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木和中、和胃制酸治疗胃炎、胃溃疡

邢子亨

邢子亨(1907—1999),男,山西定襄人。曾任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山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平肝降逆,适辨寒热

胃炎、胃溃疡,属于中上腹痛范畴,主要以胃脘疼痛为主症。中医医籍中并无胃脘疼痛的记载,而是包含在“心痛”“心下痛”中。

除疼痛症状外,胸骨后、胃脘部的灼热不适感、嗳气、反胃、胃停滞不下的抑木和中、和胃制酸治疗胃炎、胃溃疡 - 图1胀等症状,既包括了器质性病变的食管裂孔疝、逆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胆囊炎,亦包括功能性(精神性)的空咽综合征,胃扩张、食管痉挛等。

形成胃炎与胃溃疡的原因:一为饮食无序,饥饱失时,暴饮暴食,损伤脾胃;一为寒热不适,膏粱炙煿,饮料冰啤,积温积凉;一为情志影响,制化失衡,郁怒思虑,气逆气结。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和消化食物,以和降为贵;又是多气多血之腑,故易瘀易结。受纳停留而不降,则生腹胀、憋痛、烧灼、嗳腐、呃逆、泛酸等症。脾和胃关系极为密切:胃主纳,脾主运;胃主消,脾主化;胃主降,脾主升;胃当通,脾当守;胃喜凉,脾喜温。所以中医诊治时脾胃要同时考虑。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中,又有木能克土、木也能疏土的理论,肝气横逆能克脾,肝气逆上能犯胃,肝气逆上,胃气下降,则出现食物逆流之变,出现呕吐、哕、满、疼痛等症。临床有肝胃气痛的名称。所以,治疗胃病,一定要注意肝、脾和胃的关系。

疼痛之疾,一要注意寒,一要注意满。寒凝作痛,骤然发作,得温则安。满则不通,气结也好,食积也罢,气滞血凝的肿物也好,不通则痛,在胃多为胀痛,上下攻窜作痛、胸闷胸憋、满闷痞塞、嗳矢得舒、则是肝气横逆,当注意调理肝胆,和胃降逆。《苏沈良方》(卷四)中云:“如腹痛时按之便痛,重按时却不甚痛,此乃只是气痛。重按时愈痛而坚硬者,当是有积。下之愈甚者,此乃虚寒证也。”方书有九痛者,曰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亦可助分辨。

随着诊断技术的日益进步,胃镜的实施与普及,使食管与胃的诊断更加容易与明确。上消化道的炎症、溃疡、肿瘤,以及胆汁的逆流,不论器质与功能的病变,均可以在镜检下一清二楚地观察到并能予以记录,给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舒肝和胃治疗胃病

中医治疗胃炎、胃溃疡,在调理肝脾胃的生克制化关系,消除已出现的症状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积数十年之经验,创制应用抑木和中舒(平)肝和胃汤治疗食管与胃的各种疾病。

1.胃炎或溃疡(包括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多因饮食失节、消化不良、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而引起、因此治疗时以舒肝和胃、调理气血为主。多用抑木和中舒肝和胃汤(详见秘验方介绍)。药用:当归、白芍、延胡索、川楝子、海螵蛸、五灵脂、佛手、檀香、鸡内金、炒麦芽、干姜、陈皮、薏苡仁、槟榔、炙甘草。

2.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亦用抑木和中舒肝和胃汤加减。当归、白芍养血平肝,加海浮石、旋覆花、半夏、茯苓化痰涎制酸,加代赭石、枳实、荔枝核、槟榔、降香理气重镇降逆,则肝气平抑,无力逆上,而不再犯胃逆流,痰涎减少不再冲逆,则食管亦无逆流之情状。肝胃调和,升降之机通畅,则无呕恶泛酸之苦。胆汁、肠容物不返流入胃,则胃黏膜组织亦不会发生病理改变。无外物刺激,痉挛等也消除而不疼痛。消化功能增强,气血疏通,中焦健运,各部均能得其正常荣养,自然可愈。

3.胃脘痛症状的特殊病例,一为“留饮”,一为“结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谓:“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曾治李某,女,38岁,工人。病已数月,自觉胃脘部掌大一片冷如冰霜,胸部憋闷感,食欲减退,舌淡苔薄,脉象沉弦。西医诊为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拟温阳散寒、温化痰饮之剂。方药:瓜蒌15g,枳壳9g,旋覆花10g(布包),陈皮10g,广木香6g,沉香6g(后下),砂仁9g,薤白12g,莱菔子12g,炙甘草6g,焦三仙各9g,服用两剂后胸部憋闷感顿消,已思食,食亦知味,胃脘部仍觉冷,但已非冰冷之感。再以前方化裁。方药:苏梗12g,陈皮12g,砂仁9g,广木香6g,吴茱萸9g,肉桂6g,公丁香6g,荔枝核15g,炒槟榔9g,枳壳6g,炙甘草6g,连服4剂,冰感消除而获愈。

本例胃脘部寒冷如掌大,即是寒饮留阻,阳气不得通畅之故,属留饮之征。治宜宽膈理痹,温化痰饮。瓜蒌、薤白宽胸理气,木香、砂仁、旋覆花、陈皮、焦三仙温化留饮,后又用吴茱萸、肉桂、公丁香温阳散寒,故2剂轻,4剂则愈。

4.调理中焦脾胃,大寒、大热、攻下之药皆当慎用。久用偏寒之药每易伤脾,久用偏热之药每易伤胃。久用温药,积温可以生热;久用凉药,积凉可以生寒。偏寒偏热之药,非认证准确,不可滥投。虽温凉平性之药,亦不可叠床架屋群聚而久服,以免积温积凉生热生寒之弊。再者,胃病,饮食调养亦很重要。一次酗酒过量即可使贲门因吐逆破裂而造成溃疡或胃黏膜病变。过饱伤胃,过饥伤脾,所以平时又当节饮食,适寒温,戒悲伤,忌恼怒以巩固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抑木和中舒肝和胃汤

【组成】当归10g 炒白芍10g 延胡索10g 海螵蛸15g 川楝子12g 五灵脂12g 佛手12g 檀香9g 薏苡仁25g 炒谷芽12g 炒麦芽12g 炙甘草6g

【功效】舒肝和胃、调理气血。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白芍养血平肝,当归补肝血、行瘀滞,三味气血同调,共奏抑木疏肝之效;檀香、薏苡仁、谷芽、麦芽、炙甘草健脾和中,理气消食;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海螵蛸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舒肝和胃、调理气血之功效。

【加减】因寒而痛者,加川椒、干姜,或甘松、砂仁。呕恶甚者,加枳壳、半夏,或丁香、柿蒂。腹胀满者,加厚朴、莱菔子。积气攻冲者,加荔枝核、槟榔。气滞血瘀夜间脘痛甚者,加丹参、赤芍。大便溏薄者,加山药、白术、扁豆。胃酸多者,加瓦楞子、牡蛎。黏膜萎缩胃液少者,加山楂、焦楂。肝胃郁热者,加石斛、天花粉、枇杷叶。虫积或吐蛔者,加川椒、乌梅。

【点评】本方是邢老先生的自拟经验方。方中当归、白芍养血和肝以降逆,延胡索、川楝子舒肝理气止痛,海螵蛸制酸,合五灵脂、佛手、檀香和气血止疼痛,鸡内金、炒麦芽、麦芽健胃消食,薏苡仁健脾消食,炙甘草和中。肝得抑,脾得补,胃得和,则病得以除。邢老先生用本方灵活加减治疗胃、食管各种疾病,疗效满意。

【验案】平某,男,50岁。1974年8月4日初诊。

3年前出现烧心、泛酸水,有时呕吐恶心,胃脘部隐隐作痛,进食后疼痛减轻,食纳减退,饭前疼痛加剧,食后痛轻。严重时持续疼痛,进食亦无效。腹部膨满作胀,身体日渐消瘦。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未获痊愈。近日又感觉背劳困,中脘隐痛持续不断,食纳渐减,消化不良,腹胀满,时有泛酸,舌中光而无苔,脉弦细稍数。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方用抑木和中舒肝和胃汤加减:当归10g,炒白芍10g,延胡索10g,海螵蛸15g,川楝子12g,五灵脂12g,佛手12g,檀香9g,薏苡仁25g,干姜5g,鸡内金9g(冲服),陈皮12g,炒麦芽12g,炒槟榔10g,炙甘草6g。连服10剂,诸症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