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表北伐讨魏
再上表北伐讨魏
魏明帝太和二年,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当年的八月,东线孙吴却在石亭,即今安徽潜山东北与曹魏的战斗中打了一场大胜仗。
不久,东吴派使臣到蜀中来致书,请求出兵共讨魏国,并述说东吴不久前大破曹军之事,一来,显示自己的威风,二者,表示与蜀国和好。后主大喜,令人持这份使书到汉中,报知诸葛亮。
诸葛亮正值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准备再次出师,收到后主书信,立即设宴大会诸侯。
宴席间,忽然刮起一阵大风,竟将庭院前的一棵松树吹折了,众人都大吃一惊。忽报赵云将军昨夜病重而死。诸葛亮大声道:“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啊!”
众将无不挥泪泣颜。诸葛亮命子龙二子到成都去面见后主报丧。
后主听说赵云死,放声大哭,道:“想当年,先父携民渡江,遭敌兵追截,朕尚年幼,要不是子龙将军单骑拼死相救,朕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
立即下诏,敕厚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可四时享受祭祀。子龙二子谢辞而去。
后主身边的大臣这时上奏说:“诸葛丞相将军马分拨已定,即日就将出师伐魏了。丞相派杨仪带《出师表》来到成都,呈交御览。”
这便是后来著名的《后出师表》。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
但较多的人恐怕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比较而言,这一种意见理由充分一些。
《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出师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
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
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赵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十一月的《后出师表》却说赵云和另外70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别的解释。
更主要的是,《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后出师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这时尽管揽蜀汉大权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窝囊无能,但后主毕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前出师表》就是这样。
不像这篇《后出师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正是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画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
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6条不解,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而亡,孰与伐之?”
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料”,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不过,《后出师表》有一处却很可取,就是它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
《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也就在此。罗贯中把《后出师表》写入《三国演义》,大约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抓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为世代人们景仰的艺术典型。
却说当时后主看过表后非常高兴,便敕令诸葛亮出师。诸葛亮领命,起30万精兵,令魏延率前部先锋,再度北伐。这年冬季,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即今陕西宝鸡市南,包围陈仓,即今宝鸡市东,攻20多日未能破,粮尽而返。
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派陈式率军攻打武都即今甘肃成县西、阴平即今甘肃文县西北,拔二郡。蜀人祝贺诸葛亮,诸葛亮写《谢贺者》。
建兴七年四月,孙权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元年,诸葛亮派卫尉陈震前去祝贺。六月,吴蜀订盟。
建兴八年七月,魏军三路攻蜀,诸葛亮御之于城固。因大雨无法行军,魏军自退。诸葛亮派魏延入羌中,大破曹魏军。
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魏,围祁山,大败司马懿于西城。但是在同年六月,终因粮草不济,又不得不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