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病同辨一方通治凭加减
陈泽霖
陈泽霖(1931— ),男,江苏武进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955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又入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现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继承祖业,又博采众长。为著名舌诊专家。撰有《舌诊研究》《中医舌诊史话》等15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八次获重大科技成果奖。
现代医学对慢性腹泻的分类,有胃性腹泻(如胃癌、萎缩性胃炎和胃切除术后)、小肠性腹泻如肠结核、肠寄生虫病(姜片虫及钩虫居多)、结肠性腹泻(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过敏、血吸虫病,结肠癌)。其他如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也都会引起慢性腹泻,因此由于病因复杂,治疗常比较困难。慢性腹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后,延久失治而来,少数与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并与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一定关系。《景岳全书》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这些都是经验之谈。但临床上对慢性腹泻应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治,才能提高疗效和治愈率。以往曾跟家父侍诊,见他对慢性腹泻有一通用方,药物组成为:藿香、苏梗、大腹皮、桔梗、苍术、白术、茯苓、炙甘草、赤芍、白芍、厚朴、谷芽、麦芽、木香。此方为藿香正气散加减,但用于腹泻,也有较好疗效。
用本方治疗慢性腹泻,还应结合辨病用药,如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常有血性大便,常在方中加入乳香、没药各9g,荠菜花炭、蚂蚁草各30g,并结合用白头翁汤加锡类散灌肠;对于由于慢性菌痢引起者,大便中常夹有脓液,化验见白细胞很多,常加黄芩、黄柏、黄连、秦皮等清化湿热,有时也佐以白头翁汤方灌肠,以提高疗效,大便中黏液多者,系为结肠过敏或肠功能紊乱,常加用痛泻要方中柴胡、炒防风。其他疾病也可适当加用针对病之药,疗效甚好。
在慢性腹泻缓解期,常用香砂六君子丸加人参健脾丸少量长服,以缓图收功。同时应结合食疗,病人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民间用山药研粉煮粥,或用山药蒸熟当点心;烧酒浸杨梅,每服5~10个,有一定疗效,可以试用。
附:秘验方介绍
加减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苏梗、大腹皮、桔梗、通草、木香、厚朴、苍术、白术、炙甘草各9g 茯苓12g 赤芍、白芍、谷芽、麦芽各15g
【功效】理气和中、健脾止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慢性腹泻。
【方解】方中以藿香和中悦脾为君;以茯苓、白术健脾运湿,苍术燥湿健脾为臣;用大腹皮行气利湿,通草清热利湿,与大腹皮合用,可利小便以实大便;木香、厚朴行气除满,通行脾胃之滞气;桔梗宣肺利膈,《本经》谓其“主腹满、肠鸣”;谷芽、麦芽消食健脾导滞;白芍养血调经,以除肝脾不和,赤芍《本草备要》谓其“主治略同白芍,又能泻肝火,治腹痛……肠风”“能行血中之滞”,共为佐药。以甘草为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本方加减应遵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辨病加减如正文所述,辨证加减可视寒热虚实常规加减。
【点评】本方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藿香正气散加减而成。该方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近代主要用于夏月暑湿外感,脾胃不和之证。陈氏以本方加减,取其理气和中之效,通治慢性腹泻,确属长期临证经验之结晶。原方去陈皮、半夏者,恐其燥性复伤阴津;加通草、木香、白芍、赤芍、苍术、谷芽、麦芽,目的在于利湿而不伤阴,调和肝脾,健脾消食,总之不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旨。若见肾虚者,视其阳虚、阴虚或阴阳两虚而加减之,以复肾司二便之能。本方应用的特点还在于辨病加减,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