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欧洲的和平船

开往欧洲的和平船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之前,正是欧洲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的工业也正在奋起直追。战争的爆发直接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无疑是令人痛心的一件事。

福特认为,美国人民天生就属于乐观派,单纯而又高傲自大,他们总是梦想规范整个世界的秩序。他觉得美国卷入这场战争是必然的。

福特虽然没有上过很多学,但他30多岁时曾读过一本《大问题一瞥》的书,这本书对他的世界观形成影响非常大。他也相信轮回学,认为人生既有前生也有来世。他一生踏实勤奋就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万事万物皆有生有灭,只有对后人仍有意义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永恒,他自己就在创造这种永恒。

福特一直奇怪地认为自己的前生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战士。他出生的那一天恰好是盖茨堡战役结束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这次战役中死去的某个士兵的再生灵魂。因此,他特别反对战争和流血。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福特说,战争是金融财阀和军火商人的愿望,诚实的人永远都在踏实工作。

福特汽车公司早在1903年就开始开拓海外市场,那时候就已成为一家跨国公司了,它的分公司和代理商遍布整个欧洲。福特也曾经到他海外的领地巡视过,当地政府对他的来访都十分关注。福特也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了。

有一次,底特律《自由报》的一位记者黛拉维尼采访福特,询问这位汽车大王对战争的看法。福特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反战态度,他说他宁肯关闭工厂也不去制造军车,并表示愿意拿出100万美元作为促进世界和平的基金。他最后还说只要能够阻止战争,他情愿放弃他所有的一切。

黛拉维尼记者立刻把他跟福特的谈话报道出来。《自由报》第二天早上的头条新闻就是:《亨利·福特致力于全球和平运动》。但是关于反对战争的事,福特并没有跟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商量过,这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

福特还建议要给每一位购买福特汽车的客户附赠一本小册子,号召全体美国人民反对战争。库森斯知道这件事之后,坚决反对福特的“假仁假义”,说那不过是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举。库森斯劝说福特不要因无谓的慷慨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而福特本人把库森斯反对自己的看法看成是个人的原因,他以为库森斯是英格兰人,他支持美国参战,帮助协约国是从个人感情出发。当库森斯发现无法说服福特回心转意时,便决定与福特分道扬镳。

福特可能也感觉到他和库森斯之间的缘分已尽了,他只是劝库森斯不要冲动,要三思。当然,库森斯肯定不是一时的冲动,他早已考虑过了。库森斯认为,自己不可能跟福特永久地合作下去,他们俩的峥嵘岁月就这样结束了。

就在库森斯提出辞职的那天,福特发表了声明,明确表示了自己反战的立场。他愤愤地指责一些财阀向协约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的做法。他说:“应把那些破坏和平的金融家装在罐头盒里运出国。”

恰巧,在荷兰的海牙,曾有一个世界妇女大会也在这年4月举行,史基威摩,一位匈牙利籍的犹太女记者,也是此次大会的参加者之一。她将芝加哥大会中决议的“持续性调停运动”又一次提上议事日程,积极促使海牙大会也支持这一运动。

史基威摩女士希望能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支持,决定将“持续性调停运动”的决议案亲自呈递给他。她虽然荣幸地得到威尔逊总统和蔼可亲的接见,但由于当时的威尔逊总统采取的是不介入政策,所以史基威摩提交的决议案未置可否地被扔在了一边。

失望之余,史基威摩女士要求与福特见面。她的这一要求被热心的玛吉斯牧师传达给了福特,促成两人顺利见面会谈。于是,福特在史基威摩女士的影响下开始涉入调停运动。

史基威摩女士不仅是一位气质非凡的女记者,同时也精于钢琴,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钢琴家。她身材修长,穿着朴实,姿态优美,气质高雅,蓝色的双眸炯炯有神,算得上是一位美人。

福特邀请史基威摩女士到他乡间的别墅共进午餐。福特在他的家乡迪尔本买了一片1600万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一座小鸟和小动物的乐园,还在家乡的洛格河边建了一座别墅。

那天陪同史基威摩女士来到迪尔本的还有那位记者黛拉维尼和芝加哥的一位和平主义者拉克拉,他草拟了一份和平计划,那就是“派遣一艘开往欧洲的和平巡礼船,除了访问各参战国的港口之外,并向各参战国元首阐明战争的不明智”。

史基威摩女士的这个“和平使节团”的建议深深地打动了福特。他默认了拉克拉的计划,决定周末到纽约走一趟,跟一些美国的和平运动领袖见面。于是,接下来的时间福特开始为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奔走。

福特自从上次跟夏尔登打官司后,很注意留心报纸上有关自己的新闻了,特别是经过日薪5美元这件事,新闻界大加渲染,使他成了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为公众所瞩目。他重视这点,这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当然,其中也包含有商业利益,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这一次,他要尽量利用自己的影响为和平而努力。

11月22日,福特与反战人士史基威摩、拉克拉等人在一起共进午餐。餐后,他们商谈派代表团赴欧洲的具体事宜,并计划好了行程。福特是善于把计划化为行动的人,回到旅馆后,他就把往返于美国和北欧航线的“奥斯卡2号”邮轮的头等舱和二等舱位全部包下来。

第二天,他带着这个计划到白宫谒见威尔逊总统,力促官方来推动和平运动。

这条船的船名“奥斯卡2号”与它此时担负的任务倒是名副其实的。“奥斯卡二世”是瑞典一位温和的国王,瑞典和挪威分裂成两个国家而没有发生战争与他的努力分不开,所以他在国际上素有调停者的美誉。

福特在总统府请总统以官方的名义派和平使节团前往欧洲调停,他保证,一切费用由他承担。但威尔逊总统的回答是:“福特先生,你想调停战争,维护和平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要维护和平,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所以非常抱歉,我虽然身为总统,却不能赞同你的计划。”

福特固执地说:“可是我已包下了‘奥斯卡2号’,为了和平,请总统好好利用它吧!”

接着福特还邀请总统的女儿、女婿一同前往。威尔逊总统更感到无法接受,福特只好对总统说:“既然计划不被采纳,就只有自己去完成它了。”

福特失望地从总统府回来后,第二天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这个记者招待会是早已经安排好了的。他原来准备讲的“让壕沟里的军人回家过圣诞节!”的主题此时不得不换种口气说了。

福特在大庭广众之下本不善言辞,加上白宫之行令他失望,这下他嘴里就更没词了。他对记者们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为谋求人类的和平、幸福而努力,所以我预备组织和平巡礼船前往欧洲调停,希望能赶在圣诞节前把战壕中的士兵们全部撤回,而且我也竭诚希望爱迪生,以及百货大王华纳能共同参与,支持我的计划。”

而克莱拉知道福特此行凶多吉少,她特别担心福特不能平安归来。可是福特的决心比她更加坚决,她只好将丈夫嘱托给公司的随行人员玛吉斯牧师照顾。

此时德国潜艇一再击沉保持中立的美国船只的事件激怒了美国人民,要求美国参战的呼声日益高涨。福特的和平船计划似乎得不到舆论的支持。主战派讽刺福特说,如果“奥斯卡2号”也被德军击沉了,那才是自讨苦吃。

但是福特决心一干到底,不过他把自己的目标降低下来了,他明白光靠这个计划不可能实现和平,他只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驱散一点笼罩在每个人头上的战争硝烟,让那些战争狂更加清醒一些。

1915年12月4日14时多,“奥斯卡2号”从哈得孙河口的霍博肯港码头起航,那是一个大雾迷漫的严冬。此前,13时左右,一辆T型轿车出现在岸边,托马斯·爱迪生从车里走了出来。一看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身影,等候在码头上的人们便高声地呼喊起来。

爱迪生尽力拨开人群,仿佛很着急的样子走到岸边。但当他被告知福特还没有上船时,马上对拥挤在周围的记者说道:“我不是来搭船的!我也不会参加这个和平运动。我承认福特曾邀我参加,但是现在我只是来告诉他我不去了!”

福特除邀请爱迪生搭乘“奥斯卡2号”外,还邀请了前国务卿威廉·布莱恩,以及全美各州州长、文化界泰斗和好莱坞的名人们。布莱恩曾热烈地提倡反扩张、反帝国主义,并曾三度被民主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爱迪生离开码头后不久,北达科他州的哈纳州长和他的秘书在13时30分左右上船。大约14时10分,在克莱拉和人数众多的秘书团的陪同下,福特到达码头。

当时霍博肯港的码头上到处都是前来送行和搭船的人,连码头仓库的房顶上都站着很多人。福特出现后,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乐团一齐奏起了美国国歌,随后又齐声高唱调停运动的反战歌曲:“养儿不是为了送他上战场……”

伴着奏响的音乐,福特跨进挂着“奥斯卡2号”的特别房间,越发让人觉得意气昂扬。他带了10多名随行人员,其中包括玛吉斯牧师、秘书、打字员和速记员,当时,收音机的播放和接收的装置设备还非常罕见,但“奥斯卡2号”上的这些设施却很齐全,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福特式周密的预备工作体制。福特坚信史基威摩女士所说的话,一门心思地只想劝说欧洲各国停止战争。

船上有50名代表团成员、44名随行记者,此外还有一些行政人员,史基威摩女士也在船上。船的第一个停靠地是挪威,再到瑞典、丹麦、荷兰等中立国家,一路呼吁和平。

在这期间,船上一位牧师问福特:“你不认为这项计划是为上帝而做的吗?”

“不,我从不曾想到什么上帝,而且我也完全不懂这些,我只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而已,世界和人民都渴望和平幸福。”

“难道你就没有自己的信仰吗?”

“当然有,我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善意。我认为只要相信别人,别人就会相信你,也不会背叛你。这是我和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相处时,亲身体验到的。”

出发的第四天,福特致电各参战国领袖,电报内容是:“鲜血已流得够多,人民备受战争的折磨,物资的破坏也太大了。用枪炮弹药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请在会议桌上和平解决吧!”

福特的呼吁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响应。不久,从美国又传来消息,威尔逊总统已把准备参战的方案提交给国会进行议决了。

这个消息刚一传出,和平船代表团成员中便有了意见分歧:一派坚决主张各国都应解除武装,立即停战,坚决维护和平;另一派则认为既然祖国已经准备参战了,作为美国公民,即使持不同的意见,也应与祖国共命运,不要再从事与国家政策不协调的活动了。

而此时的史基威摩女士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中,拒绝参加所有的聚会和讨论,也拒绝发表任何谈论。人们背后说她像个大蜘蛛,正在结她的计划网。

福特在船上已渐渐感到这次出行的不祥。他与人聊天,多半是谈些与和平调停无关的事,话题一接触他的和平计划便会含混不清,说不出个道道,整个旅途他只有一次感到轻松愉快,那就是他独自一人溜到船舱下的轮机房,在本能的驱使下察看机器的运转。

但没多久,福特就病了,旅途还没结束,心情再也没好过。他把自己关在客舱里,除了玛吉斯牧师,不想见任何人。

1915年12月18日,“奥斯卡2号”抵达挪威首都奥斯陆。福特在船上患的病一天天加重。这天气温是零下12摄氏度,上岸后,他们步行来到旅馆,一进房门,福特就倒下了,助手们赶忙将他送到附近的医院。

几天后,福特的病情仍不见好转,但他仍坚持出席了一次记者招待会。这一次记者们看到穿着医院病人服、疲惫不堪的福特,没有给他出什么难题。福特倒向记者们谈起了他刚发明的拖拉机,他还没有为他的拖拉机申请专利,所以军火商也可以制造它来赚钱,他希望他们停止生产武器,把坦克变成拖拉机。

福特的病情仍不见好转,反而严重了,医生劝他立刻离开和平船代表团回国,不然病情可能更加恶化。他的助手玛吉斯牧师有克莱拉的重托在身,也力劝他回国。福特躺在病床上,想起了跟克莱拉分别时的不安。

克莱拉担心欧洲海域遍布水雷,怕福特这次远行凶多吉少。福特当时还安慰克莱拉说:“我只是离开很短的时间,一个月之内就会回来。”现在差不多一个月了,而自己却生病躺在床上,壮志未酬身先病,福特不得已,只得听凭助手们将他送上回国的旅程。

在返程中,福特与玛吉斯牧师谈到他为什么要花50万美元冒险组织这次行动,他说:“我不要钱,我要过一种和平的生活,为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福特承认自己的失败,但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是个爱好和平的人,并且义无反顾地采取了争取和平的行动。换言之,他以堂吉诃德的忠诚为自己的理想而付诸行动,从这一点看,他觉得自己的行动仍具有高尚的意义。

福特离开后,这个和平使节团并未因此受影响,他们继续按预定计划前往瑞典、丹麦、荷兰。这些国家的人民对他们的欢迎出乎意料的隆重。瑞士、瑞典政府的知名人士,以及一批社会民主党人、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者都表示支持他们。瑞典议会还通过了一项督促政府召开一次官方中立大会的决定。和平船的代表们在海牙发表了复活节《告交战国书》。

尽管福特走了,留下来这部分人的费用仍由福特公司支付。不过他们最终也未能完成调停的任务,战争还是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