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经验

周鸣岐

周鸣岐(1917— )主任医师,山东掖县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精文晓医,幼承庭训,稍长即师从名医李子耀,23岁即悬壶于大连。曾先后于天津中国国医学院及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亲聆施今墨、肖友龙诸贤哲教诲。50年代曾执教于大连医专。曾任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大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市中医讲师团副团长。治疗鱼鳞病的研究曾获部级成果一等奖,著有《中医治疗皮肤病》一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溃疡性结肠炎于脏腑标本推究,则标(胃肠)多实多热,本(脾肾)多虚多寒,临床最多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候。分而言之,各有所征,合而求之,不可混淆。因此,治疗时不可偏执一端。如湿热、食积留滞肠胃,纵有虚象,亦不宜滥投滋补,当遵循“腑以通为补”的古训,首重清化,务求腑气调畅,而后方行补涩,庶无留邪之弊。

1.清化湿热瘀毒 临证最喜用生地榆、酒大黄二药。生地榆“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本草经疏》),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止血痢蚀(《药性论》)。地榆专走大肠,清热解毒,收敛攻瘀之力颇佳,且清降不虑其过泄,收涩亦不虑其或涩,施于脓血夹杂之泄泻、血痢、脏毒等病,收效最捷,用量多应在25~30g之间。酒大黄擅走肠中,能破积散滞泻热攻毒,乃推陈致新、去除垢而安五脏之神品,热毒积聚肠中秽浊留滞,用之最宜。用酒制者,有升清瘀之功,而缓其苦寒,峻下疾走之力。

2.涩肠固脱 泄泻不止,在复方图治中,每参以涩肠固脱之药。在诸多收涩药中,最常用赤石脂、诃子二味。赤石脂入脾、胃、大肠经。《本草纲目》言其“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用其涩肠止血、收湿生肌之能,以治久泻、久痢、便血、溃疡不敛极效。诃子苦酸涩温,据临床经验,诃子乃涩肠固脱圣药,有收涩之功,无恋邪之弊。无论何种泄下,均喜辨证加用诃子,并根据正虚的程度,脱泄的轻重,而灵活增损诃子用量。

3.活血化瘀 若病久不愈,气病及血,必致久病入络夹瘀为患,每兼腹痛有定处,便下黑滞秽物等症状。且瘀滞不散,则病实难愈,论治之时当于治疗方药中辨证加入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推陈致新药物,则气血活通,瘀滞得散,邪去正复,顽疾可愈。

若病情严重,或欲求速效者,亦应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除遵照辨证的原则选用药物外,还灵活配用锡类散、云南白药、三黄粉、血竭粉等祛瘀生新、敛疮生肌之品,更可就近驱邪,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附:秘验方介绍

1.地榆清化汤

【组成】生地榆30g 酒制大黄10g 苦参15g 黄连10g 木香10g 当归15g 白头翁15g 滑石20g 白芍15g 焦三仙各15g 诃子5g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化瘀、涩肠止泻。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热郁结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便溏滞不爽,排便次数多,或泻痢灼肛,便秽黏滞,多呈红赤黏液脓血便,口干喜饮,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生地榆凉血止血,收敛攻瘀,清热解毒。大黄清热解毒化瘀,与黄连合用,清热解毒,泻火燥湿之功更为显著。白头翁不仅可清热解毒,且可凉血止痢。苦参清热燥湿。上5味合用,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凉血化瘀。当归养血和血,祛除瘀滞而不伤阴,白芍养血平肝且可止痛,滑石利水渗湿,木香理气止痛,诃子涩肠止泻,三仙和胃消食。诸药合用,清湿热,解瘀毒,固肠道,用于久泻属湿热郁结者有效。

【加减】可随证加减。

【点评】本方是周老的经验方,用于溃疡性结肠属湿热郁结者,本方以清热化湿、活血解毒为主,兼顾利水渗湿、养血平肝、理气止痛、涩肠止泻,恰合主治病证之病机,因而临证多有效验。

2.二术健脾汤

【组成】炒白术25g 苍术15g 党参20g 炒山药15g 薏苡仁20g 茯苓15g 干姜5g 砂仁5g 红花7.5g 生麦芽15g 陈皮10g 诃子10g 赤石脂15g

【功效】健脾、散寒止泻。

【主治】溃疡性结肠类证属脾虚寒湿:腹痛绵绵、大便溏薄,每夹有黏液及不消化食物,或伴畏寒肢冷,口干喜热饮,脘腹胀满,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滑或沉迟。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用山药、苍术、薏苡仁健脾化湿;陈皮、砂仁理气宽中;红花活血化瘀以推陈致新;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麦芽消食健胃,干姜温中散寒。共奏健脾益气、活血化湿、散寒止泻之功。

【加减】可随证加减。

【点评】二术健脾汤是周老的经验方,顾名思义,是一首以健脾温阳为主的方剂,用于脾胃寒湿所致的久泻。本方选药精当,井然有序,足显功底深厚。后学者当细细品味,掌握其法度,辨证选用,必有良效。

3.温肾固肠汤

【组成】制附子15g(先煎) 补骨脂20g 干姜5g 炒白术20g 肉豆蔻10g(煨)五味子10g 熟地15g 山药15g 党参15g 山茱萸5g 丹参10g 炙甘草5g

【功效】温肾健脾、益气固肠。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证属脾肾虚寒:肠鸣,腹部时或隐胀作痛,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愈、小腹冷感,或腰膝痠软,畏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品用附子温肾阳;用干姜温中散寒,与附子同用,“则能回阳立效”(《本草求真》)。用熟地以滋肾阴,有阴中求阳之意;用白术、党参、山药者,在于泄泻无不责之于脾,用以健脾利湿;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有四神丸意,用以温肾暖脾止泻;用丹参活血化瘀、祛除滞污;用甘草以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可随证加减。

【点评】本方为补涩兼用之剂,为周老治疗脾肾虚寒之久泻的经验方。本方重在温补脾肾,佐以化瘀固肠,富含医理,用药经验纯熟,可师可法。

(周惠君 石志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