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泻用药经验谈
徐景藩
徐景藩(1927— )教授,男,江苏吴江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中医学会江苏省分会理事,内科分会脾胃病学组副组长。曾参加编写《中医内科学教材》,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治疗久泻以术芍连脂为主
据数十年临床实践,总结用药经验,常以白术、白芍、黄连、补骨脂4味为方中之骨干药。随证而巧为配伍,治久泻每获良效。
健脾益气药甚多,治久泻以白术为最好,因其健脾燥湿,又补又运,补而不滞。配加茯苓、甘草、炒山药以增其效,山药又兼补养脾阴。白芍酸柔肝木,又兼和营,缓急止痛,痛久血瘀者,与赤芍同用。腹鸣且痛,白芍配伍防风敛阴疏肝而驱风,白芍用量10~30g,据情掌握其量,凡舌上少苔,便前辄见腹痛者,白芍宜重用。以上术芍两药均宜炒用。
补骨脂温肾涩肠,为治久泻之良药。配以黄连,一则清除肠腑“潜在”之热,久泻脾虚,必有湿浊,湿蕴于中而化热,尽管无明显之热象,也应考虑“潜在”之热。二则辛中有苦,温中寓清,使涩肠而不致敛邪,坚阴而不致过温。补骨脂与黄连之比为7∶1~8∶1,如补骨脂10g,配黄连1.5g;补骨脂15g,黄连用2g。久泻粪质甚稀,补骨脂配益智仁,以增温脾之功。
高良姜一般用治胃中寒痛,脾胃相合,脾寒胃寒,常兼有之,故脾胃虚寒,久泻脘腹隐痛绵绵。均可用高良姜,亦可与炮姜(或炮姜炭)合用。
此外,仙鹤草亦有治泻治痢之功用,久泻常可用之。其他治久泻药当有不少,随证选用,不一一列述,总以术芍连脂为主,配伍得当,可提高疗效。
选择剂型以散剂为佳
关于治疗久泻之剂型与给药途径,一般习用汤剂口服。但据久泻脾虚生湿的病机,历代不少医家早就重视散剂口服,《圣济总录》曾谓“散者,渐渍而散解,其治在中”,“中”主要是指脾胃。散剂利于在小肠逐渐吸收而发挥药效,并可黏附肠壁,减少肠腔内渗液。在临床上对一般脾虚久泻患者,常用散剂配服,用炒白术、炒苍术、怀山药、茯苓、炙甘草等药研极细末,过筛,加入2倍米粉,酌加白糖少许,根据病情而定剂量,一般每次用药粉20g,米粉40g,淡水调匀,边煮边搅,煮熟呈糊状服,既有治疗功用亦有营养价值,尤为儿童病员所喜服。
附:秘验方介绍
久泻灌肠方
【组成】地榆30g 石菖蒲15~20g 白及10g
【功效】化湿解毒、止血生肌、消肿敛疮。
【主治】久泻,西医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者。
【用法】三味药浓煎成150~200毫升,每晚大便后取右侧卧,药液保持40℃,以每分钟60滴速度徐徐滴灌,灌肠后臀部垫高约20cm。右侧卧-平卧-右侧卧,各5分钟,然后平卧,能保留8小时以上,每晚1次,连续5日,停两日再灌5日,持续1~2月。
【方解】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石菖蒲化湿浊,和胃;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点评】对久泻顽疾采用煎剂浓缩,经直肠给药的方法,利于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现已广泛运用。徐师认为,此方连续应用1~2个月,效果甚好。若加服汤剂(以术、芍、连、脂等组方),则效果倍增。曾系统观察了灌肠口服中药汤剂、单独口服中药及单用西药三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疗效,结果灌肠并口服中药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后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