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慢性胃炎

张镜人

张镜人(1923— ),男,上海市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职。为饮誉申城的张氏医家第十二代传人,家学渊深,行医五十余载,以善治外感热病著称于江南,并常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红斑狼疮等病,均获满意疗效,享誉沪上。

临床所见的慢性胃炎,患者症状以脘痛、腹胀满、口苦、嗳气4个症状为最多见。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痛无定时,伴灼热,嘈杂感;久痛者常呈刺痛,而痛有定处。脉象以细,弦、滑、数为多见,舌苔以黃腻苔为多见(若向薄黃,薄白转化则为向愈之兆)。根据以上症状及苔脉分析,慢性胃炎符合于火郁胃痛之特点。

患者初起虽常以胃脘隐痛、嗳气、胀满等气滞之症为多见,但肝气既郁,复加七情怫怒,或是饥饱失常,冷热不当,则屡发不愈,迁延日久。由于肝为脏,胆为腑,互为表里,故肝气失疏,必致胆腑失其通降,胆汁返逆于上即见口苦,泛吐苦水。经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这是慢性胃炎的又一常见症。同时因为木郁化火,热客于胃,久必灼伤胃阴,于是口干、舌红、脉数种种阴虚之象渐见。若热与湿交困中焦,则贝脾胃运化乏能,每致脾气亦虚,遂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诸症。若病经数载,屡治乏效,则胃络受阻,瘀血停滞,脘痛如刺,气滞导政血瘀,瘀热交灼,迫血妄行,上溢则呕血,下溢则便血矣。

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治以调气清热和胃为主

本病既属木郁化火,肝气犯胃,治疗当以调气清热和胃为原则。张氏拟定基本方,随证加減应用,疗效如实,颇觉得心应手。基本方为:炒白芍9g,清炙草3g,苏梗5g,制香附9g,生白术9g,平地木15g,旋覆花9g,代赭石15g,八月札15g,炒黄芩5g。

此方由《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以及《和剂局方》的香苏散和《证治准绳》的白术芍药汤综合组成,取《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以及叶桂“胃宜降则和”之意。方用芍药、甘草甘酸缓急,和中泻木,苏梗辛香和胃,与香附、八月札同用疏肝解郁,不温不燥,寓有“醒胃必先制肝”之意。并取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再考虑胃热的特点,选用铁树叶、平地木、黄芩以清泄之。铁树性凉味甘,《本草纲目拾遗》谓:本品“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中药大辞典》以为“功能清热散瘀”。若热象重者再加用银花、蛇舌草、芙蓉叶等。平地木性味苦干,能治“心胃气痛”,故常用之。若胀者加软柴胡,痛者加九香虫。若见瘀象,加丹参,若脾虚明显,加太子参。其中芙蓉叶一味是外科常用药,《本草纲目》谓:“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浓止痛”,借用于此,治疗糜烂性胃炎甚有效验。

宗“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虽出于《温病条辨》,但在杂病中亦能应用,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尤为重要。因中焦脾胃,以膜相连,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恰是相反而相成,故治疗应十分注意“衡”。其应用有:

1.寒温相适 慢性胃炎虽火热证居多,但若投一派寒凉药物必碍胃气,脘痛反而有增无减,故常用辛温之苏梗,取其辛香和胃,行气宽中,温而不燥,与连翘、黄芩、铁树叶、平地木之苦寒清热同用,寒温相配,胃气得护,虽长期服用而不致碍胃。

2.升降并调 慢性胃炎可见嗳气、泛恶、泛吐酸水或苦水等胃气上逆之症,又有消瘦、乏力、腹胀、便溏等脾气不振之象,故在治疗中经常以升降药物同用,如取柴胡之轻举畅达,配旋覆花、代赭石之和胃降逆。且胆与肝互为表里,肝郁不达,少阳清气失展,必致肝胆液泄,症见口苦,胁痛,泛吐苦水,胃镜检查往往可见胆汁返流,则尤需柴胡以升少阳清气,并配合黄芩之苦降而泄胆热。

3.营阴兼顾 恒取丹参之和营活血,配芍药、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4.虚实同理 恒取孩儿参之健脾安中,配香附、枳实之理气除满。

胀满当辨虚实

慢性胃炎患者90%有胀满见证,而且难以消除。胀满一症有虚有实,当细辨之。大凡口苦、口臭、便艰、食后胀甚者,苔多黄腻,大体属实,宜疏导、化湿、清热、理气等法。毋犯实实之戒,治宜选用越鞠丸、中满分消丸、大腹皮、枳实、枳壳等品。若症见神疲、面萎、便溏、苔白腻而胖者、大体属脾气虚,当选用孩儿参、生白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等。若阴虚而胀者,当选用八月札、佛手片、玉蝴蝶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病久当调气活血并进

叶天士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胃脘痛者久病多见胃阴不足或瘀阻络脉,纤维胃镜检查往往多见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腺化生。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进。多采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思食丸,冀其酸甘化阴,俾胃阴得复。调气药除苏梗、香附以外,常兼用八月札以疏肝散解;活血药除丹参、赤芍以外,常兼用血竭以行瘀止痛和血生肌,对萎缩性胃炎及溃疡之愈合均有裨益。

附:秘验方介绍

1.安中汤

【组成】柴胡6g 炒黄芩9g 炒白术9g 炙甘草3g 苏梗6g 制香附9g 炙延胡索9g 八月札15g 炒神曲6g 香谷芽12g

【功效】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慢性胃炎,属肝郁脾壅湿阻者。症见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偏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证,其病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阳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开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膈,温而不燥;延胡索、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助纳。合用,共奏调肝和胃、健脾安中之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g;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g;胃脘灼热加连翘9g(包),或炒知母9g;嗳气,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泛酸,加煅瓦楞15g,海螵蛸15g;嘈杂,加炒山药9g;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g;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g;便溏,加焦楂炭9g;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g,煨木香9g;便结,加全瓜蒌15g,望江南9g;腹胀,加大腹皮19g;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加凤凰衣6g,芙蓉叶9g;胃黏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g;腺体萎缩,加丹参。

【点评】张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名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寒热相宜,升降弃调,气血兼顾,法理精深,可师可法。

2.自拟慢性胃炎基本方

【组成】炒白芍9g 清炙草3g 苏梗5g 制香附9g 生白术9g 平地木15g旋覆花9g 代赭石15g 八月札15g 炒黄芩5g

【功效】调气清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火郁胃痛,症见胃脘痛,腹胀满,口苦,嗳气。脉象或细,或弦,或滑,或数,舌苔黃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证既属木郁化火,肝气犯胃,治疗当以调气清热和胃为原则。方中白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可和中泻木,缓急止痛;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苏梗、香附、八月札疏肝解郁;黄芩、平地木清解胃热;白术扶植脾胃,消食除痞;共奏调气和中、疏肝清热、止痛消痞之功效。

【加减】若胀者加软柴胡,痛者加九香虫。若见瘀象,加丹参。若脾虚明显,加太子参。

【点评】张老先生认为,临床所见慢性胃炎,多具有火郁胃痛之特点。故拟此方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应用本方时,贵在注意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营阴兼顾,虚实同理。临证张老还常用芙蓉叶一味,本品本是外科常用药,《本草纲目》谓:“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借用于此,治疗糜烂性胃炎甚有效验。

例:王某,男,52岁。

胃脘痛时发时止,已经数载,近来疼痛增剧,脘部时感灼热,嗳气,口苦,口臭,泛吐酸水,食后脘腹作胀,便溏,脉细,苔薄黄腻。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壶腹部炎,病理诊断为胃黏膜慢性炎,轻度肠腺化生,曾服乐得胃、痢特灵、生胃酮和胃复安等药乏效。转辗而来我科求治。治拟疏肝调气清热和胃。处方:苏梗5g,制香附9g,生白术9g,铁树叶30g,平地木15g,芙蓉叶15g,白花蛇舌草30g,九香虫5g,炒香扁豆9g,炒黄芩5g,赤白芍12g,清炙草3g,佛手片5g,丹参12g,炒谷芽12g。

上方加减,服药两周,脘痛大减。3个月后诸恙均消。5个月后胃镜复查,胃窦糜烂已消失,病理检查,见炎性细胞浸润由中度转为轻度。

3.溃疡止痛散

【组成】炒白术80g 炒白芍30g 水炙甘草6g 浙贝母30g 制香附20g 炒枳壳15g 川楝子30g 砂仁15g 凤凰衣9g 食盐30g

【功效】健脾和中、理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疼痛泛酸。

【用法】共研细末为散。日服两次,每次1汤匙,温开水调送。

【方解】本方以白术为君,健脾益胃,燥湿和中,主以扶正之治;香附理气解郁而除肝胃不和,枳壳破气行痰消积,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共助君药调中醒脾,理气止痛,共为臣药;白芍养血平肝,与甘草合用缓急止痛。川楝子活血行气止痛。浙贝母苦泻散结可除心下痞满,且能制酸。凤凰衣养阴而敛疮疡,食盐止心腹胀痛,且可愈疮肿。以上5味,止痛制酸,愈合溃疡,共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无特殊加减。

【点评】本方是张老先生自拟经验方。张老先生称:“忆昔参加农村卫生工作队时,尝拟订一方(注:即本方,方名为编者代拟),10味共研细末为散。遇胃溃疡、疼痛泛酸病人,嘱依方配制,日服两次,每次1汤匙,温开水调送。止痛颇灵速,屡试屡验,爰敢录供医者参考”。

(严佩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