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腹泻以调肝健脾为要
陈颖异
陈颖异(1957— ),女,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生导师,浙江瑞安人民医院中医科(温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三十余载,学验俱丰,对诸多内、妇科疑难病疾病有独特的诊疗方法,疗效显著。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病多肝脾不调,传变每及于肾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小肠吸收不良和运动性腹泻等,属中医学“久泻”范畴。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该病的病机多属肝脾不调。因脾(胃)属中焦,禀受纳腐熟传输运化之职,更具升清降浊,斡旋上下之能;肝为乙木,具生发条达之性,肝之疏泄既可助脾胃之运化,又能调节肠腑之传导。腹泻日久,脾土必虚,脾虚则肝易郁,肝郁则脾土受其伐,土木两脏之病理相互影响。《冯氏锦囊》亦云:“泻属脾胃,人固知之,然门户之要者肝之气也。”
肝脾不调临床常见两大类:一是脾虚肝郁,肝郁是肝的疏泄功能障碍,即疏泄不及,症如反复泄泻,或完谷不化,伴有脘腹痞满,嗳腐吞酸,舌淡苔薄,脉细微弦,此之谓“木不疏土”;二是脾虚肝强,肝强是肝的疏泄功能亢奋,即疏泄太过,症如腹痛作泄,泄后痛减,痛泄复作,伴有脘腹胀痛,攻窜连胁,脉细弦,舌苔薄或白腻,此之谓“木旺克土”。若阴虚肝失柔养,疏泄太过而乘脾土,则清晨寅卯之时腹痛泄泻,泻下不爽,泻后腹中仍有隐痛,舌尖红少苔或舌中部有薄腻苔。
慢性腹泻不仅责之于肝脾,其传变常每涉及于肾。因肾属下焦,职司开合,且为胃关,又“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临床常见两大类:一是泄泻日久,命火式微,火不暖土,症见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腰酸足冷,舌淡脉沉迟;二是泻久伤阴,或分利太过,终致元阴不足,“阴虚而肾不能司禁固之权”,则大便下迫较急,小便短赤,口干欲饮,或手足心均热,舌多偏红有裂纹,苔少,脉虚细且数。
慢性腹泻之所以临床见症复杂,除内脏传受外,还因有兼邪的不同,如兼食滞、湿阻、血瘀等,临证时常交错互见,必须细加分析,才能做到辨证无虞。
调肝健脾为要,达药唯求法度
本病虽然发于大肠,但与肝脾密切相关。治疗该病,从病机分析着手,强调调肝健脾。自拟基本方(柴胡、白芍、枳壳、党参、茯苓、白术、炮干姜、黄连、木香、粉葛根、甘草),补脾土而调肝木,临床应用得心应手。
1.健脾应有补气温阳益阴之别 慢性腹泻,久泄不愈,关门不固,则脾随泄而虚衰,脾虽为至阴之脏,然亦有脾气虚,脾阳不振,营阴不足之分,治宜有补气温阳益阴之异也。
脾气虚者: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若气虚较甚时,党参初时用量不宜过大,因脾胃气虚,用量太重可致气壅不运,反生满闷,待脾气渐复后,方可逐渐加量;中气下陷者,常在方中佐入防风、羌活等,谓风药能升阳胜湿,挽中气下陷之势,但风药用量宜轻,药味不宜多,否则有耗气之弊。
久泻气虚及阳,大便澄清如鸭屎,脉迟苔白,常伴畏寒肢冷,面浮色淡,小便清长。常在方中加入少量附片炭、肉桂、补骨脂益火培土,可起“少火生气”之用也。
慢性腹泻到一定阶段,气虚无以化生阴液,泄下又复伤阴,伴见纳谷不馨,口干思饮,舌红苔少,脉来濡数。此证用药温凉俱难,治疗颇为棘手,宜甘润滋益,养脾阴以升精微,常在方中去党参,加太子参、北沙参,且山药、扁豆、石斛、芡实、莲子肉,这些药补而不滋,化而不燥,滋阴兼能益气,必要时可加乌梅、白芍、炒山楂酸甘之品以敛阴止泻。
2.调肝需察其太过与不及 治疗慢性腹泻在视脾虚的不同病机进行健脾的同时,强调“调肝”尤为重要。“调肝”也应视肝之疏泄的太过与不及,而分别选用疏肝、敛肝、养肝、泻肝之品。
肝气疏泄太过,出现横逆之象,基本方中白芍用量应大于柴胡的用量;肝气疏泄不及,肝郁气滞,柴胡的用量要大于白芍用量。
若肝郁化热则参以左金丸;阴虚木横,乘脾作泄,应慎用耗阴升散、厚味滋腻之品,可在健脾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白芍、甘草、乌梅等以柔肝敛阴,濡养脾阴;若夹有湿热,可加凤尾草、马齿苋等。
至于泄泻日久伤及肾阳者,治宜从督脉着眼。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督脉之气是敷布命火的动力,温补督脉则阳回,又无刚愎劫阴之弊,常加炒补骨脂、煨肉果(肉豆蔻)、小茴香、赤石脂等温肾壮督之品,以温壮督脉,振奋肾阳,屡获验效;若命火衰甚者加半硫丸;滑泄不止加石榴皮、罂粟壳等涩肠止泻,但须在确无实邪时方可使用,切不可逞一时之效而率投。而症见肾阴亏损者,往往多气阴并耗或阴阳两虚,此证温补之剂不可骤投,养阴之品又恐润肠助泄,唯有寓养阴于补阳之中,才能药证相对而竟全功,治宜重以扶阳,轻以养阴,兼之寓清于温,可用《温病条辨》之人参乌梅汤加芡实、白术、炮姜、煨肉果(肉豆蔻)、黄连等。
附:秘验方介绍
慢性腹泻基本方
【组成】柴胡6~10g 白芍10~15g 炒枳壳10~15g 党参10~30g 茯苓10g 炒白术12g 炮干姜5g 黄连3g 木香10g 炒神曲10g 煨诃子5g 炒葛根15g 甘草5g
【功效】调肝健脾。
【主治】慢性腹泻,如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小肠吸收不良及运动性腹泻等。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该方乃“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炮干姜、黄连、木香、炒神曲、煨诃子而成。“四逆散”疏肝理脾,调畅气机,主治肝脾不和之证;“四君子汤”功善益气健脾,主疗脾胃气虚证;加木香辛行苦泄,既能行气健脾又能疏理肝胆,配“四逆散”加强其疏理肝气,配“四君子汤”使补而不滞;炮干姜辛温以温中止泻,黄连苦寒以泄热消痞,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炒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煨诃子酸涩,能涩肠止泻;炒神曲消食健胃、和中止泻。全方寒热并投,补脾土而调肝木,共奏疏肝、健脾、止泻之功。
【点评】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益气和中,健脾养胃的首选方;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疏肝理脾、透解郁热的首选方。本方在此二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用于治疗慢性腹泻,升降互配,气血相伍,阴阳相须,攻补兼施,融合于一方,组方有合群之妙;选药平淡,不已矜奇,但疗效显著。运用临床,效果较好,具有重复性和再现性。
【验案】患者某,女,38岁。2008年6月15日初诊。
患者诉近两年来经常出现腹痛泄泻,大便日解3~4次,少腹拘急,泻后腹痛减缓,伴脘腹胀痛、四肢不温。曾在当地诊所治疗,服用氟哌酸胶囊及止泻中成药等,病情未减。查结肠镜亦未见异常。观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辨证:中阳不振,肝强脾弱。处方:附片炭6g,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2g,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5g,甘草5g,炮干姜6g,神曲12g,煨诃子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症状缓解,大便日解两次,型细质溏,原方加石榴皮12g,继续服药半个月,诸证消失。嘱注意饮食调理,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潘光强 叶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