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萎缩性胃炎应以建中和胃之剂收舒肺达肝之效
姚奇蔚
姚奇蔚(1917— )主任医师,江西南昌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毕业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妇科。曾任江西中医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方药教研室主任及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南昌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中药随谈》《方剂题解》《中医治疗概要》(全国中医教材)、《方剂学歌诀》《中药药性歌诀》《脾胃疾病的常用治法和方药》等。
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之中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见症,本病是以虚为主,虽有虚实夹杂,也是虚多实少,论治必须着眼肝、肺、胃。肺喜宣畅,肝喜条达,胃喜调和。欲开肺气,必先补肺;欲补肺气,必先益胃;欲和胃气,必先达肝;欲达肝气,必先舒肺。始终以建中养胃为主,兼顾肝肺,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之中,以建中养胃之剂,收舒肺达肝之用,这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用药的指导思想。
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以建中养胃为主,可收到以下几方面的功效:
其一,胃津上承,养肺濡肝,有利于肝肺的舒达。肺为气机升降之枢,肝为精神调节之所,肝肺之气舒达,又有利于内脏诸气之升降展运,精神之舒畅活跃,气血之通畅和平;有利于脾胃之纳运,水谷之代谢,胆气之清宁,从而减少或防止肝气对胃的克伐和损害。
其二,能改善整个机体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其三,能改善胃体自身的营养,加固胃黏膜防御功能,阻止肝气犯胃。
其四,能促使胃气流动活跃,促进胃黏膜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最后达到肝不犯胃,胃不受邪,改善症状,逆转萎缩过程的目的。
郁有虚实之异。本病切勿滥用辛通疏散之品,这些药物只宜于实证之郁,不利于虚证之郁,即或非用不可,也要制之有方,见效即止。
组方用药,贵在轻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清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疏达条畅为贵;胃气宜舒展活跃,通降和顺。故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活泼,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之品,皆非所宜。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壅,具展运之用;才能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
对胃病兼见胃胀,嘈杂灼热,口干烦躁,脉细软或细数,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不足者,处以养阴建中汤。方中北沙参、桑寄生、玉竹、怀山药、白芍、焦山楂、石斛等为基本药。
此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怀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清,益阴健脾;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理法无异。
对症见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升无力,胃阳不足者,处以益气建中汤。方中桂枝、白芍、甘草、大枣、黄芪、太子参、怀山药为基本药。此方虽源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益气养阴,重用黄芪补肺治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之中寓舒展之用。黄芪为补气药之最,甘温味薄,轻虚不腻,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主张重用黄芪,助少阳升发之气,运转其不利的枢机。此方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达其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党参甘腻,白术温燥,建中可以,益阴不足,不利于胃气的润利活跃,只有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无力时,才可选用。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以上两个基本方,其有阴阳两虚者,则合两方之义化裁为养阴益气汤。若症兼挟杂,则各守其方而加减之,其加减之法,随症应变,总以平淡轻灵为要。
此外,还有两方:一为清热化温汤,方中藿香、黄连、厚朴、焦栀子、石菖蒲、枳壳、竹沥,作为湿热型患者暂用治标的基本方。另一方中桑寄生、玉竹、怀山药、白芍、石斛、太子参、鸡内金等,作为病后调理的基本方。积数百例的临床经验证明,用上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满意。
附:秘验方介绍
1.养阴建中汤
【组成】北沙参 桑寄生 玉竹 怀山药 白芍 焦山楂 石斛
【功效】养阴健脾、清肺柔肝。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肺虚肝热,胃阴不足者,症见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烦躁,舌淡红少苔,脉细软或细数。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方以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玉竹养阴益燥、生津止渴;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山药、山楂益阴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养胃阴、生津液、健脾清肺柔肝之功效。
【点评】本方是姚老先生的经验方,体现了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必须着眼于肝、肺、胃的学术思想。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正,养胃又能清肺,益气又能正肝,是一服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
2.益气健中汤
【组成】桂枝6g 白芍10g 炙甘草3g 大枣5枚#黄芪30g 怀山药30g 太子参30g
【功效】温中补虚、益气升阳。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中阳不振、肝升无力、胃阳不足者,症见胃脘胀痛、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四肢欠温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用桂枝温阳气,太子参、山药益气养阴,重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达其郁滞;用白芍以益阴血,与甘草合用,又可缓急止痛。用大枣温中补虚。
【点评】本方乃黄芪建中汤去饴糖加山药、太子参而成。本方的特点在于重用黄芪,不仅用其补中益气,而且取上升外达之性,以助肝气升达之力,补肺治肝,舒达肝气。
【验案】男,44岁。1983年3月30日初诊。
患者1982年12月9日经江西医学院一附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壶腹部炎(萎缩性)。症见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自滑,脉缓。辨证为胃阳不足。以益气健中汤为基本方加减服用,经3个月治疗之后,患者由胃阳不足转化为阴阳两虚,症见胃中嘈杂,甚则有热感,舌质淡红,脉缓。原方去桂枝、大枣,增北沙参、玉竹,益气养阴,双管齐下,并随时根据病症变化,灵活加减,最后获得满意的疗效。1983年12月17日,江西医学院一附院做胃镜复查证明:原来胃窦黏膜皱裂充血,逆转为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分泌不多,蠕动正常,未见溃疡及新生物,十二指肠壶腹部黏膜橘红而润泽,无溃疡及黏膜充血、肿胀。由原来十二指肠壶腹部炎(萎缩性)逆转为慢性十二指肠壶腹部炎。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