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牌”汽车销售旺
“野马牌”汽车销售旺
在4月17日展览会开幕之前,第一批“野马牌”汽车组装出来了。福特至少设法生产出8160辆,使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每个福特汽车商在4月17日那一天能够至少有一辆“野马牌”汽车在陈列室里与客户见面。
艾柯卡他们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一些大学的校刊编辑们被请到迪尔伯恩,把“野马牌”汽车提供给他们使用几个星期。在距“野马牌”汽车参加正式展出还有4天的时候,100名报界人士乘坐由70辆“野马牌”汽车组成的车队参加了从纽约到迪尔伯恩的长途旅行。
长达1100千米的行驶完全证实了“野马牌”汽车性能的可靠。结果,新闻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几百家报刊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了大量关于“野马牌”汽车的文章和照片。
4月17日,福特公司各地的汽车商都被客户团团围住。在芝加哥,有一位汽车商因为客户太多而不得已把他的汽车陈列室上了锁。匹兹堡的一个汽车商报告说,一大堆拥挤的人群使他无法把那辆“野马牌”车从洗车槽上放下来。
底特律的一位代理商说,许许多多的人开着跑车来看“野马牌”,那天他的停车场里像是在举行外国车集会似的。
在得克萨斯的加兰,一位福特汽车商遇上了15个客户争相出价买他橱窗里仅有的一辆“野马牌”汽车。结果开价最高的一位买到了这辆车。这位客户甚至坚持要在车里过夜,唯恐在银行转来他的支票以前别人买走这辆车。
在西雅图,一辆装着水泥的卡车从“野马牌”汽车的陈列室前经过,由于司机盯着“野马牌”汽车入了迷,卡车撞碎了陈列室的橱窗。
看来“野马牌”汽车的成功不可质疑。投放市场的第一个周末,就有400万人找公司的汽车商要求买车。公众对“野马牌”汽车如此热爱,让已有心理准备的艾柯卡也始料不及。
对于这样大的轰动,新闻界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沃尔特·墨菲在公共关系方面的不懈努力,“野马牌”汽车的照片同时上了《时代》和《新闻周刊》两家杂志的封面。对于一种新商品来说,这种宣传攻势是空前绝后的。
这两家杂志都预言这辆车会成功。而它们在“野马牌”汽车展出的那一周不失时机的宣传也反过来证明这两家杂志的预言是正确的,从而提高了杂志的声誉。艾柯卡相信,单是《时代》和《新闻周刊》,就帮助他们额外多销了10万辆车。
两家杂志的封面文章胜过两个巨大的商业广告。《时代》杂志告诉它的读者说:
艾柯卡绝不仅仅是生产出了一种新车而已。“野马牌”汽车有长长的引擎罩,短短的货舱,酷似美国的跑车迷们崇尚的欧洲赛车。
而且,艾柯卡还使车的性能更灵活,价格更合理,选择性更大。因此,“野马牌”汽车将吸引2/3的美国客户。它的价格压低到了2368美元,它的座位又可以容纳一个4口之家。看来,“野马牌”汽车必定成为一流跑车,不仅对跑车迷们富有魅力,对广大群众也同样富有魅力。
就连艾柯卡自己,也从来没有把它说得那么好。
汽车专业报纸也显示出不小的热情。《汽车生活》的一篇报道是这样开头的:“人们长久以来渴望买到的一种车现在生产出来了。”甚至平时对底特律不感兴趣的《消费者报》也说,“野马牌”汽车“虽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以那么快的速度生产出来,但你挑不出任何装配技术拙劣或工艺粗糙的毛病”。
此外,他们还紧锣密鼓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些其他宣传活动。他们在全国15个最热闹的机场和全国200家度假旅馆的门厅里都陈列了“野马牌”汽车。
仅仅几个星期以后,艾柯卡就感到有必要再开一家汽车厂。最早的设想是,“野马牌”汽车头一年可销出75000辆。但是计划不断增加,“野马牌”汽车还没投放市场,计划就到了20万辆。如果要生产更多的车,就必须说服公司高级经理们把加利福尼亚圣何塞的一家工厂改成生产“野马牌”汽车的专厂。
“野马牌”汽车供不应求,使福特公司很难搞清到底最多能推销多少辆。所以在“野马牌”汽车销售后的几个星期,弗兰克·齐默尔曼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做了一个测试。这个地方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它有几个厂设在代顿,人们称代顿为“通用汽车公司之城”。结果是令人惊异的。“野马牌”占据了代顿城10%的市场。
9月,福特公司开始动手把圣何塞工厂正式改成生产“野马牌”汽车的专厂。
福特公司年生产“野马牌”汽车的能力达到了36万辆。很快他们又把新泽西州梅特琴的一家工厂改成生产“野马牌”汽车。当然,改造这两个工厂花费了很多资金。但是福特公司必须这么做,因为在“猎鹰牌”汽车上他们已经吃了亏。当时,由于福特眼光短浅,致使工厂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他们决心不能再次犯这样的错误。
买“野马牌”汽车的人数不断创纪录。配件正在迅速减少。客户买“野马牌”汽车像是伐木工进了瑞典供应开胃食品的餐馆一样急不可待。有80%以上的客户定购白壁轮胎,80%要车里有收音机,71%要8缸的发动机,50%要买自动换挡装置。几乎每辆已经售出的“野马牌”汽车中,都带有计速表和时钟。每辆售价不过2368美元的汽车,而卖出附件的价格每辆车平均达到了1000美元!
艾柯卡心中原来定了第一年的销售指标。“猎鹰牌”汽车在第一年的销售纪录是417174辆,“野马牌”只要打破这个纪录就行。他们的口号是:“到‘野马牌’汽车的诞生日4月17日卖41.7万辆‘野马牌’汽车”。
1965年4月16日深夜,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年轻人买了一辆红色的有活动折篷的“野马牌”汽车。这是售出的第41万辆。这样,“野马牌”第一个年的销售量就创了新纪录。“野马牌”汽车仅第一年创造的净利润就达到了11亿美元。
“野马牌”汽车销售几个星期后,福特公司收到客户大量的表扬信。艾柯卡常常看客户来信,以往多数人写信给厂方都是因为车子有问题。而对于“野马牌”汽车,人们写信是为了表达他们的谢意和激情。艾柯卡收到唯一的一封表示不满意的信是抱怨“野马牌”汽车供不应求,要等好长时间才能买到。
在“野马牌”汽车投放市场的第四天,艾柯卡收到一封布鲁克林的客户来信,这是他最欣赏的来信之一。
信中说:“我对汽车并不内行,自从多数牌号的汽车达到饱和状态以后我就不在汽车行业工作了。而且纽约根本不是该买车的地方。”
“有些养狗人让狗在车轮上撒尿;贫民窟的小孩盗走轮轴帽;由警察发停车条;鸽子在车上栖息等。街上也是乱七八糟,公共汽车挤你,出租车撞你,而室内停车还要押金。汽油费要高于其他城市30%,保险费高得令人咋舌。纽约的商业地区拥挤不堪,华尔街周围通行困难,要去新泽西更不可能。”
信的最后说:“而我一旦有了钱,就一定买辆‘野马牌’汽车。”
在对“野马牌”汽车买主进行的调查中,艾柯卡发现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1岁,但每6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在45岁至54岁之间。这说明,买“野马牌”汽车不局限于年轻人。几乎2/3的买主都已婚,有一半以上的买主受过大学教育。
“野马牌”汽车推出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几百家“野马牌”汽车俱乐部,还有“野马牌”太阳镜、“野马牌”钥匙链、“野马牌”帽以及“野马牌”玩具,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甚至一家面包店的窗口写着:“我们的煎饼像‘野马牌’一样畅销。”
艾柯卡到欧洲旅行过54次。
有一次,当他乘坐公司的飞机飞越大西洋时,他睡着了。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飞机飞过大西洋上的冰山之路,也就是当年“泰坦尼克号”轮船沉没的地方。海上有一艘气象观测船对过往飞机发布天气预报。
福特公司的机组人员通过无线电询问气象船:“天气怎么样?”
船上的气象观测员回答说:“我站都站不稳。天气很恶劣,这里的浪得有五六米高。”
接着,机组人员在无线电里同他攀谈起来。这位气象观测员知道了他们是福特公司的人以后马上就说:“我买了一辆‘野马牌’汽车。艾柯卡在飞机上吗?”
这时候,一架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正在他们附近飞行,机上的驾驶员插进来说:“注意,这是艾柯卡乘坐的福特公司的飞机吗?我要同艾柯卡通话。”
接着,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也飞过来,参加了空中谈话。
这些都发生在艾柯卡睡着的那一会儿工夫。驾驶员走进机舱对艾柯卡说:“您有电话。一艘气象船和两架飞机同时要和你通话。”
艾柯卡回答说:“什么事那么神圣?现在是星期天的早晨。我真是一时一刻都不能避开这种‘野马牌’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