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补中生肌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病
俞尚德
俞尚德(1919— )主任医师,浙江诸暨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43年出师于上海名医蔡济平先生门下。数十年,一直从事消化系统病的临床研究。专著有《消化系病证治》,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历任杭州市第四医院中医主任,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杭州市医学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临证治疗溃疡病,毎以自拟补中生肌汤化裁。补中生肌汤由黄芪、党参、炙甘草、赤芍、白及、制乳香、当归、茯苓、海螵蛸等组成。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病的整体辨证是中气虚,“溃疡”只是一个局部表现,就局部来说,存在着脉络瘀痹属实的一个方面。虚和实是消化性溃疡的两个方面,虚是主要方面。治疗以补中气虚为主,以通瘀痹实为辅。宜黄芪、甘草、党参,甘温之品,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性,性味皆中,故以之为君,并以黄芪、甘草为主药。
甘草配芍药,为仲景之芍药甘草汤,历代用治腹中挛痛。鉴于消化性溃疡有局部脉络瘀痹,故用赤芍以通络行瘀,而总体以中气虚为主,故甘草宜炙用,且用量应多于赤芍1/3,则主次分明,疗效最佳。凡用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挛痛,只要掌握“痛而喜按”这一要点,则必然有效。
甘草用量在15g以上,常可发生水肿,为“甘可助湿”之故。宜配伍茯苓(或车前子),淡以渗湿,可免浮肿之痹。
由于脾胃失运,痰饮内聚,消化性溃疡患者,有时舌苔滑腻,此实为中气虚的一个表象。参、芪、草等温补之品,仍可放胆使用,补中以助运化,或加炒神曲一味,即可使腻苔渐消,而不致有中满之患。
甘草虽有“国老”美称,言其和平无过,但必须选择粗壮者去皮用之,临证曾遇因甘草细小而不去皮,用量较大,患者服后有散瞳现象,有的夜尿增多,甚至可发生尿崩症者,但停药后自愈。
附:秘验方介绍
补中生肌汤
【组成】黄芪15g 党参12~15g 炙甘草12~18g 赤芍9~15g 白及9g 制乳香5g 当归6~9g 茯苓15g 海螵蛸15g
【功效】补中气,通瘀痹,止痛生肌。
【主治】消化性溃疡。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消化性溃疡虽然具有虚实两个方面,但以虚为主,故方中用黄芪、炙甘草、党参以补中气之虚;用茯苓以健脾利湿,赤芍、当归化瘀通痹,制乳香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白及消肿生肌,海螵蛸敛疮制酸,芍药甘草相伍,尚可缓急止痛。
【加减】溃疡面积大及难治性溃疡,黄芪应加大剂量,黄芪可用至60g,气滞加甘松,或徐长卿;泛酸多加吴茱萸,或益智仁;瘀痹重加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吞);脾胃虚寒加炙桂枝、干姜;幽门管溃疡加苏木;壶腹部溃疡加代赭石。
【点评】补中生肌汤是俞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方。俞老认为,消化性溃疡病以中气虚为主要病机,其标实的一面是脉络瘀痹。本方以补气健脾为主,辅以化瘀通络,消肿敛疮,止痛生肌,清晰明了,可供参考。俞老指出:治疗溃疡病常注意辨证治“病”,方中用白及配乳香,消瘀生肌以复护溃疡创面。用茯苓、海螵蛸,运化痰饮以制酸,使选药切合病机而疗效得以提高。
【验案】某男,46岁,1984年10月4日初诊。
胃病泛酸史12年,心窝区嘈杂,疼痛喜按,进食较和,但多食作胀。1984年9月29日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充血水肿,降部前壁见两个并列的椭圆型溃疡,分别如黄豆及绿豆大小,表面有白苔,周围黏膜充血;壶腹部小弯见霜样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剧;壶腹部大弯有1个1cm直径椭圆形溃疡,较深,附灰白苔,黏膜充血剧;胃窦部呈斑块样充血隆起,凹陷部分有小片黏膜剥脱,附白苔。诊断:十二指肠降部与壶腹部多发性溃疡;浅表性胃炎。刻诊胃痛,嘈杂,大便干结,苔薄腻,脉细滑。处方补中生肌汤加苏木、败酱草、炮姜。三诊后症状消失,服药15周,1985年1月23日胃镜复查,自十二指肠降部至壶腹部未见溃疡;壶腹部黏膜充血肿胀;胃窦部黏膜充血肿胀;炎症好转。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