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培土升清降浊治溃疡性结肠炎
林鹤和
林鹤和(1928— )副主任医师,号鹤圃,江西萍乡人。曾任萍乡市中医院名誉院长,萍乡市中医学会理事长。生于中医世家,秉承庭训,尽得其传。悬壶四十余载,对脾胃病、肝病、肾病、痹证颇有研究,疗效卓著。在国内医学刊物及学术交流会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作有《鹤圃医论医话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以长期腹泻,黏稀溏便、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属正虚邪实,脾肾阴虚为病之本。盖病之所生,乃缘于正气内虚,易感外邪,每因受寒热之邪或饮食生冷,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而出现纳减腹胀,泄泻,连年不愈,久病则脾虚及肾,导致脾肾阳虚,反复发作,致使病情缠绵难愈,更由于多数患者久病难于坚持治疗而往往常服氯霉素、合霉素等苦寒之品,故愈伤其阳,脾肾阳虚更甚。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日久化热,使肠中湿热留滞,以使大便红白黏冻不止,腹痛,里急后重。因此本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诊察时,当究标本,分主次,明缓急。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应抓住温阳培土这一大法。
脾肾阳虚是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的内在基础。临床上非常注重温中培土以补虚,但在强调扶正时,亦不能忽视祛邪,大部分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邪实症状存在,其中以湿热阻滞中焦为主。故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寒热并用,以苦寒清热燥湿,辛热温补脾肾,使脾胃升降调和,久泄得止。此外,泄泻日久,脾虚肝必乘之,故佐以抑木法。其根据40余年的临床经验,自拟2个经验方(详见附:秘验方介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久泻,疗效满意。
附:秘验方介绍
1.溃疡性结肠炎1号方
【组成】太子参15g 白头翁30g 白芍30g 木香10g 秦皮10g 焦山楂10g 厚朴10g 黄芩10g 黄连5g 焦白术10g 肉桂5g 附子9g 甘草5g
【功效】温补脾肾、清热燥湿。
【主治】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泄泻日行数次,腹痛腹胀者。
【用法】病程短,病情轻,则以口服即可,如病情较重,疗效较差的患者,用第一煎口服的同时,用第二煎(先煎好两次,将药液混合,每煎为100~150ml)点滴灌肠(将药液装入盐水瓶内,用静脉点滴管尾端接导尿管将润滑剂插入肛门,每分钟60~80滴)。以使药液直达病所,这样确能提高疗效。对本病重患者能否在短期内取得控制临床症状的效果,这与肛门给药保留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越长,疗效就越好。因此,每煎药液不宜太多,一般煎至100~150ml为宜,药液太多保留时间就短,且点滴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60~80滴/1分钟缓缓滴入,灌肠时抬高臀部的位置。
【方解】本方用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用附子、肉桂温补脾肾阳气,用秦皮、黄连、黄芩清热燥湿,用木香、厚朴理气除胀,用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共奏标本兼治之效。
【加减】肾虚者加巴戟、枸杞子各10g,血虚者加当归10g、熟地18g、砂仁5g。
【点评】本方由四君子汤、白头翁汤、芍药甘草汤、芍药汤等几个名方加减而成,既可温补脾肾以扶正,又可清热燥湿以祛邪,体现了林老治疗久泻深厚的功底,其用法也很灵活,兼顾整体与局部,因而疗效可靠。
【验案】杨某,女,55岁。1982年4月10日家庭病床治疗。
患者腹泻,便血以6年多,大便日行4~6次,体质消瘦,腹痛,腹胀,胃脘部怕冷,舌苔黄白而腻,脉沉细。曾在某医院作纤维结肠镜,提示乙状及降结肠黏膜明显水肿充血,并发多处小溃疡。大便常规:黏液(+++),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未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曾中西药(均口服)治疗无效。中医辨证属脾阳虚腹泄。用1号方。第一煎口服,第二煎灌肠,治疗半个月后病情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但每感寒或冷饮凉食即复发。半月后,1号方去黄芩,加附子10g治疗半月后,临床各症显著好转,大便日行1次。嘱用1号方继续治疗3个月后再服2号方加附子10g,肉桂5g,研末水泛为丸,每日两次,每次6~9g,服药6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提示:直肠、乙状及降结肠黏膜正常。
2.溃疡性结肠炎2号方
【组成】党参12g 焦白术12g 茯苓12g 木香6g 炮姜5g 山药18g 黄芪15g 莲肉10g 炙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气,理气温中。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服用1号方后,腹痛、腹胀泄泻、便血等症缓解,大便次数减少为1~2次。
【用法】制成水丸,每次服6~9g,每日服两次。
【方解】本方是巩固疗效的方剂。服用1号方后,正气渐复,邪实已祛,用本方改为丸剂缓图收功之效。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加黄芪补中益气敛疮;用山药、莲子益气健脾,和胃止泻;加炮姜以温阳,共奏健脾益气、理气和中止泻之功效。
【加减】无特殊加减。
【点评】本方是以扶正为主的方剂,用于巩固疗效,丸以缓之,以图彻底痊愈。本方服药时间要长,最少要6个月以上,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