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刘沈林

刘沈林(1949— )教授,男,江苏南京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事业二十余年,擅长治疗中医脾胃病,对消化系肿瘤的诊治尤有心得,主编《现代中医临床手册》等著作3部,发表临床医学论文二十余篇。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包括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泄泻或便秘等,但无特异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异常可资解释的症候群。本病最早于1820年由Powell报道,嗣后曾使用过多种术语,如结肠过敏、黏液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等,隶属祖国医学“腹痛”“泄泻”“便秘”范畴。饮食不节、七情郁结、劳倦过度而导致的肝、脾、肾、大肠、小肠等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尤以脾虚、肝郁最为关键。故采用疏肝健脾法配合化湿、温肾、清热、化瘀等治疗方法分型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脾虚为致病之本

脾居中焦与胃相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混,水走肠间而为泄泻。如《素问·举痛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脾为阴土,五脏之至阴,喜燥而恶湿,若湿浊内停,肠腑传导失司,通降不利而发本病。慢性泄泻病程较长,必损及脾气,所以脾虚是一般久泻的病理基础。若脾气虚弱传导无力,或脾虚生化乏源肠道失润,或母病及子致肺气壅滞,或肺气虚弱气机升降不利、大肠传导失职,皆可发生便秘。

肝脾不和为病机关键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情志活动所产生的7种不同的情志变化,是机体对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的一种生理适应性活动,它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过度的七情变化,会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当代“心身医学”将这种在发病原因上和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精神致病因素,早在《素问·举痛论》即有“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记载。由于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失调,脾胃首当其冲,正如东垣《脾胃论》所云:“皆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又曰:“喜、怒、悲、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得从乘其土位。”肝属木,主疏泄,调节情志,喜条达,恶抑郁,有调畅气机的功能。脾属土,其运化、升清需赖肝之疏泄,故有“土得木而达”之说。若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横逆犯脾,则可使脾运失职,导致泄泻。本病由于久泻脾虚,所以极易为肝木所乘,而成脾虚肝郁之证。

健脾疏肝为基本治则

肝脾不和、脾虚肝郁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因此导师认为治疗该病应在饮食、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不忘益气健脾,疏肝理气开郁,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1.饮食治疗 《蠢子医·补益不可泥》曰:“日食三合米,胜食参芪一大包。”主张病久之人以食补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强调配合食疗以补益精气。现代医学也证实,饮食失调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人对20多种食物分别进行观察,发现酸性水果、新鲜色拉、香料、酒类、辣椒和浓咖啡,是引起本病腹痛的主要原因,故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显得尤为重要,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食生冷、辛辣刺激、甘肥油腻之物。对于以腹泻为主的病人可多进一些粗纤维饮食,市售燕麦片具有降脂、营养与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水果中的香蕉、无花果,特别是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也有通便作用;亦可食用麦麸面包(黑面包)、杂粮面包以及少渣、低脂、高蛋白、易消化之物;牛奶、核桃、芝麻或一些滋补品极易滑肠,莫滥食用,以热米粥较为有益。

2.心理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反复发作与患者反复无常的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心理疏导在本病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医生对患者应充满同情和耐心,消除患者的种种顾虑和紧张情绪,使之了解本病的起因、性质及良好的预后,保持乐观的态度,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用药上,除了常用的理气解郁药如柴胡、苏梗、佛手片等外,常于方中配用合欢皮、百合、郁金、远志等,合欢皮、远志功专宁心悦志,解郁安神。《本经》谓合欢皮能“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远志能“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百合味甘微苦性凉,除润肺止咳外,更能益气养心开郁。刘若金《本草述》曰:“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心而更能去郁。”郁金功能清心解郁,行气舒经,《本草备要》云其能“凉心热、散肝郁”,心为君主之官,心安则五脏自趋安和。

3.药物治疗 常用的基本方如下:醋柴胡、枳壳、炒白芍、党参、炒白术、防风炭、葛根、炒乌梅、陈皮、木香、炙甘草。整个组方配伍精当,标本兼顾,旨在益气健脾、疏肝理气。

在强调健脾疏肝的同时,由于本病各种证型兼夹为病,虚实寒热错综复杂,因此必须时时注意整个病程中的证情转化,做到药随证转,灵活变通,随证化裁。

附:秘验方介绍

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方

【组成】党参15g 炒白术10g 醋柴胡10g 枳壳10g 炒白芍20g 防风炭10g 葛根10g 陈皮10g 木香10g 炙甘草3g

【功效】益气健脾、疏肝理气。

【主治】肠易激综合征。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以党参、白术、炙甘草仿四君子之意益气健脾;柴胡、枳壳、芍药、甘草仿《伤寒论》四逆散之意疏肝和脾;柴胡配芍药、乌梅一散一收,疏柔结合;芍药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之意,能缓急止痛,乌梅又能涩肠固津;枳壳、陈皮、木香疏理脾胃之气;防风、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与白芍、乌梅配伍以防升散太过、耗气伤津之弊。

【加减】如久泻便溏,便次多,腹冷胀满者加煨诃子、肉豆蔻、炮姜;便秘难下,腹满痛者加槟榔、大黄、全瓜蒌;便下夹有黏液,便秘与腹泻交替发作,舌苔黄腻者加黄连、藿香、辣蓼等;若腹痛日久,部位固定,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者当考虑气病及血,久痛入络,可酌加紫丹参、失笑散、桃仁、片姜黄、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瘀血较重且夹积滞甚者可用三棱、莪术等行气、破血、消积之品,但不可久用,恐伤正气;肝郁失疏,中焦壅滞,脾运失健者,多有湿滞内阻,治疗应兼燥脾湿,常加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等;若脾湿日久殃及肾脏,损及肾阳,治疗必须健脾与疏肝温肾并顾,可选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加减;若出现泄泻伴腹中不舒,口干欲饮,食少纳呆,心烦神倦,唇红干裂,肌肤干燥,舌红少苔,甚至红绛光剥,脉细数等脾阴虚的症状,则可选用淮山药、太子参、扁豆、莲子等以滋补脾阴,若脾胃之阴俱虚者可酌加沙参、麦门冬、川石斛、乌梅等干凉柔润之品。若阴虚有郁热者,酌配淡子芩、蒲公英、石见穿等清泻郁热而又不致过于苦寒伤脾败胃。

【点评】本方是由《伤寒论》四逆散加减而成,有人对以四逆散为基础组成的调肝方(柴胡、白芍、枳壳、木香、防风、白术等,与本方组成多有雷同之处)进行过与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有关的药理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有镇静、镇痛作用,并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运动亢进和拮抗吗啡引起的肠运动低下,即对异常的肠道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这可能是疏肝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理学基础之一,也为肠易激综合征从肝论治,治肝可以安脾胃、止痛泻的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骆天炯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