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经验
张介眉
张介眉(1947— )湖北黄陂人,武汉市第一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版《中医学现代研究》等医学专著6部,在全国省市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四十年,擅长心脑血管病、脾胃病及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痞证”“胃脘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误下伤中或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导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其病在胃,与肝、脾、肺关系密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生理上,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清、胃主通降,以“升降相因”为顺;在病理上,中焦虚弱,脾不升清、胃气不降,以“升降失司”为逆。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其功能正常与否不仅与自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而且与肝肺相因。肝主疏泄,能助脾运化;肺主气,主宣发肃降,治理调节全身气机,是脾胃气机升降的调节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诸气郁,皆属于肺。”说明肺主治节的作用,是调节升降的重要环节。可见,肺主气,肺气利,则诸气皆利。通过宣降肺气可以促进气机升降。所以在治疗本病时除疏肝理气外,常加入宣降肺气之品,以助脾升发,降胃气之逆。同时加入消痞除满之药,以缓解临床症状。如此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升降相因,则痞证可除。
本病多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临床治疗必须着眼于整体,通过补虚泻实、寒热并治而使阴平阳秘,疾病方可痊愈。临床用药应以辛开苦降甘补立法,酌加宣肺理气之品,以提高疗效。自拟调中和胃汤(详见秘验方介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治疗原则。本方是在辛开苦降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味而成,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显著。
附:秘验方介绍
调中和胃汤
【组成】姜半夏10g 黄芩8g 黄连6g 炮姜3g 太子参15g 大枣10g 杏仁10g 厚朴10g 甘草6g
【功效】辛开苦降、调和胃肠。
【主治】用于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尤其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日2剂,早晚分服。
【方解】本方以姜半夏辛散温通为君,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姜制不仅能消除半夏的副作用,缓和药性,而且辛散温通、降逆止呕之功亦佳。现代研究表明:姜半夏不仅能消除生半夏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同时又能拮抗生半夏加速胃肠运动导致的吐泻作用而起到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炮姜之辛热为臣,温中散寒,热而不燥,作用和缓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药理研究表明:炮姜对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干姜无此作用;黄芩、黄连苦寒而泻热通痞。以上四药同用,共奏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之功。佐以太子参、大枣甘寒益气、补脾益胃以复升降之功;杏仁辛散而苦降,既可宣肺气、通三焦之气,助脾升发,降胃气之上逆;加入厚朴辛散苦降,行气宽中,为消结除满之要药。药理研究表明:厚朴所含的厚朴酚与厚朴碱能明显抑制胃液分泌,并有拮抗溃疡的作用。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若舌苔黄白相间而黄偏甚者,增加黄连、黄芩用量,以增强倾泻胃火之力;若舌苔黄白相兼而偏白腻者,增加炮姜用量酌加藿梗、佩兰;脾虚偏重、腹胀便溏、舌苔淡白者,加白术;口中烦渴,舌红少苔者,加天花粉、芦根、沙参以养胃生津;如泄泻明显者,加车前子、茯苓之类酌以分利;食滞嗳腐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之类以消食导滞;嗳气呕酸者加代赭石、煅瓦楞之类以和胃降逆制酸;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酌以疏肝理气。
【点评】张师的调中和胃汤,妙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宣肺润肠之杏仁和消痞除满之厚朴,使全方更具灵性,既可辛开苦降以和脾胃,又可行气宽中以除痞满,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本方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使得寒热得解,升降复常,诸症可除。同时,张师还以观察舌苔黄白相间之变化作为寒热药物增减剂量之依据,此乃多年临证经验之沉积,非一日之功所能及。
【验案】万某,男,74岁。
主诉:左上腹胀满不适、呃逆3年,加重2周。患者自述3年前出现左上腹胀满、呃逆,曾服“吗丁啉”等药,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时胃脘痞满,呃逆,伴口干、口苦且秽。大便软,日3次。舌苔中黄腻,脉弦滑。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张师诊断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所致的“胃痞”病。治以辛开苦降,降满消痞。调和胃肠。方用调中和胃汤加减:姜半夏21g,黄连9g,黄芩21g,炮姜6g,太子参26g,大枣21g,厚朴26g,甘草7g,枳壳21g,旋覆花(布包)26g,苏梗21g,薄荷4g,茯苓21g。7剂,水煎服,每日两剂,早晚分服。
两周后复诊,服上方后诸症悉减,但舌苔腐腻,脉弦滑。处方:姜半夏21g,黄连9g,黄芩21g,炮姜5g,太子参26g,甘草9g,藿香、佩兰各21g,枳壳23g,厚朴26g,赭石41g,旋覆花(布包)26g,焦三仙21g。再进7剂。三诊,诸症悉除。效不更方,给予调中和胃汤制成的颗粒剂——调中颗粒7g/次,治疗两月告愈。随访两年,症状未见反复。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