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止泻汤治疗晨泻
丁光迪
丁光迪(1918— )教授,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中医世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35年从父丁谏吾受业,1937年后即悬壶桑梓。1956年参加江苏省中医学校教学工作。1958年转入南京中医学院任教。早年研究时病学,中年以后研究金元医学。曾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方剂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讲义,专著有《中药的配伍运用》《东垣学说论文集》《金元医学》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体会到晨泻谓之“肾泄”者,一定见有肾阳虚的证候,如畏寒冷,腰脊酸痛,脚软冷痛,阳痿不育,夜频尿多,舌质淡滑或胖,脉沉迟微弱等,虽不必悉具,但总有一些相应症状,然后运用温涩方法,才能见效。现在有些晨泻病例,阳虚的证候并不显著,而脾虚湿盛病情突出明显,如肢体困重,倦怠嗜卧,不耐劳动,动则气短,慢性泻,或轻或重,或作或止,反复不愈,一般腹痛不著,或腹痛微鸣即泻。无垢积,无后重。或者成为晨泻,每在清晨即肠鸣如雷,意欲如厕,泻后平安如常。舌苔薄白,脉见弦象或濡软。临床检查,大多为慢性肠炎,或过敏性结肠炎,少数为慢性胆囊炎,或消化吸收障碍等。总之为阳气下陷、中虚湿胜的病机。亦有体征并无明显改变的,是病在脾而不在肾,宜用升阳法以治之。余常以羌活胜湿汤为基本方,化裁曰升阳止泻汤。方由柴胡、炙升麻、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苍术、陈皮、荷叶、炙甘草组成(详见秘验方介绍),灵活加减,多能取效。
如其病情已经稳定,晨泄全止,但腹中微痛尚存,肠鸣矢气减少而未全止者,即用升阳汤善后。此方肝脾两顾,益气兼以和营活血,颇有深意。因为晨泻久延,不独气虚下陷,血亦随之损伤,每见血虚、血瘀之变。调理善后,应考虑周到,此方屡用效佳,余常加党参、白术、白芍,以川芎易当归,加强疏肝补脾、益气活血的作用。此病需要兼用养血活血药,是从东垣补中益气汤方法悟出的,东垣重“阳生阴长”之理。因为脾居中土,是气血生化之源,营卫之所以出。脾病而仅为气虚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是气虚血亦伤。因此脾病而仅用益气升阳,固然不错,但其实还只能讲知其一半。必须配伍养血活血,方为照顾全面。所以补中益气汤中用当归,羌活胜湿汤中用川芎,升阳汤中用红花,均为“阳生阴长”而设。余用此法于晨泻,屡屡建功。何况红花能治诸风,腹中血气刺痛。李时珍更赞赏川芎、麦曲治湿泻之功,足证此法有良好疗效。同时,此病调理,应该顾及血分,但不宜多用熟地、当归等阴腻滋润之药,否则又能引起滑泻。即使是甘温益气,用量亦宜轻,否则亦有壅气增满之患。这是因为本病毕竟属于湿胜下陷之变,即使病情好转,但久病之体,脾健阳升,尚需有一个恢复巩固的过程,如不注意及此,反应是比较敏感的。这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用之殊感应手者。总结多年所治病例,最快的1月左右即愈,最长的亦不出3个月;一般愈后都较巩固,少数亦有反复几次,但再进原方,亦能很快向愈。
慢性泄泻病人,不宜用蜜丸之剂,因为难于消化,甚至有反增其病的。即上药见效,亦不宜改成丸剂,用煮散最佳。日常应避油腻,禁冷饮粗食。宜温食,保暖,多饮姜醋汤。
附:秘验方介绍
升阳止泻汤
【组成】柴胡5g 炙升麻5g 羌活10g 独活10g 防风10g 藁本10g 苍术10g 陈皮5g 荷叶1方(或荷蒂3个) 炙甘草4g
【功效】升阳、胜湿、止泻。
【主治】晨泻。
【用法】先用汤剂5~10剂,有时3~5剂即能见效,见效后改成煮散,巩固疗效。即上药为粗末,每日20~30g,加生姜2片、枣3枚煎服。
【方解】柴、升、荷升发少阳、阳明清阳之气,羌、独、防、藁、苍术风药升阳胜湿,目的是“下者举之”,使清阳上升,挽回中气下陷之势。陈皮理气健脾,甘草健脾和中诸和诸药。所以用风药较多,但用量则轻,一本东垣之旨,使升清而微微得汗,则阳气升腾,脾气来复,泄泻亦可愈。
【加减】如其泄泻水多,小便涩者,是湿胜而气化不行,略参升阳除湿汤意,选用猪苓、泽泻、桂枝、陈皮、神曲、益智仁等1~3味,升降脾胃而上下分消其湿。
如大便夹有黏液,腹中痛而便后仍不觉舒者,这是兼有湿积滞气机茱虚中夹实之证,略参升阳益胃汤意,选用黄连、白芍、陈皮、半夏、木香、吴茱萸等味以佐之,苦辛通降,以去湿积。
如药后腹痛缓,黏液除,困倦乏力者,即用升阳益胃汤去泽泻、半夏调理之。
亦有阳气下陷,而虚火上冲,见头晕目眩,两脚发软,夜间盗汗等症,此乃热伤元气;舌上必罩薄黄腻苔,脉亦见滑象或数或大,此时不能纯作虚证而加重补药,应仿除风湿羌活汤意,加用黄柏、黄连等苦寒坚阴,其证即退。这种方法,一般旬日左右开始见效,1月左右即见显效。
如便后偶见黏冻,或大便干时,黏冻附着于粪便上,为有宿积,加白芷、焦枳实、姜半夏各10g去痰化枳;如见脓血者,去半夏,加红花5g、炒当归10g,甚时再加赤芍10g,和营止血。有时亦为病久入络之证,脓血不多,亦加上药。
如大便泄泻,但有时又干结如栗,泄泻交替出现,此为燥湿不能互化,检查每见结肠有过敏性痉挛,或结肠、直肠有充血水肿。加焦枳实、柏术各10g;干结甚时,可加桃仁或当归、或郁李仁10g,滋燥以济。但得效或有时又转为泄泻,则上药均去之。
或气虚自汗、懒倦困重,加灸黄芪10~15g,炒党参10g,补中益气;便泄好转,再加当归或川芎,益气生血,有些久泻病人畏风寒、易感冒,再加桂枝10g,生姜3片,大枣5枚。药后温卧,得微汗为度,不必另用他药,着为于调合营卫可已。
如果病迁久,又遇天气阴湿,泄泻而身体困重者,为中阳之气更被遏抑,宜重加风药,用白芷、川芎各10g。
如泄泻久延不愈,畏寒肢冷,甚时下利完古不化,脉细舌滑者,为中虚而下焦之阳亦伤,则减少风药,加桂附理中,脾肾兼调。
【点评】丁老先生用自拟升阳止泻汤治疗晨泻,令人耳目一新。丁老先生认为,晨泻病情,亦较复杂,不能仅责之肾阳虚一端,前人亦有解释为肝脾病的病发于晨,时在寅卯,本该肝木当旺,阳气上行,但脾土不及,少阳生发之气不能上升,清气反而下陷,正如李东垣所说:“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见《脾胃论》卷下),所以清晨必泻几次,不能自止。这种解释,于理亦通。对于这样的病情,用升阳法,并多加风药以升清,确可大显功效。
【验案】刘某,男,40岁。1984年4月11日初诊。
泄泻已五六年,大都在早晨发作,肠鸣窘迫即欲如厕,不能少待,泄后腹中即舒;有時连泻两次才适,有时泄如水注。腹不甚痛。大便很少成形。如饮食不慎,或者饮食受寒,泄泻亦能随时发作。经过中西药多方治疗,亦能稍为改善,但过时其病如故。曾经钡剂灌肠,肠镜检查,诊为慢性肠炎,结肠过敏性痉挛。形体疲乏,头昏且重,畏寒喜暖。饮食尚可,但谷入乏味。脉濡,按之微弦;苔薄舌稍胖。诊断为中虚湿胜,阳气下陷。病属久泄,治以升阳胜湿为法。处方:升阳止泻汤加炙黄芪、炒党参、煨益智仁各10g。5剂。
二诊:药后效果显著,大便渐能控制,肠鸣大减,并且嗜睡,醒后神爽;但便仍然稀泄。效议再进。去羌活、藁本,加白术。减少风药,加重补中。
三诊:大便已成形,呈软条状,每日1次,小便增多。纳谷香,精神振,再为培本。原方去益智仁,加川芎、倍黄芪,益气养血,两调肝脾。此时本宜用当归,因大便易泄,改用川芎。脾泄之人,气虚血亦虚,及时加以益气生血,增进温煦作用,病体恢复较快。
四诊:诺症平复,形气均佳,五六年之病,兼旬显效,殊感满意,继用原方10剂,加白芍一味,寓予柔刚,两调阴阳,便于久服。改作煮散,调理巩固之。
(丁国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