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胆胃相关论治慢性胃炎
赵学印
赵学印(1956— )男,山东泰安人,泰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肝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大、腹水、脂肪肝等疾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行水消瘀法探讨”一文被编入《中华优秀科技文选》一书,参加编写医学论著5部。
慢性胃炎病机分析
董建华教授曾指出“胃病的病理应该突出一个‘滞’字”。慢性胃炎虽分型较多,但主要的病机根结还在于胃气的升降失常,各种证型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伤寒论》则认为是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所致。胆则能调节全身气机之运行,脾胃的升降与肝胆的升发疏泄相辅相成,所以脾胃的升降失常会影响到肝胆的疏泄。也就是说,痞满一症本身就与胆的枢转有着必然的联系。痞满的形成与寒热错杂亦有关系,这一病机的形成主要由于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寒热错杂于中。另外,由于一方面过食生冷或病久伤阴,胃中生寒生虚;一方面胆郁化热移胃,致成寒热错杂。嗳气、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亦较多见,这类症状多是胆胃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则胆火犯胃而逆上,致嘈杂泛酸吐苦,甚至吐出黄绿苦水,古人常以左金丸治之;一则病情旷日持久,或因误用苦寒通泻伤及胆胃之阳,致胆胃巨寒,胆寒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上逆,故见呕吐涎沫、食谷欲呕等症,此时标在胃而本在胆。正如《伤寒论》载:“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病在阳明,而治在厥阴、少阳。我们在临床凡遇到有寒象,或无明显热象之呕吐、嘈杂、泛酸等症者,均配入吴茱萸,效果颇为满意。慢性胃炎的病变虽局限在胃,但与全身各脏腑均有联系,尤其与胆脾肝关系密切,这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近年来有人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局部病机主要是湿热中阻、胆胃不和,外在症状是这一局部病机的反映。在统计的50例病例中,有38例属于此类,认为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治法能提高疗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较好,四逆散治疗胆系疾患效果较好。而两种病又多同时并见,于是在胆胃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着以调气为主的原则,把二方结合,略作加减,应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结果一箭双雕,两病都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在选择方药上,我们注意了4点:一曰注意灵通。《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病机重在肝胆脾胃气机郁滞,只有用药轻灵流通,才能疏其郁滞,令其条达。方中选用了具有轻灵流通之性的柴胡、苏叶、防风等,且用量较小,以取其轻灵之性。二曰重调升降。调节气机的升降是组方之重点,所选四逆汤和半夏泻心汤,均是调节升降的方名,为增其调升降之力,又配伍了苏叶和防风。黄连配苏叶,为辛开苦降之轻剂;芩连配半夏干姜为辛开苦降之重剂;柴胡配枳实,一升少阳之清气,一降阳明之浊气;枳实配防风,一通胃而降胆,一升脾而疏肝。如此数药相伍,则周转气机,使调升降之力倍增。三曰平调寒热。芩连枳实性寒凉而清热,姜夏苏防性温热而祛寒,合用之正合寒热错杂之病机。四曰胆胃肝脾并调。四逆散疏利肝胆,半夏泻心汤调理脾胃,方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柔肝,且能缓急止痛,党参、大枣、甘草益气缓中以健脾胃,且能护胃以防伤正。
总之,慢性胃炎的病机根结在于气机的升降失调,胆胃在气机升降运行的生理病理中密切相关。若能将这一理论用于指导多种胃肠病的诊治,可望提高临床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四逆泻心汤
【组成】柴胡9g 炒枳实12g 炒白芍12g 清半夏15g 党参15g 川黄连9g 淡黄芩6g 干姜9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苏叶6g 防风6g
【功效】疏肝利胆、调理健胃。
【主治】慢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半夏泻心汤添加防风、苏叶组成,四逆散疏肝理脾,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加防风、苏叶取其轻灵流通之性,疏解肝胆脾胃气机之郁滞,调节气机之升降。
【加减】寒热错杂,以胃脘痞满为主证,兼见胃脘痛、口干、大便干稀不调,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者,用四逆泻心汤原方;若胆胃郁热,见口苦烦躁,嘈杂泛酸,呕吐苦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者,加龙胆草、金钱草、大黄;若肝郁脾虚,斜下胀痛,脘闷食少,情志不畅,便溏者,加黄芪、白术;若脾胃虚寒,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遇冷加重者,去黄芩,加制附子、吴茱萸;若胃阴不足,见干呕,饥不欲食,舌红苔少者,去干姜加沙参、石斛、木瓜。
【点评】慢性胃炎的病机根结在于气机升降失调,胆与胃在协调气机升降方面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故调理胆胃即可调畅气机,而取效于慢性胃炎。基于以上认为,自拟四逆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临证应用,效果理想。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