子参20g 白术15g 山药15g 莲肉15g 茯苓20g 薏苡仁20g扁豆15g 鸡内金10g 陈皮6g 山楂12g 大枣5枚

【功效】健脾益营。

【主治】慢性虚损性疾病,以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为临床表现者,常见于消化道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属脾弱营虚者。症见腹泻缠绵不愈,稍进油腻饮食腹泻即发,粪质清稀,夹有白色脂块,日行数次;腹中绵绵而痛,纳呆乏味,身重胸闷,面色萎黄,消瘦,肢倦乏力;舌胖苔白或白腻,脉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由参苓白术散变化而来,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益营,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鸡内金、山楂健脾消食;山药、莲肉、薏苡仁、扁豆、大枣等味甘性柔质润,既有健脾之功又富有营养,是健脾益营之佳品;陈皮理气和中,使补而不滞。

【点评】脾营虚证以营养不良,机体失养为临床特征,是由多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消耗性疾病所引起。本方为治疗本病的经验方,药性平和,作用可靠,可用于既有消化不良,又见营养不良的病证,尤其适用于小孩和老人。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二要坚持较长的疗程;三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四是临床应用本方时应随证加减。

【验案】吴某,女,35岁。2004年3月24日初诊。

患“胃窦低分化鳞状上皮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化疗两次,因毒副作用明显无法坚持而求治于中医。诊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头晕心悸,不思饮食,少食则脘胀,大便溏薄,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胖而暗,舌苔薄黄稍腻,脉沉细数,血常规检查三血均减少。证属脾胃虚损,脾营不足,气血两亏。以健脾益营汤加清热解毒药治之。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5g,山药15g,莲肉15g,茯苓30g,薏苡仁20g,扁豆15g,鸡内金10g,黄芩20g,灵芝粉5g,石见穿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大枣5枚。服药14剂后胃纳增进,脘腹胀闷缓解,大便转实,精神和面色明显好转。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变化治疗3个月后,纳食如常,胃部无所苦,体重增加了5.5kg。每月服药1周,1年后恢复工作。随访3年,身体健康。

3.双枳术丸

【组成】白术30g 苍术12g 枳实12g 枳壳15g

【功效】健脾、除湿、导滞。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胃肠动力障碍等证属脾虚湿困气滞证者,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结溏不调,或便有黏液,嗳气,舌苔腻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苍、白二术,健脾以助化,运脾以祛湿,脾健则积消湿除,燥运相助,是健运脾胃的最佳要对;实、壳二枳,下气以行滞,理气以宽中,气顺则痞除满消,行消两济,是理气消痞的有效配伍:四药同用,健运相助,补消相兼,升降相宜,共奏健脾、除湿、导滞之功。

【加减】脾虚甚者,加党参、茯苓、山药等;寒湿者,加厚朴、半夏、干姜等;湿热者,加黄连、黄芩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脘腹疼痛者,加木香、乌药;食积者,加莱菔子、山楂、谷麦芽等。

【点评】本方源于古方枳术丸,枳术丸出于《脾胃论》,由枳术和白术两味药物组成,具健脾消痞之功。双枳术丸是枳术丸基础上加枳壳,苍术二药,配伍严谨,药简力专。何师常以此方治疗痞满之顽症,屡屡获效。

【验案】陈某,男,52岁。2006年8月8日初诊。

患“肠梗阻”并发胸水,住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半月,中西医会诊治疗数次,仍脘腹胀满闷痛,腹部胀大,大便不解,进硫酸镁或大剂量大黄(50g)则解少许大便,努挣而不畅,矢气极少,嗳气频繁,脉伏而细。证属湿热阻滞,腑气不畅。以连厚饮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3剂后腹胀稍有缓解,纳稍增,苔腻略减,但大便仍不畅,嗳气频作,饮水后胃中有振水声,食少。改用双枳术丸治疗,白术30g,苍术12g,枳实15g,枳壳15g,茯苓20g,厚朴12g,槟榔15g,黄连5g,黄芩12g,芦根30g,薏苡仁30g,莱菔子15g。服药3剂,大便已畅,诸症好转,舌苔黄腻见净,纳大增。仍守方进3剂,痞消便畅,诸症均缓解。再以此方合四君子汤以善其后。

(艾 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