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泄泻治疗经验

曾升海

曾升海(1952— ),男,陕西凤翔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内二科主任。从事医疗工作30余年,长期致力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工作,对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特方法,尤其是对热性病、脾胃病、肝胆病有深入研究。近年来先后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18篇,参编著作2部。

一、治泻重在健脾化湿

《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卫营。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泄泻利作矣。”脾虚则水谷不化,聚而为湿,清阳不升,合污下流,发为泄泻。泻久而脾气更伤,脾虚又更生湿致泻,两者互为因果,乃至在此基础上,变生湿热、血瘀、食滞等诸邪。可见,慢性泄泻必以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的基础上,因肝气乘脾或肾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因此脾虚有湿为泄泻之本。故曾强调健脾化湿之法为治泻第一要旨,不仅应体现在慢性泄泻的证型中,亦需贯穿于治疗之始终,因澄原方能清流,诸邪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病理基础则难以为患。在此基础上,他创制了土苓仙草汤,主要药物为炒薏苡仁30g,炒白术、炒山药各24g,土茯苓、仙鹤草、炒白芍各20g,党参15g,白豆蔻、煨葛根各9g,砂仁、升麻各6g。在此基础上,若兼实邪,则适当佐以疏利、芳华之品,药不宜多,取其一二即可,以免再伤脾胃,而犯虚虚之戒。

二、治泻不忘疏肝

平素脾胃素弱,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证之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为情志失调,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导致肝脾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利,传到失司所致。主要表现为泄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腹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治疗时在扶脾化湿的基础上,要注意疏肝理气,多加用白芍、陈皮、玫瑰花、木香、乌药等药味,使肝气畅,则脾胃自健。

三、治泻不忘温肾

因泄泻脾虚为本,久必及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素禀阳亏,脾失温煦,运化失常,均可导致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脾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已。”而临证之患者,多于秋冬季节或夏季过食冷饮、久居空调低温环境,或过用苦寒之品后,症状加重,大便溏薄,多挟白色或黄色黏液,腹痛温熨则舒,畏寒怕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濡细或沉。虽然在症状变化之初,部分患者还有表现为泻下臭秽、舌苔腻等一派湿重郁而化热之象,然此时若重投清化,一味以藿香、佩兰、黄芩、黄连等,往往收效不显,而仍需求本达源,立法温补,或温脾暖土,或补火生土,俟脾阳振则湿浊化,湿浊化则郁热自除。药用炮姜、附片、肉桂、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等,并可少予香连丸反佐以制温燥之性。在治疗慢性泄泻过程中,只要不是急性发作,亦可少佐收涩药一二,如芡实、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等,常可收耗散之气以助温补之力。

四、治泻不忘补肺

对于慢性泄泻,尽管中医常法多以脾虚湿盛为治,或佐以疏肝、温肾之法为治,但亦有不应之时。若从肺论治,另辟蹊径,适当佐以补肺之品,临床上多获良效。其机制在于脾胃虚弱,土不生津,致肺气虚弱,治节不伸,气化不展,降下无权,致肠道传化失常,加之肺与大肠相表里,主输布津液,肺卫失固,津液不归正道,下渗肠间亦可出现腹泻。因之患者亦多兼有肺气虚弱之证。临床上多表现有怯风畏寒,饮食不受,腹痛隐隐,喜按喜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者,宜加用益气补肺、固卫祛风之法,治疗上在健脾化湿的同时,加用玉屏风散、补肺汤等,常获良效。

五、治泻不忘调护

疾病三分治疗,七分调养,泄泻尤其如此。患者宜安静卧床休息,不宜过劳及多虑多思,或暴怒抑郁。避免风寒暑湿,尤不可受凉,注意保暖,必要时用热水袋热敷腹部。饮食宜吃富有营养之清淡软食,谷类可吃薏苡仁粥、粟米粥、白山药粥、白扁豆粥,蔬菜宜吃生姜、大蒜等;肉类如黄雄鸡肉、猪肾、猪肠等;虚寒患者,果类可予大枣、栗子、乌梅、石莲等。饮食当忌黏滑油腻以及硬固不易消化之物。虚寒患者忌食生冷水果。如此配合才能达到提高疗效,恢复健康的目的。

附:秘验方介绍

复方朱砂七汤

【组成】朱砂七 红石耳 黄芪各15g 太白米、老龙皮各10g

【功效】健脾补肾、消积除满、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复方朱砂七汤是在民间草药朱砂七的基础上,伍用黄芪、红石耳、太白米、老龙皮等药方组成的复方。朱砂七为蓼科蓼属植物毛脉蓼的根茎入药,性味苦微凉,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胀、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太白米为百合科假百合属植物百合的小鳞茎入药,性味甘辛微温,有健胃止痛、理气化滞、通行脏腑之功效;红石耳以叶状体入药,性味淡平微苦,有健脾消积、理气止痛、消胀除满之功效;老龙皮为地衣类牛皮叶科肺衣属植物网肺衣以叶状体入药,味甘淡,性平和,有健脾和胃、利水消积、祛风止痒之功效;黄芪有补脾胃之气,升脾胃之阳的功效。五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消积除满、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

【加减】脾胃虚弱(包括虚寒)者加太子参、白术、山药、干姜等;脾胃气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石斛、黄精、乌梅等;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木香、九香虫等;泛酸明显者选加煅牡蛎、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等;郁热明显者选加黄连、虎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气滞明显者选加枳实、半夏、厚朴、莪术等;食滞、浊阴明显者选加苍术、槟榔、刘寄奴、焦三仙等;瘀血明显者选加丹参、制没药、制乳香、蒲黄、五灵脂等。日1剂,水煎服。

【点评】曾老师认为:湿热阻中、寒热错杂、热灼寒凝、气滞血瘀等导致脾胃功能的通降失调为慢性胃炎的主要机制。而杂症丛生,虚实交错,易于反复,缠绵难愈则为本病的主要辨证特点。复方朱砂七汤功效全面,标本兼顾,符合慢性胃炎之复杂病机,临床合理加减运用可使胃气顺,脾气健,疼痛止,瘀滞消,炎症除,病变愈。

(侯铁虎 安卫红 黄列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