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炼狱的考验
经受炼狱的考验
凡是与克莱斯勒公司有关系的团体没有一个情愿轻易做出让步。不过当他们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相信其他团体也要作同样的牺牲时,他们都很快地表示愿意合作来解决难题。
只有银行家例外。让贷款给他们的400家银行同意延期收回6.55亿美元,比让整个美国国会通过1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所花费的时间还要长。国会听证会已够可怕的了,但是比起同银行打交道来,艾柯卡觉得国会听证会又好像是在融融的春日里换个漏气的车轮胎那么轻而易举了。
对于银行的态度,艾柯卡非常失望,但却不足为怪。在参、众两院听证期间,银行一直持否定态度。美国花旗银行的行长沃尔特·里斯顿、美国商业银行董事长汤姆·克劳森等,都在会上作证反对贷款保证法案。有人把克莱斯勒公司的现状比作越南,暗示人们说,这可能是个无底洞,一旦陷入,将不可脱身。
艾柯卡和花旗银行的代表彼得·菲茨和欧文银行的代表罗恩·德雷克有过几轮非常艰苦的会谈。菲茨和德雷克都是整顿财务的专家,他们的基本态度是:克莱斯勒公司的人都是废物,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而他们自己对克莱斯勒公司的就业和投资问题毫不关心,他们只知道还钱。
银行界所有的人都希望克莱斯勒宣告破产。但是艾柯卡拼命反对。他尽力说服他们,只要有难同当,同舟共济,加上公司的新领导来管理,克莱斯勒会成功的。
艾柯卡同罗恩·德雷克有过几次唇枪舌剑,彼此斗得很苦。但是后来他居然成了艾柯卡在美林证券公司的私人财政顾问。1980年他们相互仇视,但不打不相识,他们在斗争之中达到了相互了解,并彼此谅解。他们共同渡过了难关,后来成了好朋友。
1979年底贷款保证法案通过的时候,克莱斯勒公司和关系企业克莱斯勒金融公司一共欠400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47.5亿美元。这些贷款是几年累积下来的。那些年,银行家们大概都在睡觉,似乎没有人怀疑公司是否健康,尽管人人都可以看出许多不祥的征兆。
对于银行家来说,克莱斯勒公司一直是个富矿脉,没有人愿意对它横挑鼻子竖挑眼。50多年来,克莱斯勒公司经常向银行借钱,但从来都是及时还清本息的。
克莱斯勒公司一直是个很有影响的公司,慷慨地付红利,大笔大笔地向银行贷款。这对银行来说总是好事,但对公司却不尽然。一旦影响大了,实际情况也会被夸大,在顺利的时候会使你更顺利,但在倒霉时会让你更难堪。
克莱斯勒贷款的利率从来没有得到过像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公司那样的优惠。借了一笔钱之后,他们常常必须额外付给银行一笔钱。
在公司兴旺的那些年月里,银行家对他们有求必应。但如今克莱斯勒有了难处,他们都立刻变了卦。作为十分保守的共和党人,大多数银行家对贷款保证法案持怀疑态度。由于大多数银行贷款是借给克莱斯勒金融公司,而不是克莱斯勒公司本身,所以银行家们认为,即使克莱斯勒公司宣布破产,他们的债权仍可获得保障。
但是,当发现自己也无法逃脱灾难时,银行家们大吃一惊。后来银行才认识到,对他们最为有利的是做出让步,使公司得以生存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
即使如此,银行的让步还远不如材料供应商和公司的工人那样痛快。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生存并不取决于公司复兴与否;另一个原因是牵涉到的银行太多,现在牵涉到了50个州的大多数银行,甚至遍及世界,牵涉了伦敦、多伦多、渥太华、法兰克福、巴黎、东京甚至德黑兰的银行。
每家银行情况不尽相同。汉诺威银行,银行系统都叫它曼尼·汉尼银行,同克莱斯勒公司已有多年交往。林恩·汤森曾在这家银行董事会任职9年,该银行的两位董事长也曾在克莱斯勒公司董事会任职。他们曾不只一次地帮助克莱斯勒渡过难关。其现任董事长约翰·麦吉利卡迪曾同克莱斯勒公司签订了一项4.55亿美元的周转性贷款协议。
为了使公司获得贷款保证,他还在国会作证。“我认为克莱斯勒公司应当生存下去。”他对国会委员会说,“我不一概地反对政府援助,我也没有看到这种少量的援助将会给自由企业体系带来威胁。”
另一位给予克莱斯勒帮助的是财政部长威廉·米勒。他在国会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克莱斯勒公司的情况是一种例外,提供贷款保证是个好办法。米勒对一些银行态度强硬,他认为,银行应当承担一些损失,自己治疗自己的伤口。
但是作为美国一位最有影响的银行家,花旗银行的沃尔特·里斯顿是坚决反对贷款保证的。
曼尼·汉尼银行和花旗银行之间的矛盾只不过是冰山的顶端而已。贷款给克莱斯勒的有大银行、乡镇小银行、美国银行、外国银行,还有几家保险公司。有给克莱斯勒公司本身的贷款,也有给加拿大的克莱斯勒分公司和克莱斯勒金融公司的贷款,还有给各个外国子公司的贷款以及信用状。
更糟糕的是,他们的贷款利率各不相同,有低利率,还有高利率和浮动利率;时间上有的需要几个月内就得偿还。
对于到底什么才是合理的解决办法,在各个银行之间存在许多严重的意见分歧。一般来说,银行家们都无意妥协。最大的矛盾不是他们和克莱斯勒,而是他们各个银行之间。大家都认为别人应该首当其冲做出让步。
与此同时,外国银行也在抱怨。一些日本银行说:“在日本,一旦有了问题由本国的银行来承担,首先要偿付外国银行的贷款。这是美国的问题,应让美国银行来处理。”
一些加拿大银行说:“我们不允许美国人对我们指手画脚。我们已被摆布够了。”加拿大政府也支持这种立场,要求保证有一批固定数目的加拿大工人在克莱斯勒公司工作。
艾柯卡作了让步。虽然没有给加拿大人一个绝对肯定的数字,但保证在克莱斯勒公司工作的加拿大工人人数达到北美地区工人的11%。加拿大工人有段时间曾达到克莱斯勒公司北美工人总数的18%。
欧洲的一些银行说:“我们不准备和你们合作。还记得德律风根公司的事吗?”几年前,西德政府曾制订了一项拯救面临危机的德律风根公司的计划,但一些美国银行都撤了出来,只剩下几家德国银行支撑这项计划。因此德国人的态度和日本人一样:“这是美国的问题,你们美国自己的银行应该首当其冲。”
当美国银行看到自己的恶劣态度带来何种后果时,他们突然看到了自己的责任。他们的立场变得和艾柯卡一样起来:“不,大家应当同舟共济。一旦破了产,法院对我们大家可是一视同仁的。”他们开始认识到,解决克莱斯勒公司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要求各家有关银行做出公平合理的让步,这样才能保住各自的最大利益。
但是还有问题。一些小银行说:“纽约的一些银行要负责任。我们给克莱斯勒公司的贷款在我们的全部资金中所占的百分比要比那些纽约的大银行高得多,所以做出多大让步要看银行的大小。”
为了鼓励银行做出必要的让步,艾柯卡他们被迫宣布一项优惠条件:克莱斯勒公司发给银行1200万股购买股票权利的证书,但必须在1990年前每股股票涨至13美元时方可兑现。
贷款保证委员会听到这个消息后也要求做出类似的安排,理由是他们也是借方,而且冒风险的钱数比银行实际上要高出50%,所以最后政府得到了1440万股股票的认购权。
当时,克莱斯勒公司一共让出了2640万股股票,大大地削弱了公司的实力。但他们顾不得考虑那么多,只想到需要银行的合作,更何况股票已经跌到每股3.5美元,每股13美元看来还是个遥远的梦。
克莱斯勒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制订出一项银行可以接受的计划。整个这件事由艾柯卡开了个头,参加了一些早期的会议,但大部分工作是杰里·格林沃尔德和史蒂夫·米勒做的。
同银行的谈判十分复杂,他们设立了一个由20人组成的特别工作组。这些人到处奔波,从纽约或华盛顿回来后,立即要去渥太华、巴黎、伦敦和其他许多城市。
起初,他们分别找一家家银行谈,后来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后来改成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谈,效果就好一些。时间紧迫,艾柯卡他们准备在4月1日,再召开一次会。有些银行代表威胁说他们将不到会,结果却都来了。
如果银行家们在这次会议上还达不成协议,那就完了。全国经济衰退形势已经很严重,克莱斯勒宣布破产,很可能意味着一个更为可怕的经济灾难即将来临。
当4月1日全体成员都到会后,米勒宣布会议开始。他的开场白实在让人震动:“先生们,昨天晚上,克莱斯勒公司董事会举行了紧急会议。鉴于目前的经济衰退,公司的严重亏损,利率的节节上升,更不要说银行家的不支持态度,公司决定今晨9时30分宣布破产。”
整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空气异常沉闷。这时,格林沃尔德目瞪口呆。他是董事会成员之一,但今天才知道有这个会,怎么没有让他参加呢?接着米勒补充说:“也许我应提醒诸位,今天是4月1日。”
人们大大松了口气。不幸得很,欧洲人从来没听说过愚人节,他们仍然眼睛盯着墙上,搞不清4月1日到底与这件事有何相干。
这是米勒在开会前5分钟想出来的一个鬼点子,有很大的冒险性,但结果证明很灵验。它使会场中的每一个人把焦点集中在一幅更大的图景中,想象不达成协议可能产生的后果。
米勒的让步计划为全体与会者所接受:6.6亿美元到期贷款延期收回;4年内以5.5%的低利率付40亿美元贷款的利息。
但是要使这个计划奏效,还得与所有借钱给他们的银行都合作才行。
到了6月间,差不多每一家银行都准备接受这个计划了。这样,艾柯卡终于有可能得到第一批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了。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手头没有现金付账单了。
1980年6月10日,他们不得不停止对供应商的付款了。公司再一次滑到破产的边缘。
眼看着5亿美元的保证贷款快到手了,但供应商的耐心是有限度的,他们能等几天呢?尽管他们并没有迫使克莱斯勒立即破产,但他们可以随时决定停止供应材料,这等于是让克莱斯勒破产。因为本公司实行“准时送货法”,部件存货不多,只要一停止供应,就会变成灾难。幸好,在接近灾难的时候,供应商送货来了。
这时,90%以上的银行已经同意克莱斯勒公司的计划。他们代表95%的贷款。然而艾柯卡需要的是100%,否则,整个计划就要泡汤。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即使所有银行全都接受计划,还需要起草各种文件,要有正式签字。签好的文件要送上来汇总。
经过不懈努力,至6月底,所有银行的工作都做通了。现在的任务就是把所有签字同意的文件都收拢来,并着手准备最后的仪式。通常情况下,这需要把大批律师集中在一起,审阅各种材料,然后宣布手续完备。
这次克莱斯勒公司的事则更复杂。一开始,就有10000个单独的文件。为了最后的协议而花费的印刷费竟高达200万美元!如果把这些文件堆起来,足有7层楼高。而且,这些文件都分散在纽约不同的法律公司里,有的还在别的城市。大部分文件则放在曼哈顿公园街299号西瓦科大楼里。
6月23日,星期一晚上,艾柯卡召开了一个会议,要求把所有的文件准备好,以便第二天签署最后协议。他们聘请了一大批律师处理这些文件,因为只要有一份丢了,整个交易就做不成。
19时30分左右,米勒在西瓦科大楼第33层的自助餐厅里看到后窗冒进了浓烟。他以为是来自厨房的炊烟,但很快获悉大楼的20层起火了。
火越来越大,只听得砸到大街上的玻璃乒乓作响。万幸的是,大火只在20层以下蔓延,而他们的文件全部放在30层以上。火终于被控制住了。
凌晨2时,格林沃尔德、米勒和律师们在花旗银行中心集合。大家决定赶快把文件从大楼里抢出来,否则很危险。2时30分,他们和纠察线的警察们商量着要冲进去。
进去是很危险的,许多消防队员都受伤了。但最后警察还是同意他们进去了。因为他们坚持说,文件是否能拿出来,将关系到克莱斯勒公司的生死存亡。
这样,20个人挤进了电梯。他们到楼上把文件一一装进邮包。一个钟头后,这些文件开始转移到街上,然后集中到一家代表银行的法律公司。
9时至12时,所有文件被重新检查了一遍。艾柯卡他们奇迹般地发现,一件也不少。克莱斯勒公司可以重新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