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理中宫汤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

李德新

李德新(1935— )教授,男,辽宁营口人。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病毒性出血热室主任。从事医疗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擅长治疗肝胆胃肠疾病、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内科疑难杂症。先后主持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发传染病专项等课题十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国防部陆军传染病研究所科技贡献奖,并获得新药证书2本、申请专利5项、成果转让4项。在国内外发表有关研究论文和论著近四十余篇。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结肠黏膜的非特异性病变,以大便稀溏、夹有黏液为突出表现,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为特征,属于中医学“久泻”“久痢”等范畴。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与情绪、劳累、遗传及非特异性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迄今尚缺乏可治愈的特异性药物。积于长期从事脾胃病的科研及临床治疗工作,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脾胃虚弱、肝郁肾虚为病机核心

脾主升清,运化水谷精微;胃主降浊,受纳腐熟五谷;脾胃同居中焦,通上连下,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如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运化无权,则清浊不分,而致泄泻。因此,脾胃虚弱是导致慢性结肠炎的关键,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聚水成湿,积谷为滞,湿滞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稍有饮食不慎或劳累即发作,日久成为慢性结肠炎。

肝郁、肾虚是慢性结肠炎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若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所欲不遂,精神紧张而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横逆克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而脾虚者又易遭肝木侮克而气机壅滞,常因情绪紧张或忧思恼怒,而慢性结肠炎发作或加重。脾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此外,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中精气充沛,脾的功能才能正常,如慢性结肠炎日久不愈,脾虚及肾,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不化,而致慢性结肠炎迁延不愈。

总之,慢性结肠炎的病位在肠,病机以脾胃为中心,与肝肾密切相关,证候多虚实夹杂,寒热交错。

补益脾、升降气机为治疗大法

慢性结肠炎以脾胃中心,连及肝肾,故属邪在中焦,损及下焦,致三焦壅滞,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所致之证。治疗当以调理脾胃为主,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健运功能正常,以燮理中宫汤(由黄芪、黄精、党参、炒白术、山药、芡实、莲子、扁豆、茯苓、陈皮、柴胡、黄芩等组成)为主方随证加减。

治疗慢性结肠炎之健脾药有其特点,因健脾药性味多甘温,属滋腻之品,故健脾时必须注意滞邪之弊。因此,在临证中,根据需要适当加入木香、砂仁、陈皮等行气化浊之品,使健脾而不碍祛湿。

审因论治、调肝益肾为诊疗特色

李师治疗慢性结肠炎在调补脾胃的同时,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审因论治,其中特别强调调肝益肾的重要性。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本病的发生常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焦虑、抑郁、恐惧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肝旺脾弱、肝脾不调之证。患者每因精神因素而致腹痛腹泻发作,泻后痛减为特征,兼见矢气、肠鸣、腹胀、脉弦等症,宜上方加防风5~10g、白芍10~15g,香附10~15g,枳壳10g等疏肝理脾。其中防风味苦辛性温,归肝脾二经,具有祛风除湿、疏达肝气、升发清阳之功效;防风辛散,可协助白术、白芍舒肝健脾,且风药多燥,燥可胜湿,取其燥湿升清,鼓舞脾胃之阳气,则泄泻自止。慢性结肠炎迁延日久,多见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之证,则泄泻每于早晨发作,兼见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症,宜上方加补骨脂10~15g,吴茱萸5~10g,肉豆蔻10~15g,五味子10~20g等温补命门。

附:秘验方介绍

燮理中宫汤

【组成】黄芪15~20g 黄精10~20g 党参10~15g 炒白术10~15g 山药10~15g 芡实10~15g 莲子10~15g 炒扁豆10~15g 白茯苓15~20g 陈皮5~10g 柴胡5~10g 黄芩5~10g 炒麦芽10~15g 炒鸡内金10~15g(方中剂量可依具体病情而定)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止泻。

【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久泻不愈,大便溏泻,时轻时重,发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白术、茯苓、扁豆渗湿止泻;黄精既益脾气、又补脾阴,有阴升阳长之意;芡实健脾止泻,有固涩之功;柴胡疏肝解郁,以抑肝扶脾;黄芩清利湿热以除肠中余邪;麦芽、鸡内金健脾消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祛湿、抑肝、止泻之功效。

【加减】泻下兼见脓血者,为湿迫大肠,蕴结不解,阻滞气机,郁而化热,伤及肠道以伤血络,腐肉化脓所致,宜上方加秦皮10~15g,白头翁15~20g,侧柏炭10g等以清热凉血;泄泻无度不止者,宜加罂粟壳5~10g,五味子15~20g,赤石脂10g,乌梅10~15g以收敛固涩;久病入络,日久病多夹瘀,对久泻久治不愈者,在上述各证基础上,酌加丹参10~15g,川芎5~10g,红花5~10g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点评】燮理中宫汤是李师根据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和吴澄的理脾阴正方化裁而来。本方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兼顾祛湿、抑肝、涩肠、清利、消食,补而不滞,补运相兼,燥湿相济,升降相因,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泄泻。

【验案】吕某,男,21岁。2000年12月4日初诊。

诉经常大便溏泻,时轻时重,时作时休,已一年有余。发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溏薄,夹有黏液,腰酸足冷,经中国医大附院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查: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久泻。证属肝脾不调,日久及肾,肾阳亦虚之证。治以健脾抑肝,药用:黄芪20g,白术、山药、莲子、白芍各15g,芡实、扁豆、木香、砂仁、陈皮、鸡内金各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调畅情志,禁食生冷黏腻之品。10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痛等症状减轻,但仍有腰酸足冷,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补骨脂、肉桂各10g,干姜5g,连服24剂,诸症悉除。

(夏永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