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发展公司
励精图治发展公司
福特提出的为大众造车的想法是成功的。他不遗余力地为降低造车成本,提高汽车质量而努力。当汽车还在手工制造的阶段时,它的市场只能是富有阶层。要作出为平民造车的决定,必然联系到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改进,以及对市场的信心。
福特一生作过很多重大决策,而这次的决策就属于具有远见卓识、对公司以及对社会产生长远影响的一类。
1905年,福特去佛罗里达州参观赛车。观光胜地的棕榈湖,并未因时逢冬季而有丝毫的寂寞,一场激动人心的车赛正在这里举行,观众台上座无虚席。比赛进行得正激烈,突然,一辆法国产赛车翻滑出赛车道。顿时车体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观众们都全神贯注于选手角逐的跑道上,谁也不肯为那辆被淘汰的赛车分散注意力。然而,一位头戴鸭舌帽、身穿雨衣的中年男子,翩翩绅士风度地走下观众席,来到支离破碎的赛车前,在残骸中仔细地搜寻着。
这个喃喃自语的中年绅士不是别人,正是福特本人。意外地,福特在那堆残骸中满意地找到了几个活门和金属片,他小心翼翼、轻轻地一一擦去油泥后,用手帕精心包好放入雨衣口袋中,然后悄然离去。
福特早就知道欧洲产的汽车比美国车轻而结实,主要是零件做得精巧。他一回到底特律,就马上召集厂长和几个工程师进行研究。
研究的结果显示,这些金属片是钏钢合金,钏这种金属元素是在1830年于瑞典基鲁那矿山中发现的,它是制造钢铁合金的最理想的金属原料成分,曾被誉为“爱与美之神”。
这种除了用普通制钢元素外再加入金属元素钏的钏钢合金是制造小型汽车的最佳材料,不过要低成本、大批量在美国生产还不太现实。而且制造钏钢需要3000度的熔炉,全美国当时还没有一家钢厂有超过2700摄氏度的熔炉。
福特找到了俄亥俄州的一家小钢厂做实验。这家钢厂怕亏本,不敢接受订单。福特立刻作出保证,无论成功与否,一切损失皆由福特汽车公司承担。
通过几次实验,他们炼出了这种东西,发现它的耐压力是普通公司产品的3倍。福特首先将它用在N型车上。N型车卓越的越野性能得力于采用这种新型材料。
N型车还采用了一项革新,即将马达移到前面去了。过去的车,马达都装在坐席底下,移到前面,空间大,可以增大马达体积,所以这种车马力更大些。福特这种不拘泥于固有模式的丰富想象力,使得他总能比同行们显得技高一筹。
尽管N型车是种比较完美的车,但它的售价却又降到了500美元,比其他公司的汽车便宜30%。这样优良的车,这样便宜的售价,自然能迅速地赢得市场。订单在不断猛增。库森斯招架不过来,甚至退回了部分订单。
其实N型车的生产成本都接近500美元了。福特预计到它的销路会好,它的利润靠大批量生产来实现。他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手法。福特计划,N型车的年产量要达到15000辆。
N型车刚进入市场,业内杂志和报纸就赞誉甚高。《汽车与两轮车行业专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的文章详细介绍了N型车的底盘、发动机、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轴和传动系统,还配上了照片和插图。
这篇文章的作者还描写了与福特本人一起进行的80千米的试车过程,他们开着这部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把一段段路程抛在身后,车子转向灵活、行驶平稳,表现令人赞叹,还经过了一段半路上有一个拐弯的长长的上坡,加速性能非常良好。
根据作者所言,“福特称他开其他车从来也没有这么轻而易举地跑过这个上坡”。文章的结尾说:“N型车的生产显然是1906年机器制造业的最为重大的事件,首次为低成本汽车制造提供了范例,车子做工精良,质地轻巧。”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大量生产,这是个关键性的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福特和维尔斯都在探究阻碍大量生产的症结所在。
当时造汽车,是从各协作厂家和自己的零件厂将零件运来,卸到地上,不同的零件卸到不同的地方,再把它们组合成为大的部件,又将大部件运到另一地方装配成整车。这种分散作业方式阻碍了大量生产。
而N型车的走俏,更坚定了福特为普通大众造车的理想,同时他开始怀疑品种多样化、系列化的经营方针的正确性。他觉得,一个公司设计的品种越多、越复杂,势必越增加成本。而每种车的销量又有限,价格就必然提高。
当时美国有许多汽车公司都是因为打品种仗而失败的,鉴于此,福特决定将整个公司的命运都押在N型车上,今后福特公司只造一种型号的车子。
这的确是要冒风险的,但冒险中又蕴含了大量的利润,它有利于标准化生产,这是大量生产的必然前提。福特说,如果公司的产品不达到像“别针和火柴”那样的统一规格,大规模生产就永远只是梦想。
接着福特又决定,N型车的车型也不作任何改动。而别的公司就是靠不断变换车型来参与竞争的。直至N型车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这种令人眼花缭乱、不断变换汽车外形的潮流才稍有节制。
N型车生产第二年,公司售出了8200辆车,福特公司首次盈利超过100万美元。第三年,盈利超过200万美元。福特将利润全部用在了扩大再生产上。
但是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福特汽车公司和福特制造股份公司分设两处所造成的不便越来越明显了。并且不断地添置设备也使原有厂房显得太狭窄了。福特感到有必要将这两个公司合并,由此而实现他的一贯到底的流水作业方式的构想。
福特希望从采购原料到制造零件,到拼装成一部汽车,形成一条龙的作业。这正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雏形,福特公司将朝着世界一流的汽车厂迈进。
福特预感到,经过长期的试验和发展过程,汽车工业的时代即将来临了。一些统计数字证实了他的想法,在1902年,美国每150万人口拥有一部汽车,两年之后这个比例已经增加为65000人拥有一部车。而到了1909年,800人便拥有一部汽车。
《国家》杂志甚至断言:“一旦能生产出一种价格便宜的标准车,驾驶人员又不需要具备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使用的费用也不大,汽车市场将前程无量。”
福特本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知道汽车不是玩具而是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已经来临。
福特汽车公司顺应时势,而汽车的普及给公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它的分公司、代理店遍布全美国,同时它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英、法等国家也设立了分公司。福特的汽车几乎跑进了世界各个角落。
这个时候的福特真正是志得意满,然而他还保持着自己朴实的本色,没有一副大老板的派头,在这个可算是他私家的公司里谨言慎行。
他自己在工厂里不停地工作,对他的员工也从不用命令口吻讲话。他想要人家照他的意见办事时,也只是说:“你看这样做是不是妥当些?”因此公司的雇员对他都很尊重。
福特知人善任,并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库森斯、维尔斯都甘愿集结在他的身边。库森斯原是马克摩逊的旧属,因得不到发展而归附到他的旗下。库森斯又为他拉来了大批得力助手。福特公司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向往之地。
从1910年至1920年整整10年间,福特公司的行政、技术人员一直是美国工业界的精英。他鼓励部下大胆工作,勇于试验。他也舍得为了试验破费钱财。只要他们有一点新贡献,就给予重金奖励。
福特知道自己生性腼腆,不善交际,因此格外倚重泼辣干练的库森斯。很早他和库森斯就宣布了不雇用自己亲属的用人方针。公司的职员都意识到这是可以干出点成绩的地方,因此大家都自觉地拼命工作。福特不仅对公司的干部是这样,对工人也是如此。
一次,福特在工厂视察,看到一台机器正在飞快转动,从机器上反射出来的光特别耀眼。这是一台保养得特别好的机器。
他立刻走到正在工作的那个工人面前,拍着他的肩,夸他的机器擦得干净,暗示他不用担心失业,如果他的工作有所变化,那也只可能变好,“因为懂得爱护机器的人,一定会有出息的。”这番夸奖和暗示起了作用。
第二天,所有的工人都将自己的机床擦得干干净净。当福特过了两天再来视察时,被那整洁的工作环境感动了,他走过去与每个人握手,不断地说:“谢谢,谢谢你们!”
福特公司现在日产百辆车,他认为没有工人们忠诚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他与工人们采取合作的态度。当时的工厂多数采用计件工资制,而福特公司不愿因此而影响产品质量,他一直采用计时工资制,避免了工人们因赶工造成的粗制滥造,这对工人和公司双方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