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治宜调理虚实

牛兴东

牛兴东(1946— ),男,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内蒙古中蒙医院主任医师,曾任内蒙古中蒙医院副院长。从事中医消化病研究,历任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副主编。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学术刊物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痛,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范畴。在生理上肝脾(包括胆胃)调和,才能共同完成纳化、疏泄正常生理功能。当肝脾失调则会出现脾胃的受纳运化以及升降功能失常,进一步发展成肝胃不和,久则出现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瘀血阻络、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故治疗当以健脾疏肝、调理虚实为大法。多年来根据此法,应用自拟加味柴平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

附:秘验方介绍

1.加味柴平汤

【组成】柴胡10~15g 黄芩10~15g 姜半夏12~18g 白芍10~15g 党参15~30g 茯苓15~20g 苍术12~20g 厚朴10~15g 陈皮12~15g 白及12~18g 三七参5~10g 白术15~30g 甘草3~9g

【功效】健脾疏肝。

【主治】慢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柴胡、苍术为主药,柴胡清解少阳之邪,并疏畅气机之郁滞;苍术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黄芩、厚朴为辅,黄芩不但助柴胡清少阳之邪,还可清阳明之邪热,二药相合达到和解清热的目的;厚朴辅以苍术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配伍党参、半夏、茯苓、陈皮为佐,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理气化饮,杜绝邪气传入太阴而成虚寒。生白术为健脾第一要药,配合党参增强健脾益气、扶正补虚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对感染的抵抗力,对机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与厚朴相伍,又可起到增强运化、理气通便的作用;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柔肝敛阴,可制党参、白术之燥,同时可松弛和抑制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与运动,与柴胡、甘草合用能增强镇痛消炎作用,降低其毒性,缓和对胃肠的刺激,抑制消化性溃疡的形成。白及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和良好的止血效果,故用于治疗胃黏膜出血、充血、糜烂等。三七参是活血止血良药,它能起到活血不伤新血,止血不留瘀血。党参、白术、白及、白芍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改善病变黏膜的病理变化,抑制病原体与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加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恢复其纳腐运化功能,阻止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诸药相合共奏健脾补虚、疏肝理气、和胃化湿、解毒活血之功效。

【加减】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兼胃气不降者,原方减去苍术、厚朴,再加入代赭石、枳实、姜竹茹;兼郁而化热者,原方减去苍术、厚朴,再加入乌贼骨、大贝母、黄连;兼气机失调者,原方减去苍术、白术再加入枳壳;青皮。属于脾虚胃热兼湿热中阻者,原方减去半夏、陈皮,再加入藿香、茵陈;兼寒热错杂者,原方减去茯苓、陈皮,再加入黄连、吴茱萸;兼升降失调者,原方减去茯苓、陈皮、苍术,再加入黄芪、升麻、降香;兼运化无力者,原方减去半夏、陈皮,再加入黄芪、大黄。属于肝脾失调者,原方减去半夏、陈皮,再加入枳壳;属于脾肾两虚者,原方减去半夏、陈皮、苍术、厚朴,再加入黄芪、山药、仙茅、仙灵脾;兼气滞血瘀者,原方减去苍术、半夏,再加入蒲公英、桂枝。检测HP阳性者,在原方中随证减去其他药,再加入蒲公英、丹皮、黄连。

【点评】本方由小柴胡汤、平胃散加减而成,全方可使肝脾调和、胃气强盛,气机通达,血脉流畅,未病先防,即病早愈。

牛老用自拟加味柴平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在临证时仍需随证加减,使药证相符。对于合并HP感染、消化道溃疡、胆囊炎等病症者,要在基本方随证加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抑杀HP的药物以及治疗溃疡、胆囊炎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验案】孙某,女,46岁。1997年8月20日就诊。

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两年,近3天胀痛加剧。刻诊:胃脘胀痛,饭后加重,伴有纳差、恶心、嗳气、口干、口苦欲饮水、怠情乏力、大便干而不畅、舌苔薄黄而润,舌质淡有齿痕,脉象滑数。胃镜检查:慢性胃炎、HP。辨证属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用自拟加味柴平汤化裁,柴胡12g、黄芩15g、姜半夏15g、白芍12g、陈皮12g、党参12g、苍术15g、厚朴15g、白及15g、三七参6g(冲服)、蒲公英20g、茵陈20g、大黄6g。每日1剂,随证加减,连服两个月后,症状全部消除。胃镜复查,胃黏膜改变恢复正常,检测HP阴性,临床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2.降逆和胃汤

【组成】旋覆花10g 代赭石30g 姜半夏15g 炒枳实15g 生白术15g 黄芩15g 黄连10g 生白芍15g 生甘草6g 党参12g 乌贼骨30g 白及15g

【功效】降逆和胃。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党参,取旋覆代赭汤之方义,是中医治疗胃中痞满、嗳气不除的经典方剂,其主治症状与反流性食管炎有相似之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旋覆代赭汤有促进胃肠动力作用,可以加速大鼠的胃肠排空及增强平滑肌收缩,可起到吗丁啉促胃动力样作用,对消除胃脘痞满、嗳气等症状疗效显著;代赭石能收敛胃肠壁,保护黏膜面;白芍配甘草可柔肝缓急止痛,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括约肌张力;柴胡、枳实、半夏,有理气通降作用,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生白术具有增强胃肠运动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作用;黄连、黄芩与半夏、党参、甘草配伍,取半夏泻心汤方义,是治疗胃脘嘈杂、烧心、泛酸、痞满、胸痛之症的经典方,现代药理证实黄连可中和胃酸,具有消炎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乌贼骨、白及为和胃止酸止痛、保护食管、胃黏膜良药。诸药相合,共奏降逆和胃、疏肝泄热、健脾理气之动。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本方是经典方旋覆代赭石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取其降逆、和胃之功效。牛老曾用本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8例,与常规西药对照组30例比较,无论临床疗效还是内镜检查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本方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确实。

3.消痞萎胃康

【组成】生黄芪15g 太子参15g 生白术25g 炒白芍15g 白及12g 生薏苡仁30g 炒枳实15g 丹参20g 醋莪术15g 黄连10g 半枝莲20g 半夏15g 九香虫6g 生甘草6g

【功效】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消痞活血。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水煎400ml口服,每日2次。

【方解】方中以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生薏苡仁健脾益气化湿,能增加白细胞,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据报道,黄芪还能改善细胞营养、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能量代谢、营养濡润胃黏膜,保护胃腺体,促进癌前细胞的凋亡;黄连、半枝莲、半夏、枳实清热解毒化湿、理气消痞散结,并能抑杀HP、消除炎症、增强胃肠蠕动功能;莪术、丹参、九香虫行气止痛、宽中消结、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促进炎症病灶消退,软化增生病变,促进萎缩的黏膜、腺体逐渐复生;白芍、白及、甘草养胃和络、柔肝止痛,有保护胃黏膜血液循环和胃黏膜屏障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因此对胃黏膜具有修复作用。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本方是牛老师的经验方,本方的组成,不仅依据传统中药学、方剂学理论,而且参照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本方攻补兼施、升降协调,既能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助脾胃运化,又能清热化湿、消痞活血,使胃腑通降、瘀毒解除,达到治本攻邪的目的,共同调动机体防御系统功能,增强全身免疫能力,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向恶化发展,促进胃黏膜腺体尽快康复。

4.君子神气汤

【组成及用法】人参10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炒苍术15g 补骨脂15g 肉豆蔻10g 盐吴茱萸10g 诃子10g 黄连10g 肉桂10g 木香12g 白芷10g 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各服200ml,同时配合姜连芷参倍灌肠剂灌肠,药物组成:炮姜30g 黄连10g 白芷10g 苦参15g 五倍子10g 罂粟壳6g 每日1剂,水煎200ml,保留灌肠1小时,每日1次。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固本、收涩止泻。

【主治】慢性结肠炎。

【方解】本方以人参、白术、苍术、茯苓健脾益气燥湿;补骨脂、肉桂温补命门之火,补火以生土;诃子、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吴茱萸温中散寒;黄连清热燥湿;木香行肠中之气滞,白芷悦脾土,升胃阳,除湿浊,《本草正义》谓其“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振动阳明之气,固久泻之良剂”。与白术、人参合用可奏健脾燥湿、升清降浊之效,用于脾虚久泄,清阳下陷之证;与白术、白芍合用,可奏补脾土、泻肝木、调气机、升胃阳之效,用于肝旺脾虚肠鸣腹痛泄泻之证。灌肠剂中的黄连、苦参清热燥湿,与炮姜、白芷相伍温运脾阳,寒热并用;五倍子固涩止泻;罂粟壳味酸性平涩,入肺、大肠、肾经,有涩肠定痛之功,治久泻久痢,脱肛便血,滑精多尿,心腹诸痛。

【加减】脾肾阳型(大便溏或五更泻,腰酸肢冷,尿频,夜尿多,舌苔薄白,脉沉细),加赤石脂30g,金樱子24g,芡实20g;脾虚湿热型(大便溏或黏液多,腹隐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数)加白头翁20g,薏苡仁30g;肝脾不调型(大便溏或便溏不爽,胀坠腹痛,情绪紧张,郁怒时泄泻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加白芍15g,防风12g,柴胡12g。

【点评】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本病多属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虚或脾肾阳虚为主,标实多为湿热蕴结,局部病理变化为气滞,瘀血。朱老师以古方四君子汤与四神丸加减化裁,组成君子神气汤,姜连芷参倍灌肠剂灌肠治疗,重在健脾益气,补肾固本,扶正祛邪,收涩止泻。达到气血畅行,湿祛热消,脾气健旺不受邪的目的。临床应用当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方能药证合拍,取得较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