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治疗经验

沈家骥

沈家骥(1940— ),男,浙江慈溪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诊治内、妇、儿、皮肤等科常见多发病及多种疑难杂病方面有较深造诣。曾任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附属医院副院长,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参与《中国中医男科研究与临床进展》《李继昌医案》《中医基础与临床》《中医疾病诊疗纂要》的编写及出版工作,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便秘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或不用通便药时完全排空粪便的次数显著减少,每周大便的次数少于3次,严重时7~8日1次并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头昏等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长期的便秘可给人体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临床大多以对症治疗,往往停药后又反复。

病机以脾胃气机阻滞为主

气机紊乱、运化无力是本病的病机,因为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的整个功能活动有赖于气的运行推动,只有整个气机正常运行,它可具体表现在人体的各个方面。便秘是胃肠消化道的疾病,因此就与胃肠气机(消化功能)运行正常与否有关,食物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肝胆、脾胃肠的功能,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协助胆汁的分泌,它们同在人体中州主运化水谷,为人体气血阴阳升降的枢纽,关系到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输入,因此只有上述功能运行正常,肠道运化排泄才随之正常,整个系统以通为用,当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影响气机的通畅,病随之而来。如情志所伤,肝气不疏;或就坐久卧少动,气滞于内,传导失常;或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热结肠胃,腑气不通,使气结于内;或素体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自内生,凝滞肠道不能运行;或气血亏虚,无力运化,停滞不动等,因此以行气导滞、调畅气机来疏通胃肠积滞,增强胃肠运化功能为基本治法,这也和现代医学对便秘发病的研究机制不谋而合。近年来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敏感性增强;胃肠激素水平异常;社会心理因素及应激等有关。其中以胃肠动力学说提法较多,因为排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粪便到达肠腔时,要通过腹腔压力,直肠收缩,反射性地引起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等一系列协调性来完成。如这些肌肉不协调运动(动力紊乱)就产生排便障碍。所以本病病机为胃肠气机阻滞,病位在肠胃,故调畅胃肠气机是治疗的关键。

治疗以调畅脾胃气机为要

以往治疗本病,通常用清热、温阳攻下,补益润下等方法,且辨证分型复杂,效果均不堪理想,今以“辨病论治”为原则,认为既然本病可由气滞、气凝、气逆、气虚、食积等因素导致肠胃功能停滞,而产生大便不通,何不就在“气”上找突破口,常比喻人的消化系统犹如一台正常运转的传输机器,某一环节出了毛病机器就停止不能运转,用药的主要目的不是补养,而是给予动力,让它运转和工作起来,肠道才能通畅,积滞才能消除。故行气通滞、调畅气机就如给人体肠胃增加动力,其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大便不通的问题,同时建立正常的消化功能,标本兼治,基于以上观点,自拟通幽汤治疗便秘,验之临床,效果堪称良好。

附:秘验方介绍

通幽汤

【组成】瓜蒌壳15g 枳实15g 厚朴30g 柴胡15g 郁金15g 川楝子15g 鸡内金15g 藿香15g 生大黄3g 甘草30g

【功效】行气导滞、调畅气机。

【主治】便秘。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瓜蒌壳有导泻作用,枳实、厚朴、鸡内金、藿香、大黄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增加胃肠蠕动,推动胃肠食物的排泄,还促进胃液、胆汁、胰液分泌,消积导致,提高消化功能;柴胡、郁金、川楝子可疏肝、利气、解郁。全方相配,调畅气机,行气通滞,治疗便秘有效。

【加减】无特殊加减。

【点评】便秘可能是一个最古老的临床问题之一,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但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虽作为一种症状,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便秘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心血管方面,便秘可使之发生生命意外;同时还是痔疮、肛裂等肛肠病的重要诱因。因此早期防治便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就刻不容缓。中医中药在治疗胃肠病、调理胃肠功能上有独到之处。通幽汤意为“曲径通幽”之意,调理气机,行气导滞,通涤肠道,治疗便秘,并且专病专方,去除了复杂的辨证分型,为探索中医“辨病论治”,以及探讨中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探索中西医理论的结合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徐丽英 倪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