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胀以理气为要除满以降逆为先

劳绍贤

劳绍贤(1937— )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半个世纪,擅治内科疾病,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极高的造诣。

胃脘胀痛或腹满是临床常见症状,多伴随有胸膈烦闷、嗳气吞酸、胃纳不振或大便不畅,甚至便秘等症状,属祖国医学“痞满”范畴。脾胃升降失常是其症状产生的主要病机,从现代消化道病理生理角度分析,症状产生的主要机制在于胃肠道动力功能障碍,常见于消化性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升降有序,则气机调和,其中胃气的通降是脾胃升降有序的重要环节。若因外邪客胃,饮食失节,脾不运化或七情所伤,均可导致胃气壅滞不降之证。胃气不降则气滞,气滞于中则胃脘胀痛或腹满,胃纳失常;气逆于上则嗳气不舒,腑气不降则大便不调。

临床对这类症状,根据四诊,辨其病因及其兼夹,以梳理气机,通降胃气胃治则,选用理气类方药,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木香顺气丸、香苏饮等加减。这些以理气降逆为主的方药对于胃肠动力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部分药物如枳壳、槟榔等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功能。

治疗这类症候,还应在理气降逆的同时,配伍疏肝、活血、清热药物。疏肝在胀满症的治疗中较为重要。因肝胃相关,肝气瘀滞,失于疏泄,最易致胃气不降,疏肝可达降胃之效。其“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则生火,清火热也有助于降胃。再者,气滞可致血滞,血滞反阻气行。因此,活血有助降胃之功。临床研究表明,在治疗这类病证时,疏肝、清热、活血药物与通降胃气药物恰当配伍,能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劳师自拟台乌消胀方治疗气滞于中所致的胃脘胀痛等病证,疗效颇佳。

附:秘验方介绍

台乌消胀方

【组成】台乌15g 槟榔20g 佛手、郁金各12g 代赭石(先煎)、蒲公英各30g 甘草5g

【功能】理气降逆、疏肝、活血清热。

【主治】气滞于中所致的胃脘胀痛,症见上腹胀满,食后尤甚,纳呆,便结,舌红,苔黄。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用乌药行气止痛,槟榔行气利水,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郁金活血行气止痛,代赭石降胃气,蒲公英清热而不伤阴,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理气降逆、疏肝活血清热之功效。

【加减】临床可以根据兼挟症状,随证加减。如脾虚、体倦、舌谈者,加党参15~20g;恶心欲呕者,加法半夏12g、砂仁(后下)10g;胸膈烦闷者,加沉香(后下)3g;大便秘结者,槟榔改为25~30g;口干口苦者,加知母12g。

【点评】本方为劳绍贤主任医师治疗胃脘胀痛的经验方,药仅7味,却集理气活血、降逆止痛、清热燥湿于一炉,药简而效宏,本方对于胃动力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也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功能。

【验案】张某,女,30岁,1993年8月18日就诊。

上腹胀满已1年,近次发作7天而就诊。初诊见上腹胀痛,尤以饭后为甚,纳呆,大便干结,三日一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诊为气滞挟热。胃镜检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药:台乌15g,槟榔30g,佛手12g,郁金12g,代赭石(先煎)30g,蒲公英30g,麦芽30g,甘草5g。服药3剂后,胃脘胀痛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大便日行质软。复诊按上方加减,续进4剂,胃脘胀痛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