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益州安邦定国
取益州安邦定国
自从结识诸葛亮以来,刘备的政治生涯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不再是盲目地四处闯荡,而是有着一步一步切实可行的战略;他不再被失败的梦魇所缠绕,而是经常品尝着胜利的甜果;他不再是一块被军阀争战的潮水冲来冲去的碎石,而是一块根深蒂固的小洲。
刘表政权中降曹派没有把他排挤出荆州,曹操的几十万大兵没有把他驱赶出荆州,孙吴的明争暗夺也没有使他失去荆州。而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隆中对”的指导。
诸葛亮帮助刘备根植于荆州。
荆州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想当初,诸葛亮迫于战火沦为异乡游客时,荆州以它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使他结束了辗转流离的游子生活。
诸葛亮15岁来到荆州,34岁时离开荆州,在这里整整度过20个春秋。
在这20年中,有10年是在隆中隐居,而这10年正是他的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这里的人杰地灵,给了他知识,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出仕的机缘。
荆州是诸葛亮政治、军事生涯的起步之地。在这里,他遇到了理想中的明主,做出了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抉择。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制定了建立霸业、恢复汉室、实现统一、拯救民生的政略和战略方针。
然而,要达到这个远大的政治目标,就得首先实现跨有荆州、益州的战略计划,以实行两路出击夹攻中原的战略。
而跨有荆、益,首先的前提是据有荆州,只有占领了荆州,才能溯江西上进入益州,也才能使西进巴蜀获得坚实的战略依托。
对于诸葛亮所辅佐的刘备集团来说,没有荆州,便不能实现跨有荆、益的计划,便不能对中原进行钳形夹击,自然也无法实现最终的政治理想。
这才是诸葛亮乃至刘备看重荆州的最深层的原因。
诸葛亮在荆州的20年,大体上可分3个阶段。
从兴平二年到建安十二年,是他借寓荆州和隐居隆中的时期。
从建安十二年到建安十四年,是他辅佐刘备在荆州寻求立足的时期。
从建安十四年到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率兵入川,是他协助刘备治理荆州的时期。
从建安十四年到建安十九年,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和地盘经过了多次变化。
刘表在世时,刘备的势力主要局限于新野、樊城。刘表死后,刘备转而据有江夏郡。
赤壁之战后,刘备一下子占领了荆州南部长沙、零陵、桂阳、武陵4郡,地盘最大时又领有南郡。第三次重分荆州后,仍占有荆州的3个郡。
自从占领荆州南部4郡以后,刘备、诸葛亮的威名远播,随着地盘的扩大,需要管理的行政地区不断增加,对管理行政机构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
身为军师的诸葛亮,在协助刘备治理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政治家的杰出才能。
在诸葛亮治理荆州的整整5年中。他积极网罗人才,参与荆州的人事安排,妥善处理与东吴的关系,安抚南部的少数民族,督调诸郡,调发粮赋,为此昼夜操劳。
据史书记载,刘备在荆州期间,归附刘备集团的荆州人士有黄忠、庞统、马良、陈震、丁立、蒋琬、邓方等人。
占领荆州,夺取益州,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绘的三分天下宏图。只有夺取益州,刘备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进而问鼎中原,“兴复汉室”。
建安十六年,一个天赐良机竟然落到刘备和诸葛亮手里。这一年,领益州牧的刘璋听说曹操将要征伐当时占据汉中即今陕西西南的张鲁,心里很紧张,汉中一失,益州也就很危险了。
这时,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张松和法正就劝他道:“不如将占据荆州的刘备请来攻打张鲁,占领汉中,这样就可以增强抵抗曹操的力量了。”
表面看来,赤壁一战,刘备与曹操已势不两立,刘备领兵抗曹,较之张鲁,当然力量大得多,但刘璋是一个见识浅薄、懦弱无能的人,对待事物只能观其表而不能透其里。
刘备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可谓一个风云人物,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他早已占了两项,即天时与人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恰好给了刘备施展其抱负的历史舞台,此为天时。
赤壁之战后,刘备手下已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且皆刘备的患难兄弟,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此人和也。这样,刘备欲成霸王之业,所缺少的正是地利一项。
恰在此时,刘璋却主动要求刘备进川,这无异于拱手送给刘备一个天府之国,补其地利。
刘璋此举正所谓是“引狼入室,自取灭亡”。
当刘璋派法正前往荆州去请刘备时,诸葛亮闻知大喜过望,即刻促使刘备与谋士庞统先领万人大军入蜀,名曰援助刘璋,实则待机而动。
益州是个四塞险固的地方。然而,高山险阻挡不住益州地区文明发展的进程。巴蜀文明的进程,至迟可以上溯到远古传说时期。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争战,天下四分五裂,益州被刘焉、刘璋父子所占据。
但刘焉、刘璋父子都暗弱无能,明眼人早就看出他们不是益州的真正主人。
最早提出取刘璋之位而代之的是诸葛亮,最终把这种设想实现的是诸葛亮所辅佐的刘备势力。
占据益州,意味着取代益州的旧主人,而取代益州旧主人,不但要靠机会,还要靠智慧和实力。机会肯定会有。因为当时益州的形势是:“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体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占领荆州是进占益州的必要准备。只有先占有荆州,进占益州才有一个可靠的起点和根据地。所以,诸葛亮在占领和经营荆州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然而,若不及时占有益州,荆州便会失去其战略意义。
荆州是个战略争地,曹操、孙权、刘备都要占领荆州。曹、孙两家都有自己的战略大本营,而对刘备来说,若不占领益州,荆州只是一块孤棋。
正因为荆州是个战略争地,它不适于作刘备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应放在益州。而且诸葛亮在“隆中对”所设想的是对中原实行两路夹击,若不占领益州,单凭荆州一路,进取中原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11年,刘备率几万人马入蜀,进驻葭萌,留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
东吴的孙权自从吃了孔明的几次大亏以后,时时不忘报仇雪耻。现在一听说刘备领兵入川,只留下一部分兵在荆州,孙权就召集文官武将,打算趁刘备不在的机会,夺取荆州。
这时,有一个名叫顾雍的人,向孙权提出建议:“刘备既然到西川,一时要想返回荆州,不但路远,而且又都是山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如派一部分军队,去截断刘备从西川回荆州的归路,再出动大军,去攻打荆州和襄阳。”
“这样,不管孔明、关云长有多大本领,我们一定可以打得他们落花流水,不但可以夺回荆州,还可以占领襄阳等地,这正是我们报仇雪耻、收回失地的最好时机!”
顾雍说完,在座的文官武将一致赞成,连孙权也认为此计大妙:“好,我们开始行动!”
孙权刚说完,忽然从屏风后面走出一个老太太,大声地嚷起来:“这是谁出的混账主意,把他拖出去杀了!这不是摆明了要杀害我女儿?”
原来这女人正是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继续骂说:“我一辈子就只这么一个女儿,在周瑜的诡计下,嫁给了刘皇叔;现在,你们又要出兵攻打刘皇叔,我女儿的命还保得住吗?”
孙权一听,马上跪下来认错,说道:“我绝不用这缺德的诡计。”
孙权说完,又把文武百官骂了出去,吴国太这才气愤地回到自己房里。
事后,孙权心里非常懊恼,他的部下张昭知道孙权的心事,便去见孙权,贡献一个新的计划。
他在没有说出计划以前,先试探说:“主公的面色,近日来似乎不大好看!”
孙权沮丧地说道:“是啊!都是为了出兵荆、襄的问题。”
“这事容易!主公不妨派一个可靠的人,带领500个军士,偷偷地到荆州去,送一封密函给公主,只说国太病重,要见女儿一面,叫公主马上回来,同时叫公主把刘备的独生子阿斗也带来,将来好叫刘备拿荆州来换回他的儿子。这样,不但不用出兵,荆州可以收回,对于国太也有了交代。即使刘备不肯拿荆州交换阿斗,到那时再出兵,国太也不会反对。”
孙权一听,觉得这计划真是妥善极了,绝不会引起国太的反对,而且也有成功的把握,便决定派极富胆识的武将周善到荆州去。
于是,孙权连夜假造一封国书,交周善带去,国书的大意是,国太病危,要公主火速回来。
第二天清早,周善就带领着500个化装为商人的军士,从水路秘密到荆州去了。
周善到了荆州,见到孙夫人,就把国书交给孙夫人,一面流着泪说,国太的病已经没有希望了,嘴里不断地叫着公主的名字,无论如何公主应该立刻动身回去,好跟国太见最后一面,而且要把阿斗也带去,免得阿斗没有人照料。
孙夫人一听,当然急得要回去,不过,她认为刘皇叔不在家,总得通知军师孔明一声才可以走。
她要周善多等一天,等一切稍加安排以后再走。周善一听,不免着慌起来,对孙夫人说:“孔明要知道了,一定不会放公主的,万一来不及见国太,那可怎么好呢?”
“可是,不通知军师,江面上到处都是荆州水军,怎么走得了呢?”
“那没关系,我带了500军士来,不必担心。”
周善这样一说,孙夫人也就答应了。她马上换好衣服,抱着阿斗,乘车来到江边。
正要开船的时候,忽然岸上有人大呼:“等一等!我们特地来给夫人送行!”
周善一看,认得那人正是赵云,不免吃了一惊,急忙解缆开船。
原来,赵云正在江边巡逻,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立刻前来阻止,不料,周善的船还是开了,赵云只好跳上一艘渔船,拼命地追赶。
当赵云的渔船赶上孙夫人的座船时,周善从船舱里站了出来,下令放箭。
赵云取来长枪,长抢撩处,支支乱箭都应声落到水里,这时,赵云取下挂在腰际的青龙剑,纵身一跳,落到孙夫人的座船,东吴军士个个都给吓倒了,没有人敢动一下,连周善也呆住了。
赵云到了船舱里,只见孙夫人怀里抱着阿斗,他正想开口,孙夫人却先怒气冲冲地责问:“你来干什么?”
“夫人要走,应该先让军师知道。”赵云向孙夫人问道。
孙夫人有些气恼地说道:“我母亲病得很危险,来不及通知军师。”
赵云指着孙夫人怀中的阿斗问道:“那么,夫人为什么要把小主人阿斗也带走?”
“阿斗是我的儿子,我不带去,谁来照料他?”
“夫人应该知道,皇叔这么大年纪了,只有这一个孩子,再说,小主人还是我当年在长坂坡,从百万敌军的包围中救出来的。夫人真要走,我不敢阻拦,可是,请把小主人留下!”
赵云说着,一把将阿斗从夫人的怀里抢了过来,夫人急忙叫婢女夺回。
这时,周善在船尾把舵,自然分不开身和赵云拼命。
赵云左手抱着阿斗,右手提着青龙剑,站在船头上。风顺水急,船飞也似的向东直驶。赵云来时所乘的渔船,早已漂走,赵云无法下船。
忽然,下游一条小水道内涌出十多艘船,船上旗帜飞扬,鼓声雷动,赵云心里不免着急起来,他想一定是东吴派来接应的军队。
当那些船驶到眼前,只见船头上站着一员大将,手里提着一支长矛,大声地嚷着:“嫂嫂留下侄儿来!”
赵云一听到这种粗犷的声音,就知道对面的来船,并不是东吴水军,而是猛将张飞。
原来,张飞在外面巡视时,也听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马上驾着快船,到下游来拦截。
张飞等到自己的船一靠近孙夫人的座船,一脚跳了过去,周善提着刀迎面而上,张飞眼明手快,一刀就把周善的脑袋砍了下来。
孙夫人一看张飞杀了周善,便指责张飞说:“叔叔。你为什么随便杀人?”
“嫂嫂没有跟哥哥讲好,随便私自回去,难道还有道理吗?”张飞说话时一点也不客气。
孙夫人知道,碰上了粗野的张飞,再商量也没有用,便以死来威吓:“你们不放我回去,我就跳江!”
赵云一听,就和张飞商量,如果真的逼死了夫人,也对不起刘皇叔;就带着阿斗上了张飞的船,放夫人一个人回东吴去了。
赵云和张飞的船一路直返荆州。到了半路,和孔明来接应的大队船只在江中相遇,孔明知道已把阿斗夺了回来,也就放心了。
刘备率军一到涪城,即今四川绵阳即受到刘璋的亲自迎接。这时刘备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听取刘璋手下张松、法正的建议,立即突袭刘璋,取而代之。
二是应刘璋之请,北上出击张鲁。
由于两种选择对刘备都不利,因此他两者都未实行。他始终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先按兵不动,以观其变。
刘备把军队驻扎于葭萌关即今四川广元一带,边观察边做一些笼络人心的事情。
第二年,远在蜀地的刘备听说曹操又出兵进攻孙权,便欲东归救吴。
刘备在葭萌关接到诸葛亮的来信,知道孙夫人已经回吴,曹操又出兵攻打孙权,感到荆州还会受到威胁。如果孙权得胜,要来攻打荆州,如果曹操得胜,也要来攻打荆州。便和副军师庞统商量,决定向刘璋要求派兵3万,粮食10万斛的帮助,等到这些东西弄到手,再做打算。
刘备写了信去,刘璋听从杨怀、刘巴的话,答应给老弱军士4000人、米一万斛。
刘备非常生气,决心和刘璋决裂。庞统乘机表示有3条计策,让刘备选择一条行事。
刘备问:“哪3条?”
庞统说:“连夜攻成都,这是上计;假说回荆州,杨怀、高沛必来送行,就此杀了他俩,先取涪城,然后再攻成都,这是中计;退还白帝城,连夜回荆州,这是下策。”
刘备选择了中计。于是,写信骗刘璋,说是曹操来攻荆州,需立即回去迎敌,因为时间紧急,来不及当面会晤,只好写信辞行。
信到成都,张松听到这个消息,以为刘备真的要走,马上写信给刘备,劝他放弃这个打算,火速攻打成都。
不料这封信被他哥哥张肃无意中看到,便向刘璋告发。刘璋抓来张松对他说:“我待你不错,为何竟然反叛?”
一怒之下,便把张松杀了。一面下令各守关将领严防刘备,不许荆州一人一骑入川。
刘备提兵回到涪城,用庞统的计策,杀了杨怀、高沛,取了涪城。
刘璋听到消息,立即令冷苞、张任、邓贤等带领5万大军来雒县敌住刘备,双方展开激战,邓贤、冷苞被杀。
失败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璋又派吴懿、吴兰、雷同率领2万兵马来雒县助战。
论实力,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不久,刘璋的大多数将领都投降了刘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攻打雒城即今四川广汉北战斗中,刘备的主要谋士庞统不幸阵亡,这使刘备顿感实力不济。
为此,刘备遣人回荆州送信给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书信,知道好友庞统被杀之后,放声大哭,对众人说道:“我们主公又失去一条臂膀呀!”
诸葛亮清楚地知道,刘备已经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经过近百日的消耗,刘备前期顺利进军所获的物资已经所剩不多了。川中危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重兵守荆州、轻军入蜀的策略。从荆州调重兵援助刘备攻打益州。
派谁去援助刘备,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诸葛亮必须要慎重处理的重要问题。
本来,诸葛亮应当与张飞、赵云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蜀。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可以取得益州。
但前方的形势千变万化,稍有不慎,刘备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法正虽有谋略,但心底过于狭窄,怕的是难当此任,想来想去,自己必须尽快入川。
张飞是员猛将,雄壮威猛,不亚于关羽,但敬爱君子而不体恤小人,经常打骂士兵,连刘备也担心他早晚会出问题,把荆州交给他,诸葛亮显然不放心。
赵云倒是有勇有谋,办事精细谨慎,但诸葛亮在与他的接触中,从言谈话语中感到他对两路夹击中原的钳形攻势似乎有看法。
赵云认为荆州是曹、孙、刘三方攻战的焦点,不如去开拓益州根据地。
诸葛亮主张让人才去做自己理解的事,更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只有让赵云随自己入蜀,比他镇守荆州更有利。
留守荆州,最合适的人选只能是关羽。
关羽的武勇和忠义在曹军中有很大影响。他的勇武,使曹、吴不敢轻视荆州,他的忠义,保证了他不会背叛刘备。
早在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曹操生擒。曹操任命他为偏将军,礼之甚厚。那时候,曹操正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即今河南浚县东南,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进击颜良。
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曹军将士目睹了关羽的武勇与威风。
后来,关羽知道了刘备在袁绍军中,准备离开曹操返回刘备身边。
曹操察觉后,对他重加赏赐,企图留住他。而关羽把所有赐品尽数封存留下,又写了一封告辞的书信,然后去投奔在袁绍军中的刘备。
曹操的左右还想追击,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的重于情义,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与曹操打交道多,关羽与曹军中许多大将的关系很好。例如当曹操察觉到关羽要离开他时,便派张辽前去试探。
张辽见到关羽,问及去留之事,关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张辽探明了关羽的真情后,感到很为难。向曹操报告吧!恐怕他杀了关羽,不报告实情,又有背于事君之道。
张辽犹豫再三,最后叹道:“公,君父也;羽,兄弟耳。”还是说了实情。
诸葛亮经营荆州在人事安排时,就让关羽任襄阳太守,驻扎在江北,有意让他做从荆州一路夹攻中原的上将军。再加上刘备让关平来送书信,看刘备的意思也是让关羽镇守荆州。
建安十八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带领张飞、赵云等占领巴东等郡县。
建安十九年夏,刘备拥重兵直逼成都城下,围城数十日后,刘璋迫于形势只得开城投降了。
刘备占据益州后,自称益州牧,诸葛亮被拜为军师将军,兼益州太守,至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三国鼎立中的蜀汉国的雏形直到此时才真正显现出来。
215年,曹操西进消灭了西北部的马超、韩遂主力,随即便乘胜进军陕南汉中,迫使割据汉中的张鲁投降了。
这样一来,刚站稳脚跟的刘备又感到了曹操的威胁。虽然占据汉中后,曹操由于对整个战局的考虑,没有再进一步南下入蜀,只派大将夏侯渊等把守汉中这块重要的前沿阵地,但刘备却深知唇亡齿寒之理,不夺回汉中,益州将难以安定。
为此,建安二十二年底,他听取了法正的意见,趁曹操已回中原之机,他亲统大军进兵汉中,让诸葛亮留守益州,及时给前线补充粮饷兵员。
当年汉中王刘邦出兵关中时,萧何即留守汉中,掌握着整个后方及军需供应,从而保证了刘邦军事上的胜利。几百年后,刘备也学汉高祖那样,将自己最信得过的人留在后方作后盾,以保证军事上的成功。
事实证明,诸葛亮在镇守后方、调拨物资兵力、及时支援前线的能力的确不亚于当年的萧何。
当刘备与夏侯渊激战于汉中并相持不下时,是诸葛亮及时从益州补充了大批兵员,终于使刘备大败曹军,杀其猛将夏侯渊,占领了汉中。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即位魏王,并于该年十月代汉称帝,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
曹丕废汉献帝而自立为皇帝,此举使身处益州的刘备和广大官兵万分震怒,他们认为只有刘备具有汉家宗室血统,有资格继承王位,如今曹丕竟自立为帝,那刘备更应称帝才是。
由此,诸葛亮等文武百官共同上疏,请求刘备称帝。
最后,刘备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为由,也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即皇帝位,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拜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国务大事。
从此,三国鼎立之中已有魏、蜀两家称帝。诸葛亮作为蜀汉国的开国丞相,挑起了定国安邦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