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温肾敛涩养阴为主治疗久泻

董建仁

董建仁(1933— )主任医师,男,江苏武进人。出生于世代名医之家。1951年燕京大学肄业,1953年考取卫生部中医师合格证书,1955年毕业于天津市中医进修学校。历任天津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市医药管理局顾问等职。曾发表《胃病证治》《舌诊》《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中药治疗》等论文十余篇。

久泻又称慢性腹泻,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吸收功能障碍疾病。

久泻责之于脾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伤损脾胃,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若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久病伤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亦可令泄泻不止。在治疗上,要以运脾胃、温肾阳,收敛为主,兼顾阴液,慎用刚燥,缓而取效。

1.运脾胃 运脾胃就是要考虑到脾胃的纳化、升降功能,可用:炒白术10~15g,苍术10~15g,山药15~30g,扁豆10~12g,焦山楂10g,陈皮10g。

2.温肾阳 可用:小茴香10g,干姜6g,荜澄茄10g,荜茇10g。这些药既能温肾又能暖脾和胃,用于久泻疗效甚佳。诸如附子、肉桂、川椒、吴茱萸等辛热刚燥之品,宜少用或不用,使其温肾而不燥。

3.收敛涩 就是针对慢性腹泻散、滑、脱的病理特点,选用酸收温涩之品,伍用健脾温肾之品,以温固中焦,固涩肾气,收敛大肠。可用:罂粟壳10g,诃子10g,石榴皮10~15g,莲子10~20g,益智仁30g,赤石脂10~15g或用芡实10g。

4.久泻益养阴生津 久泻者多由气损及阳,而阴液赤虚。因此,尚须佐以养阴生津之品。若仅用助气、温阳、温涩之剂,则气不能生,阳不能长,反而会出现气津两伤,或阴阳俱虚之证。在久泻方中,董老师用乌梅10~15g,本品生津液而涩肠,乃久泄之必用。其他如麦冬、石斛、玉竹、沙参等滋胃阴之品亦可用。但要忌用碍胃阴柔之品,如阿胶、熟地、当归等。

久泻以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或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为多见。治疗以运脾温肾,敛涩为法,而少佐养阴生津之品,即可缓而收敛。

附:秘验方介绍

久泻伤阴经验方

【组成】炒白术15g 苍术10g 扁豆12g 干姜3g 麦冬15g 石榴皮10g 沙参30g 罂粟壳10g 生地12g 莲子15g 玉竹15g 诃子10g 乌梅15g

【功效】健脾和胃、养阴生津、涩肠止泻。

【主治】久泻伤阴,脾阴亏虚胃津损伤者,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或日十余次,或三四日不大便,迁延反复,日久不愈。胃中嘈杂不适,纳少,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时有恶心、嗳气,舌红少苔或无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方以健脾温肾、收敛、养阴之法组方。方中炒白术、苍术、扁豆运脾胃,增进脾胃纳化、升降之功能;干姜温脾肾之阳,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养阴而不助热,乌梅涩肠生津,莲子益肾健脾止泻,石榴皮、罂粟壳、诃子收敛涩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肾、养阴生津、收涩止泻之功效。

【加减】无特殊加减。

【点评】久泻伤阴较之脾胃气虚或脾肾阳虚者,在治疗上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其一,益气温阳之品有伤阴之弊;其二,养阴生津之品会加重腹泻。故二者用于久泻伤阴似属不宜,而仅用敛涩之剂亦难以收功。实际上,健脾温肾、收敛、养阴之法同样适用于久泻伤阴者,关键在于三者所占比重和诸药量之间的比例。董老师体验,麦冬15g合石榴皮10g,沙参30g配罂粟壳10g,玉竹15g配诃子10g,生地12g与莲子15g,石斛15g同石榴皮6g,这样配伍既可养阴生津又不会加重腹泻,在此基础上,可选用益气健脾之品,如白术、苍术、扁豆可各用10~15g,再选用一些温阳之药,如小茴香10g、干姜3~6g。多年来,董老师以此方治疗久泄伤阴者收效颇佳。

【验案】1986年孟春,一男性患者李某,年近古稀。因慢性腹泻十余载,曾于某院查结肠镜,诊为慢性结肠炎。多处延医诊治未效,经友人介绍邀董老师诊治。其日腹泻十余次,完谷不化或稀溏,亦间有三四日不大便,纳少,脘闷,嗳气时作,舌暗红无苔。病属中气下陷,久泻伤阴。宜健脾和胃,养阴生津。方用久泻伤阴经验方,服用四十余剂,10年痼疾已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