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经验
蓝青强
蓝青强(1950— )教授,男,广西上林人。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病、糖尿病、胃肠疾病、脂肪肝、头痛、眩晕症、咳喘症及中医保健与亚健康调控等。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先后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出版专著《消化性溃疡中西医治疗与康复》,参加编写丛书《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糖尿病》以及《中西医知识问答》系列丛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成功分离出一种螺旋样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HP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我国属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0%~70%左右,多数研究者认为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称之为HP相关胃炎。HP相关性胃炎因HP引起胃黏膜层充血水肿及中性白细胞浸润,导致急性胃黏膜炎症,而后发展为慢性胃炎,后者出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胃黏膜层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上皮的异型增生,终致腺癌的形成。
1.病因病机 HP相关性胃炎在中医学属于“胃脘痛”“胃胀”“嘈杂”“吐酸”“痞满”等病症范畴。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朕,互为表里,中医论胃肠疾病,无不及于脾,HP相关性胃炎其病位在脾胃。HP当属中医“邪气”范畴。《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汉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蓝老认为HP所侵犯的部位是胃腑,只有当脾胃气虚,人体抵抗力降低时,HP这一“外邪”才能乘虚入侵,故脾胃虚弱是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基础。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停滞,久蕴生热,湿热内蕴中焦,易使胃黏膜异常,致HP入侵、黏附而引起反应,形成炎症。脾胃虚弱、湿热稽留为其主要病机。
2.辨证与辨病 HP阳性者其临床表现大多为:胃脘部或胀或痛,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早饱,嗳气泛酸,恶心泛吐,神疲乏力,口干而苦,舌苔黄腻等。因而本病表现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之证,临床观察发现,HP阳性者以脾胃虚弱、脾胃湿热型患者居多。脾胃气虚,纳运无力,生化乏源,故而胃纳不佳,纳呆早饱,神疲乏力;运化失常,升降失宜,则胃脘部胀闷不舒,或胀或痛,嗳气泛酸,恶心泛吐;脾胃运化失职,脾生湿,胃生热,则口干而苦,舌苔黄腻;脾虚不运,湿热中阻,气机阻滞,郁久化热,易热伤胃阴;气虚血运无力而易瘀滞。因此其虚者,多为脾胃气虚或胃阴不足;实者,多为湿热、气滞、 血瘀。
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辨证时,还需与内镜下所见的微观表现相结合,如内镜下所见黏膜颜色苍白或红白相间,黏膜变薄,当考虑脾胃气虚的病变;而见颗粒结节,肠上皮化生,应考虑瘀血阻滞病变。
3.治法方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针对HP黏附胃黏膜这一病因病机,确立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以健脾清热、化湿活血为主要治法。临证之时,大都是以清热利湿与理气、活血、健脾补气等方药配伍应用;在运用中药复方治疗时,注重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注重正气的维护,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现代药理表明,部分中药对HP有直接的抑杀作用,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可合理配伍达到清除HP的目的。
临证常以自拟HP相关性胃炎方(详见秘验方介绍)为基本方加减论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黄芪、白术等补益药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HP的抑菌试验表明高度敏感中药为黄连、丹参、吴茱萸、甘草,大黄亦为中度敏感中药。应用丹参抗大鼠乙酸胃溃疡中发现,丹参能促进胃黏膜细胞DNA合成,形成新的胃黏膜细胞,同时促进胃黏膜分泌黏液,加强了屏障防御HP的作用。另有试验表明蒲公英、厚朴等对HP敏感,能有效地抑制胃HP繁殖。同时配合活血化瘀能促进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加超氧化物阴离子的形成,从而增强杀菌作用,并灭活病原微生物在体内产生的毒素,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这些研究成果在治疗HP相关性胃炎时值得借鉴。
附:秘验方介绍
1.益气活血清幽养胃方
【组成】太子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薏苡仁20g 丹参15g 黄连6g 吴茱萸3g 蒲公英20g 半夏10g 苏梗10g 檀香5g 砂仁5g 甘草6g
【功效】健脾清热、化湿活血。
【主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两次温服。
【方解】方中取太子参、白术益气健脾和胃,培中气以固本;而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能清泻胃中之火,吴茱萸味辛性热,温胃散寒,可缓黄连苦寒败胃之弊,二药辛开苦降,具有泄热和胃、下气降逆之功;蒲公英味苦健胃,有清热和中、清胃定痛之效;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檀香、砂仁行气和胃止痛;半夏燥湿和中;苏梗理气畅膈;丹参活血化瘀;甘草甘缓,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加减】大便干加大黄10g;腹痛甚者加白芍30g,醋延胡索10g;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0g;纳差、舌苔厚腻者加焦三仙30g;泛酸烧心明显者加煅瓦楞子20g;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者加莪术10g,黄芪30g。
【点评】此方由左金丸、四君子汤和半夏泻心汤三方化裁而成,配伍之妙在于全方集甘温苦辛于一炉,寓温清补消于一方,具有益气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之功效,能纠正HP相关性胃炎出现的脾胃气虚,湿热内阻,胃失和降,虚实错杂等病理改变,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应用本方时必须进行辨证论治,在基本方基础上加减应用,并注意药量的增减。
【验案】患者,女,47岁。2008年3月就诊。
患者两年来经常胃脘胀痛不适,经多方诊治,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明显效果。近来出现饮食不节,胃脘隐痛加重,饭后胀甚,纳呆早饱,倦怠乏力,口苦而黏,大便不畅等症状。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滑重按无力。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平坦糜烂”,HP(++)西医诊断:胃脘痛。脉证互参,证属脾虚湿阻,虚实夹杂之证,治以益气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散结消痞,方用自拟益气活血清幽养胃方,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药1剂后,胃脘胀满隐痛等症状减轻,食纳增加,黄苔稍退,但饭后仍胀。原方加减治疗一个半月,诸症消失,食纳良好,胃镜检查复查见: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轻度好转,HP(-)。
2.愈疡汤
【组成】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5g 茯苓15g 丹参15g 半夏10g 煅瓦楞20g 醋延胡索15g 柴胡10g 白芍20g 甘草6g
【功效】和胃健脾,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主治】消化性溃疡。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为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黄芪补气健脾,生肌托疮;芍药、甘草抑肝和中,缓急止痛;丹参、延胡索化瘀止痛;柴胡疏肝理气,半夏散结消痞,瓦楞子制酸止痛。
【加减】如腹胀较重则加厚朴、砂仁、佛手、香橼等药物;如泛酸、烧心重加海螵蛸;呃逆、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以顺气降逆;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等;若出现肝郁化热则心烦易怒、嘈杂吞酸,常加丹皮、栀子、黄连等清泻肝胃之药。急性期以湿热内蕴居多,治疗上加以清热解毒,常加用蒲公英、黄连、黄芩等药物,大便干结加大黄。缓解期多以中虚脏寒为主,治疗上重用黄芪、党参、白术、白芍、甘草等健脾补虚,加用吴茱萸温胃散寒。由于HP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若患者HP检测为阳性,可加用现代药理表明对HP有直接的抑杀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蒲公英等,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可合理配伍以达到清除HP的目的。常用丹参、田三七、延胡索、没药、郁金、乳香等活血化瘀药物、以扩张血管,改善胃黏膜血流,保护黏膜细胞,形成新生胃黏膜细胞,促进溃疡处的修复。酌加白及、白芷等生肌敛疮之品以保护胃黏膜。
【点评】愈疡汤是蓝青强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方,临证以自拟愈疡汤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础方,把分型分证的精神贯穿在随证加减之中,并在治疗中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收到满意效果。
【验案】患者,女,45岁。2009年11月23日就诊。
因胃脘反复胀痛近10年加重1周来诊。近10年来,患者胃脘部间歇性胀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常在情志不畅时发作或加重,曾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烂”。近日因情志不畅,又感胃脘部胀痛不适,心烦,胃纳一般,有时吐酸,睡眠梦多,身倦乏力,大便不畅,舌红苔薄白,脉弦。电子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西医诊断: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证属脾虚肝郁,气滞血瘀。治以健脾疏肝,化瘀止痛。处方:党参20g,黄芪15g,白术15g,丹参15g,半夏10g,煅瓦楞20g,醋延胡索15g,柴胡10g,白芍20g,黄芩10g,蒲公英15g,海螵蛸10g,丹皮1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诸证减轻,继服7剂症状消失。以后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善后1个月余,至今未复发。
(覃洁梅 邓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