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通因通用”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李佃贵
李佃贵(1950— )教授,男,河北蔚县人。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肝胆病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四十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尤对脾胃病、肝胆病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是临床顽固难治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之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基于多年经验,临证重视治病求本,常采用“通因通用”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一、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饮食减少、大便异常为主要表现,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很难用一个中医病名加以概括。中医学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归为胃脘痛、胃痞、呕吐、泄泻等病证范畴。对于其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灵枢·小针解》云:“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在总结前人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现代人的体质及生理病理特点都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临床见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实证居多,其中湿热瘀毒证增多,而虚证少,尤其虚寒证更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不外有三:饮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遂及感受外邪。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及外邪侵袭,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和,气机壅滞,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湿生痰,瘀血内生,郁久化热。久则气滞、湿阻、食积、痰结、血瘀、热毒胶结一起,互为影响,形成“浊毒”;浊毒内蕴,气滞络阻,耗血伤阴,胃失滋养,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日久成萎。在整个过程中,“浊毒”既是机体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影响脏腑经络的致病因素。浊毒为害、气滞络阻、耗血伤阴乃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关键之所在。
二、治疗大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胃脘痞满、疼痛、嗳气、大便黏滞不爽甚至泄泻等症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此皆由“浊毒”内蕴所致。浊毒内蕴,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而见诸症。临床虽见大便黏滞不爽、次数增多,甚至泄泻等通利的症状,此皆为“浊毒”蕴结胃腑之征。欲除“浊毒”,必须给邪以出路,治疗切不可见泄止泄,一味升提收涩,而生闭门留寇之虞。治法当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通因通用”。“通因通用”乃“反治”法内容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即当疾病的临床征象与病变性质不符,出现假象时,治疗上应采取顺从症状而逆于证候的方法。临床应用“通法”,切不可拘泥于单纯的“下法”,凡能顺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性,能化浊解毒、祛除浊毒的方法均为“通法”。正如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必先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临证围绕“浊毒”内蕴病机特点,运用“通因通用”法,化浊解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取得显著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化瘀解毒方
【组成】茵陈15g 藿香12g 佩兰12g 茯苓20g 砂仁12g 黄芩12g 黄连12g 半枝莲15g 半边莲15g 全蝎9g 白花蛇舌草15g
【功效】化浊解毒。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黄芩、黄连苦寒燥湿;砂仁、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茯苓淡渗利湿,茵陈清利湿热;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全蝎解毒散结、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之功。
【加减】若胃脘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g、白芷9~12g、五灵脂12g;胃脘胀满明显者加枳实15g、陈皮12g、厚朴15g;嗳气频作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15g、石菖蒲15g、竹茹10g;泛酸明显者加海螵蛸15g、瓦楞子粉15~30g、薏苡仁15g等;睡眠困难者加炒酸枣仁15g、远志9g、五味子12g;纳呆、舌苔白厚腻者加紫豆蔻12~15g、藿香12~15g、佩兰12~15g;大便黏滞不爽、次数多者加大黄9g。
【点评】李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虽见大便黏滞不爽、次数增多,或泄泻等“通”的症状,但究其本则为“浊毒”内蕴所致,“浊毒”内蕴贯穿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全过程。临床用药,针对“浊毒”之邪,以通腑泻下之品配苦寒燥湿、芳香化浊、淡渗利浊、清热解毒及固护正气诸药,共奏化浊解毒之功,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
【验案】张某,男,46岁。2009年9月26日初诊。
胃脘不适3个月余。平素情志不遂,于3个月前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隐痛,伴烧心、泛酸、嗳气。于某医院做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多发糜烂。病理检验报告示:胃窦黏膜慢性炎症,中度腺性肠化,轻度异型增生。刻诊:胃脘隐痛,脘腹胀满,嗳气频频,偶有烧心,大便黏腻不爽,日行1~2次,纳差,舌质黯,苔黄厚腻,脉弦滑。证属浊毒内蕴。治宜化浊解毒。处方:厚朴12g,枳实15g,大黄(后下)9g,黄芩12g,黄连12g,生石膏30g,茯苓12g,泽泻12g,白术6g,瓦楞子15g,蒲黄(包)9g,五灵脂15g,砂仁12g,香附15g,大腹皮9g,白芍药3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7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大便泻下量多,1日3次,胃脘隐痛、烧心、嗳气吞酸较前明显好转,脘腹胀满明显减轻,食欲增强,苔黄腻。前方去大黄、大腹皮,加藿香12g、佩兰12g,继服7剂。
三诊:胃脘疼痛减轻,无烧心、泛酸,大便每日1次,纳可,舌苔薄黄腻。后仍以化浊解毒为大法,依症、脉、舌调整处方。继服9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胃黏膜慢性炎症,原有肠化及异型增生消失。
(唐晓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