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顿渡过经济危机

全面整顿渡过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呈现了空前的繁荣,福特也将公司的股权收为己有,成立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公司发展迅速。但是好景不长,自1920年春天以后,这种景气下降。接着,不景气的大风暴侵袭了整个世界。

这时,福特认为,要避免不景气的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物价,提高工资。只要两三家大公司同心协力,一致采取这种方法,就能够防止恐慌的风暴了。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失业的人数增加,银行紧迫、商品滞销,所以,此时提高工人工资、降低价格,人们就仍有购买的力量。只要产品有销路,经济自然会逐渐恢复,接着,生产增加,公司业务也就会日渐繁荣,这就是福特的想法。

可是,实际的情形怎么样呢?减低汽车售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切原料在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下,价格依然很高。至6月,福特汽车的销路锐减。9月,福特终于将售价517美元的汽车,减为440美元。

果然,由于这一次的大减价,福特汽车的销路,又突然上升。不过,那只像是为一个濒临死亡的病人,注射了一支强心针一样,只能维持一时,不久,就会失效的。

这时的福特也明白,这种不景气的经济,比一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温和的对策已无济于事了。

12月,他将福特汽车公司关闭了。一时间,谣言四起,大家都传言福特汽车公司已经宣言破产了,工人们都害怕领不到薪资,搞得人心惶惶。不久,这个传言就好像一阵旋风似的,立刻传遍全国。

当时,福特汽车公司因收购股票而开出的支票,尚有3300多万美元没有付清,另欠政府税金1800万美元,以及应付员工的工资700万美元。福特汽车公司的负债共计5800万美元。在银行的存款,仅有2000万美元,两者相抵,尚差3800万美元。

福特用什么方法来填补这个巨大的赤字呢?唯一的办法,只有向银行贷款。但是,福特一提到银行家就十分憎恶,仿佛那些银行家在跟他说:“这次,可以叫那面目可憎的福特屈服了吧!”

福特向来是讨厌银行家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福特认为一旦向银行贷了款,最后,就像投到蜘蛛网上去的小飞虫一样,所有的血,早晚是要被他们吸干的。一种事业一经贷款,便等于走上慢性自杀的道路。

福特曾经认为要让他向银行贷款,由银行家来左右他的公司,那还不如亲自动手把房顶上的瓦、墙上的砖一块一块地取下,让工厂关门大吉好了。但是,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向银行低头屈服了。

在迪尔本研究所的一间屋子里,两位男士面对面坐在那里。一个是骨瘦如柴、面色苍黄的老人,他正是陷于破产边缘的福特;另一位脑满肠肥、满面春风坐在安乐椅上的,是从纽约特地赶来的银行家,想趁这个机会,使这个汽车大王向他屈服。

银行家就座后,说明来意,表示银行团随时准备欣然接受贷款的要求。但福特却给他泼了一脸的冷水,他说:“我还没有借款的意思!”

这时,银行家装出怜悯的样子,说道:“福特先生,我们对于你的财务状况,和你知道得一样清楚。在最近3个月中,你必须要筹借3800万美元,没有我们的援助,你恐怕没有办法吧!”

这位银行家知道自从库森斯辞职后,福特公司的会计职位一直空悬着。他想举荐一位会计补充福特公司的空缺职位,用以监督公司财务。这时的福特才明白,原来这些银行家想控制公司的财务,他怒不可遏,把银行家赶出了福特的大门。

这不啻是对于银行团的一种挑战。不知道福特究竟有什么把握,竟敢有如此行动。之后,福特首先任命自己的儿子埃兹尔出任董事长兼会计主任,准备背水一战。此后又大刀阔斧地积极从事整顿。

接着,福特毅然将工厂关闭。这是一种战略,因为,许多和福特汽车公司有往来的供货商,都不肯减低原料价格,所以福特便采取这种政策,表示不愿再按原价购买。

同时,福特通知全美国35家代理店:所有零件均装配成汽车出售,否则当另选代理店。这种强硬手段,所收效果之大近乎奇迹。库存汽车原有93000辆,立即售出60000辆,截至4月1日,全国代理店缴来的现款达2470万美元。

国外分店也奉福特命令汇来300万美元的现金。福特工厂的副产品也卖了370万美元。此外,福特将身边的自由公债卖出,又得了790万美元。

另一方面,福特着手节省开支。由于当年为了适应战时生产的需要,公司和工厂方面,无形中有了许多浪费情形。因此,福特将1074名职员,裁减为528名,其余全部调往工厂生产部门。工厂中不必要的设备和工具,都予以适当的处理。

由于这种整顿,平均每辆汽车的事务费由146美元减至93美元。仅仅在两个月之间,福特在银行的存款,由2000万美元一跃而增至8700万美元。5800万美元的贷款,全部如期偿还,并且,还多出了2730万美元。

不仅如此,原料公司也经不起福特汽车公司的关闭,终于将价格减至战前水准,6个星期后,福特工厂又恢复生产。在这种情形下,金融界认为要宣告破产的福特汽车公司,不但没有破产,并且,这一年的生产还打破了纪录,总计售出汽车100万余辆,利润7500万美元,创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福特汽车公司的缩减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也损失了一大笔可贵的财产,那就是公司长年累月招募和培养的人才。有很大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离开了公司,这给福特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其中最大的损失是那森的离去,大规模生产线的启用就是他帮福特建立的,建设洛格河工厂,在全国建立组装厂那森立下汗马功劳。那森离开福特后即被通用公司录用,随后当上通用公司的总裁。他主持生产雪佛兰迅速占领了福特车的市场,成为福特汽车公司望尘莫及的对手。福特自己也说那森是全美最好的企业家。他曾说:“我让那森走,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他太好了。”

另一大损失是在那森离去之前维尔斯的离去。维尔斯跟福特合作了将近20年,从制造“福特1号”起就一直是福特的好帮手,T型车凝聚了他的很多心血和才华,福特也十分欣赏他发明的行星齿轮。

维尔斯是个有艺术家气质的工程师,喜欢不断创新,他对福特固守T型车的老技术很是不满,福特不肯对T型车有任何的改动,他感到在公司已无用武之地,只得告退。福特对维尔斯怀有万分的感激之情,为了报答他对福特汽车公司作出的贡献,福特赠送他一笔160万美元的退休金。

经济不景气期间,除了那森和维尔斯之外,先后从福特汽车公司离去的技术、管理、销售人才中有被誉为“推销世界冠军”的销售经理福斯汀,在他的努力下,T型车曾创下了年销量近100万辆的佳绩。福斯汀从福特汽车公司出来后,通用公司便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并且允诺给他年薪15万美元的报酬。

一时间,人才纷纷流失。人们曾把那句著名的“看,福特汽车驶过!”的广告词改为“看,福特人才驶过”。从福特汽车公司流失的人才,在世界最先进的工厂,经历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熏陶,都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各个领域都崭露了头角。

而在这同一时期,公司升起了两颗明星,一是苏纳伦,另一个是乔治。

苏纳伦以果断、强硬、蛮横出名,福特倚重他,就是因为苏纳伦头脑中的决策常常是果断大胆的,而福特自己的性格又是腼腆含蓄的。要执行决策,必须有个苏纳伦这样的铁腕人物,而作为公司总裁的埃兹尔尤其需要这样的人辅佐。乔治是福特的秘书,他配合苏纳伦组建了公司一套全新的管理系统。

那森后来评价福特说:“他自己从未开除过一个人,总是让别人在干。”这个“别人”指谁是不言而喻的。福特汽车公司后来越来越像个封建王国,福特独裁专断的作风也越来越明显了,与这一时期内部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福特汽车公司之所以会走下坡路,这时已埋下了种子。

但是,应该说福特领导的这次整顿,在一个时期内还是收到了效果的,在公司所有人员的全力配合和支持下,奇迹般地将T型车的生产推向了顶峰,也帮助公司渡过了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