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

柏连松

柏连松(1936— ),男,上海市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肛肠病研究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病教研室主任等。从事中医外科、肛肠科的四十多年,长期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将中医传统方法与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他在国内外重要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著作有《简明肛肠病学》《实用中医肛肠病学》《中医肛肠科学》《医籍精选》等。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历史悠久,本病与中医学的“肠癖”“痢疾”“滞下”或“泄泻”诸证相类似。中医理论认为,“痢疾”“泄泻”之证其病因,不外有内因、外因、内外因3种。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泄泻叙论》曰:“湿热之气,久客肠胃,滑利而下,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本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其如饮食生冷,劳逸所伤,皆不内外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恣食生冷,醉饱入房,自戕脏腑之气,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司,湿热内蕴,下注大肠,则生泄泻。”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亦可向上扩展至左半、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以血性黏液便、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六淫之气伤人,肠胃失调皆能致泻,湿邪为发病的主要因素,且常兼夹寒、热、暑等病邪。湿邪影响脾胃运化,脾恶湿喜燥,湿盛则脾不能正常运化而成泄矣。由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久病体衰,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水湿不化,湿浊内生,湿热内蕴,下注大肠,故治则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为主。自创经验方——健脾清肠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进行治疗,颇能收到满意疗效。

在治疗手段上,除用中药内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还研制了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治疗。药用:川柏15g、五倍子15g,生大黄20g,白及5g等,制成开塞露样灌肠液(即炎宁灌肠液),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血的功效,使用方便,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附:秘验方介绍

健脾清肠汤

【组成】黄芪30g 党参30g 白术9g 茯苓9g 淮山药30g 扁豆衣9g 黄柏9g 黄连3g 木香6g

【功效】益气健脾、清热利湿。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用法】水煎液。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淮山药益气健脾;白术、茯苓、扁豆衣健脾化湿;黄柏清热利湿;黄连、木香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上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助运、清利下焦湿热之功。

【加减】其中黏液多的患者加马齿苋30g,红藤30g,蒲公英30g以清热解毒;便次多加芡实9g,白果3g以健脾除湿,收涩止泻;便血着加鹤仙草30g收敛止血;腹胀腹痛明显者加大腹皮9g,延胡索9g以行气止痛;纳食不馨加炙鸡内金9g,香谷芽30g消食健胃;口干舌红者加沙参15g,麦冬12g以益胃生津。

【验案】张某,男性,58岁。

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发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七八次,多不成形,时夹血性黏液,常伴肠鸣腹痛、面色萎黄、纳食不馨、神疲乏力。半月前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性结肠炎。舌淡红质胖边有齿印,苔薄黄腻,脉弦细。证属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治拟益气健脾,清化湿热。予健脾清肠汤加减:黄芪30g,党参30g,白术9g,茯苓9g,淮山药30g,扁豆衣9g,黄柏9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黄连3g,木香6g,大腹皮9g。水煎服。并予炎宁灌肠液每晚1支保留灌肠。上方加减,经治疗半年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也证实疾病痊愈。

【点评】健脾清肠汤是柏连松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自拟经验方。验之临床,疗效可靠。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效更好。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长期以来无特效药,主要还是依靠激素、SASP等,虽对病情有所控制,但不能根治,且不良反应大。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虽然起效较慢,但远期效果较佳,复发率相对较低,不良反应小。显示中医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较好的前景。

(张雅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