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薪资制度改革
进行薪资制度改革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之初是马克摩逊出的25000美元资金。至1913年公司资本已是原来的上千倍。公司的利润在不断翻番,但是工人的收入却没有增长。福特公司虽成为底特律经济效益最好的公司,而工厂的工人拿的仍是这一地区平均水平工资,每天2.3美元。
自动化生产线工作岗位枯燥乏味,不停运转的传送带迫使工人们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人与公司离异的心态日益强烈。早在1910年就有大批工人辞职而去。
1913年,不断变换的工人队伍给流水线作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状态继续下去,迟早要在公司爆发一场劳工运动,世界产业工会联合会也就是在此时渗入到福特公司来了。
现实的压力迫使福特公司的高层主管人员要考虑工人待遇问题。识时务者为俊杰。福特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比他的同行更快更远地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福特自己说,他从不做慈善之举,那对谁都无益。他并不很看重金钱,自己的生活简朴,但是他却不能不看到,公司每年1000多万美元的纯利把股东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了。贫富悬殊使福特的心灵受到了震动。
高层人士每人都有很高的收入,股东们早几年就决定,红利分配按最高标准。福特自己换下的脏衣服口袋里的零钱常常忘了掏出来,克莱拉有一次还掏出一张数万美元的支票。
而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工人们仍跟其他工厂的工人一样,一天只有两美元多,更可叹的是就这每天两美元多的工资,今天还不知明天能不能拿。失业时时威胁着工人们,工厂有工作就招工人,没工作就遣散工人。工厂若更新设备或是重新设置流水线,工人就回家等候,没有工资。
工人们过节也是如此,他们在家过节,不知节日一完,工厂还需不需要他。往往要等两三个礼拜的假期过完才知道。海兰帕克工厂的大门口就常常有很多失业的人等着找事做。于是,福特认为一场保护工人的改革呼之欲出。
1914年1月7日,正是星期天,福特突然传下命令:停止休假,召开紧急会议。部下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召开紧急会议当然是有原因的。前一天下午,福特由年满20岁的独生子埃兹尔陪着,在工厂漫步巡视时,突然发现了异常现象,所以第二天便立即下达了召开紧急会议的命令。
作为福特的儿子,埃兹尔一出世,便在摇篮里闻着汽油味慢慢长大,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和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埃兹尔从小学开始,就对设计和实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放学后,必先到工厂实验室转一圈。福特的T型车问世时,埃兹尔已经14岁。在上高中以前,埃兹尔一直在底特律公立学校学习,那时,他就对汽车相当敏锐。
埃兹尔每天放学后,不是回家,而是到福特的办公室,给各种信函贴上邮票,或者做一些福特不喜欢做的行政杂务。每次走进办公室,他首先把书包放在福特秘书的办公桌上,同秘书打声招呼,接着便走进实验室。实验室是福特最主要的活动领地。
福特总是盼望着看见埃兹尔,要是埃兹尔迟到了,他就不由自主地感到担心,他会走进外面的工作间,询问那些正在忙碌的职员:“你们看见埃兹尔了吗?哦,对了,他来了。我看见他的书包了。”
找到儿子以后,他们两个人就会走进实验室,开始考虑设计图纸的事情,谈论有关汽车的话题。
福特深为埃兹尔感到自豪。“没错,我有一个好儿子,他能够继承我的事业,”他曾对一个熟人说,“如果他坚持现在这样做,将来公司就会拥有可靠的接班人。”而在埃兹尔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值得他无比崇拜的人。
埃兹尔在各方面都模仿福特,他甚至像福特那样,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他在上面记下五花八门的内容,从“购买治疗咳嗽药水”的日常生活琐事到与汽车有关的专业事项,他都统统记在了笔记本上。
在底特律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期间,埃兹尔就像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进入常春藤联合会某所名牌大学。但是福特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他的个人经历足以证明:接受高等教育未必有多大好处。
福特喜欢用一个朋友儿子的故事,来阐述高等教育潜在的风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原本在美国西海岸的一所学院学习林业,后来在一家木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那家公司派了一辆马车到火车站,打算把他接到伐木场。在粗糙不平的山路上,这个年轻的毕业生被马车颠了下来,马车从他身上碾压过去,他也就此丢掉了性命。
福特总结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大学忘记了教会那个孩子怎样坐马车。”他的观点是,埃兹尔在福特公司的工厂里,就能够学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工厂本身就是人类智慧和工业文明的一个缩影。
尽管感到失望,埃兹尔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他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出于崇拜。“我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一个采访他的家庭情况的报社记者说。他也必须表现得像一个伟大的人的儿子。
1912年,埃兹尔加入福特汽车公司,致力于型车装配线的研究,他的兴趣极为广泛,对研究部门的技术开发有浓厚的兴趣自然不必说,同时他还非常留心于有关经营的方法和技巧。
在福特召开紧急会议的一年多之后,埃兹尔便以自己的聪明以及从父亲那里遗传下来的在汽车方面的才智,成为福特公司举足轻重的一员。
跟着父亲巡视完工厂后,埃兹尔不无疑虑地提醒父亲与工人沟通,特别是理查德先生。大量生产主要借重机械,但员工是人,无论是哪一个家庭,都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存在。因此,职工们难免对工厂劳动制度有所不满。
福特对于理查德的工作是很赞赏的,他工作勤奋努力,而且在技术方面也是把好手,但是,有一点却很令福特不满意,那就是他生性喜欢吹毛求疵,一贯轻视比自己地位低下的职工,态度非常傲慢,而且要求很苛刻。尽管如此,福特并没有向他表示出自己的不满态度。
理查德一周6天,白天从不休息,而且每天都熬至深夜,即使是星期日、节假日也从不例外。那时候,公司主张一周工作60小时,尤其是在T型车销售量激增时,为了满足需求,公司也从来不过问职工们的想法,经常武断地要求职工加班,职工们对于这种夜以继日的劳动制度早就不满,如今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在星期日的紧急会议上,福特首先征询苏纳伦的意见,然后又征询库森斯的意见,最后决定,从第二天开始,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一天最低薪资升为5美元!库森斯及其在座的人听到福特说出这个惊人的数字,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库森斯怀疑自己听错了,不敢相信地又问了一遍。他把当年所得利润的一半分给了职工。
增加工资一事在工人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一位工人的妻子说:“日薪提到5美元后,丈夫把第一个礼拜的周薪30美元拿回家时,高兴得连晚饭也吃不下。我们的儿子再不必当报童了,女儿再不要去帮佣了。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可说是幸福美满。”
福特工厂一片祥和气氛,到福特汽车公司谋职成了底特律人的向往。当报纸报道这件事后,福特汽车公司很快就被求职者的来信所淹没,声明发出后不到一星期,公司招聘办公室就收到了近14000封求职信,两个月过后每天依然会收到约500封。
更吓人的是,消息公布后24小时内,就有一大群人集结在海兰帕克工厂的各大门口要求聘用,工时的缩短以及班次的增加开放了约4000个岗位空缺,很快就被填满了,然而还有12000人亲临工厂求职。
据一家报纸说,他们很着急,有些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有些人看上去挺体面,都在严寒中排队,最初还有些快乐气氛,人们用木块和树枝生火取暖,每见到亨利·福特走过就大声欢呼。
但情况不久就变得紧张起来:人们失去了耐心,他们毁坏了一道木制隔板,开始推搡用来保护高地工厂入口的金属栅栏,还不让公司员工进厂工作。
底特律警方起先还想以平和的方式加以劝阻,但没能成功,不得已动用了消防水龙头。于是骚乱爆发,抗议者扔砖头,挥舞枯枝大棒,地上有什么就顺手操起什么对着工厂狂轰滥炸。警方最终倒是控制了局面,带走了几个挑头闹事者。
这件事又给了其他企业家攻击福特的口实,把福特的济世救民说成是死路一条的乌托邦,没有罪状的经济破坏者。他们说,如果其他公司也跟着仿效福特,那会毁了整个国家经济。
福特的这次行动的确使很多企业工人千方百计企图跳槽到福特来。福特后来不得不指示:只能招收真正的失业者,不许挖其他公司的墙脚。
提高工资,缩短工作时间,以及文明的生产环境,使得福特汽车公司充满了勃勃生机。已经萌芽的劳工运动迅速平息,工人变动率降低至90%,缺勤率也由过去的每天10%降至0.3%,工人都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福特汽车公司的职工们开始有了一种幸运感、光荣感,当他们外出参加活动时,总是自觉地戴上福特汽车公司的徽章,公司内部充溢着一种团结祥和的气氛,员工也更自觉地维护公司利益。
福特成功地培养了他的工人爱厂敬业的精神,虽然增加了1000万美元的成本,由于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此后3年公司盈利分别达到3000万美元、2400万美元、6000万美元,超过调资前任何一年。
日薪5美元造成的影响将亨利·福特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光辉,他真正成了美国的大名人。尽管不久这点增长额为通货膨胀所抵消,但是此后,高工资、高消费刺激生产的原则在美国一直延续下去。福特发现这一经济规律比凯恩斯要早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