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邵荣世
邵荣世(1943— )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兼任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从事中医工作三十余年,尤擅中医脾胃、肝肾疾病及疑难病的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胆汁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的炎性病变,患者多表现为胃脘灼痛、呕吐、口苦、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胃热之征,属于祖国医学胃病、呕吐等病的范畴。《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清·黄元御曰:“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火郁发之,民病呕逆。”脾胃居中焦,脾以升清为顺,胃以降浊为和,清升浊降才能维持人的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今胃火上炎、和降失司、气机阻滞、胆汁上逆、伤及胃络、发为本病。笔者自拟通降汤以清胃泄浊,利胆降逆为治疗大法,用于治疗本病,效果尚属满意。经系统观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
附:秘验方介绍
通降汤
【组成】代赭石(先煎)、蒲公英各30g 姜炒竹茹、炒枳壳、姜半夏、五灵脂(包)各10g 黄连3g 玉蝴蝶、制大黄各6g
【功效】清胃泄浊、利胆降逆。
【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姜炒竹茹、黄连、蒲公英清胃泻火,止呕和中,生姜乃呕家圣药,姜制竹茹更增止呕之功;代赭石、姜半夏降逆和胃,消痞散结。《医家必读》指出:“吐有诸药不效,必镇重以坠之……”现代研究证明代代赭石有明显的收缩作用,有确切的促胃动力作用;枳壳具下气宽中、除胀利胆之能;制大黄能泻火导滞,行瘀通经,浊从下泄,火随降之,实为釜底抽薪之举。现代药理分析大黄可促进胃黏膜前列腺素F2的生成,增强胃黏膜血流,促进黏液分泌,促进碳酸根离子分泌,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五灵脂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对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有保护、修复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报道五灵脂能缓解平滑肌痉挛,协助幽门收缩;玉蝴蝶疏肝理气,敛疮护膜,对保护胃黏膜有促进作用。综上分析,该组方促进胃排空,增加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减少胆汁反流及保护对胃壁损害的刺激有较好作用。火降浊泄,胃气冲和,胆汁循道,胃膜得护,故疗效较著。
【加减】泛酸、嘈杂加炙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5g;胃黏膜糜烂,有出血点加参三七3g(另吞)、煅花蕊石12g;气虚神疲乏力,纳呆,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加党参15g,炒白术10g,去黄连、蒲公英;胃阴虚嘈杂,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加麦冬10g,石斛12g;脘痛牵及两胁,嗳气者加炒柴胡、郁金各10g。
【点评】近年来随着西医对胃肠动力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动力系列药的相继问世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有了一定促进,但疗效尚不理想,且复发率较高。邵教授依据辨证论治整体观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组成通降汤治疗本病,不仅缓解当前症状,通过调整整体和局部的功能,也可使治疗后该病的复发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