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补为主治疗萎缩性胃炎和溃疡病
张羹梅
张羹梅(1905— )主任医师,上海人。临床六十余年,擅内科,尤精于脾胃病的调理。曾任上海中医学院曙光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萎缩性胃炎由胃腺萎缩,分泌胃酸减少而产生。西医治疗常以补充胃酸增加酸度为主。目前中医治疗亦有以大剂量乌梅为主的方法,所谓补充胃酸。但中医治疗应强调以辨证为主。经临床仔细辨察,患萎缩性胃炎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失调。或脾胃阴虚或脾胃气虚,或气滞,或热感,或湿阻。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确立以六君子汤,芍药甘草汤,左金丸化裁的养胃汤(太子参、石斛、黄连、吴茱萸、赤芍、川楝子、延胡索、甘草、麦芽、瓦楞子),适用于慢性胃炎偏于肝郁化热,胃阴已伤者。常加瓦楞子或乌贼骨之类的制酸药。既然萎缩性胃炎已经胃酸缺乏,何以再用制酸药?其机制是想通过胃酸分泌减少,给机体造成一种刺激,促使机体本身的代偿作用,在健脾养胃的基础上增加胃酸的分泌。若单依靠外源补充增加胃酸,其结果将更为抑制胃酸的分泌,分泌腺将进一步萎缩,无益于治病(此说与常服激素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情况相似)。
治溃疡病之胃酸过多者,常用乌贼骨、瓦楞子等,是先安其标。治疗萎缩性胃炎亦喜欢用乌贼骨、瓦楞子等,是先治其本,为反佐法。以冀胃自能生酸。故同一药物,治疗的目的则远矣。
消化性溃疡病的中医辨证,比较复杂。临床证型可分很多。但简而言之,从整体论,消化性溃疡,病久必虚,一般以补为主。常用下方治疗: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白芍15g,甘草4.5g,姜黄连3g,吴茱萸1.5g,瓦楞子30g。苔腻加半夏9g,陈皮6g。如舌红脉数,有阴虚表现,以养胃阴为主。方用:石斛15g,太子参15g,白术9g,茯苓12g,黄连3g,吴茱萸1.5g,白芍15g,甘草4.5g。
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各9g。有时痛处拒按,属于实痛,五香丸主之。寒痛者,畏寒,按之较舒,以良附丸为治。热痛者,痛有定处,按之更甚,以左金丸、金铃子散主之。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呕吐,轻者用左金丸,稍重加二陈汤,再重加旋覆代赭汤。若仍不效,再加乌梅。无效,应疑及肿瘤,需要详加检查。
附:秘验方介绍
1.健脾汤
【组成】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8g 白芍9g 半夏9g 陈皮6g 川楝子3g 吴茱萸8g 瓦楞子30g(先煎)
【功效】培土制木,降逆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属于脾胃虚弱,或偏于虚寒者。症见中脘疼痛,呕恶泛酸,神疲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濡细无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健脾益气;黄连、吴茱萸平肝制木,降逆止呕;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瓦楞子散结制酸。诸药合用,共奏培土利木,降逆止痛之功。
【加减】如见纳呆,便溏,口黏,苔厚腻,可加用苍术、厚朴燥湿;如湿盛不化,加肉桂丸;如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呕吐,黑便,可加用阿胶、仙鹤草止血;如有呕吐,泛酸,嗳气腹胀,则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壳等理气降逆。
【点评】本方是在六君子汤、芍药甘草汤、左金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张老先生临床应用数十年,疗效满意。
【验案】徐某某,女,42岁。1979年4月29日诊。
中脘疼痛,腹胀,泛酸作恶,嗳气频作,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胃镜检查提示:胃窦炎。予上方加减调治半年,胃镜复查示:胃及十二指肠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2.养胃汤
【组成】川石斛12g 太子参15g 川楝子9g 延胡索9g 芍药9g 黄连8g 吴茱萸1g 生甘草6g 谷麦芽12g 佛手9g 瓦楞子18g
【功效】养胃益阴、平肝缓急。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偏于胃热者。症见胃脘疼痛、呕恶泛酸,或有口干而苦、胃脘灼热,脉弦细数,苔薄白或黄,舌质红绛或偏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用太子参、石斛益气养阴;川楝子、延胡索理气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平肝抑木;瓦楞子制酸;谷麦芽,佛手理气消积和胃。诸药同用,共奏养胃益阴、平肝缓急之效。
【加减】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两胁疼痛,易怒,口干而舌质红绛,可加焦山栀、丹皮、茅根、藕节等养阴清肝之品;如脘腹胀闷,加用枳壳、柴胡理气;如舌红苔光,口干甚,加沙参、麦冬、玉竹生津养阴。
【点评】养胃汤是张老先生自拟验方,用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偏于胃热者,经数十年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验案】朱某,女,38岁。1986年4月9日诊。
胃脘疼痛,胀闷,泛恶,嗳气,口干且苦,舌质红,苔薄黄。钡餐摄片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以上方加减服药二百余剂。于1987年2月13日钡餐摄片复查:上消化道未见明显病变,外形均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