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湿停是病木,脾肝肾同治为要法
张珍玉
张珍玉(1920—2005),男,山东平度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曾任山东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基础两擅其长,拥有众多著述,荣获多种奖项。
泄泻一证,古人分为很多类型,但从字义上即分为两证:泄,有漏泄之意,其症时作时止;泻者,其势直下倾泻之谓。从时间上有暴久之别,暴泻者其势急,多水泻;久泻者其势缓,多稀软便。久泻亦称慢性腹泻,有濡泻、飧泻、五更泻等不同。慢性腹泻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病证,即便暂时治愈仍有复发的可能。据几十年经验认为:在辨证的基础上固本培正方可痊愈,且无复发之患。
气虚不固、水反为湿是泄泻病机
慢性腹泻多由于暴泄失治致脾气虚衰,运化失权,脾胃积湿不化,升降失司所致。盖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后天失养,湿滞内停,或情志所伤等因素,每致脾气虚弱,饮食稍有不节,起居略有不适即可导致泄泻不止。由于脏腑关系密切,脾虚可导致肝乘,亦可累及肾阳。总之,气虚不固,水反为湿是本证的病机。脾虚则泄,泄则脾更虚,脾虚水反为湿而泄,泄则气虚不固,此为泄泻之常理。
健脾益气、疏肝温肾为治本证之要法
“湿盛则濡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濡泄、飧泄皆因脾虚。脾虚则不能升清降浊,脾虚则运化失权,水湿下流而为泄。脾虚则肝必乘之,脾阳根于肾阳,由此可知,久泄不但肝气乘之,同时肾阳亦受损,故本证在治疗上健脾益气为主,舒肝温肾为佐是其要法。脾健则湿消,气充则无下之患。脾健则肝无所乘,肾亦不受累。从药物上说,健脾的药物都有利湿的功效,而利湿药物未必有健脾之能。因此,在选用方药时,当须识此。此外,健脾虽能助气血之化生,但健脾不等于益气,益气亦不是健脾,只有在健脾基础上适当加入益气药物,才能相得益彰。舒肝温肾不但有助于健脾,同时也有益于肝肾,但温肾不宜过,以免主次不分。本证虽属慢性疾患,但不要妄用固涩,固涩虽有暂时之效,终非治本,故难痊愈。
据此,对本证采用加减参苓白术汤,每获良效,且疗效巩固。
附:秘验方介绍
加减参苓白术汤
【组成】人参10g(可用党参15g代) 炒白术9g 茯苓9g 炒山药9g 炒扁豆6g 炒白芍9g 柴胡6g 台乌药5g 焦山楂9g 甘草3g
【功效】健脾益气、疏肝温肾。
【主治】慢性腹泻。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配扁豆、山药以加强健脾之功,以白芍、柴胡疏肝以抑其乘脾,加焦山楂养肝以和胃,乌药温肾以利气,使肾得温以助脾,且使气机顺畅,而无积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利湿止泻之效。
【加减】可随证加减。
【点评】本方是张老先生集数十年总结的经验方,可视为四君子汤、四逆散加乌药等组成。其突出特点在于治疗慢性腹泻以健脾益气、疏肝温肾为要法。方中温肾仅用乌药,主次分明。
【验案】丁某,男,32岁。
5年前患慢性腹泄,每日2~3次,有时1~2次,每次泄稀软便,并有白沫,便前肠鸣腹痛,经医院检查为慢性肠炎,曾服黄连素等多种药物未能根治。1985年9月来诊。患者面容清癯,但精神不减,饮食尚可,时有腹胀,脉弦细,舌淡苔薄白。遂处以自拟加减参苓白术汤治疗,水煎两次混合后分两次服,1日量。嘱服6剂,服药后便泄次数大减,腹痛肠鸣已止,仍稀软便。嘱继服前方,共服药二十余剂后便下如常。因届婚期不愿再服药,1年后询及其腹泻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