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称号服众人
制定称号服众人
伴随着齐国的灭亡,嬴政终于统一了六国。秦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秦国,而是一个面积辽阔、实力雄厚的帝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古风》第三首,赞扬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气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虎视天下是何等的威武!长剑一挥,诸侯国纷纷俯首称臣。这些都是因为秦始皇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才能。
秦始皇仅用了10年时间,就吞并了存在几百年的东方六国。秦军所向披靡,韩、赵、魏、楚、燕、齐的国君相继成了秦国的俘虏,各国的贵族大臣也都成了秦帝国的臣民。弹指之间,天下大定。接下来嬴政做了他灭掉六国后的第一件事,这就是称帝。
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咸阳城内欢庆了几十天。朝廷的大臣们知道秦王将在国家体制上有大的改变,在大政方针上有大的举措。可是谁也不知道怎样变。秦王政这时却深居宫中不出来。
李斯等大臣齐集咸阳宫前,请求秦王政驾临议事,可是,秦王政还是没有见他们,只让赵高出来对大臣们说:“现在天下统一了,凡事不能一仍旧规,大王请大臣们议一议,看以后怎样治理天下。”
于是,群臣回到家中冥思苦想。谁知,他们却越想越害怕起来。在过去的10年中,为了平定六国,秦王政总是倾听他们的意见,凡是好的可为的建议,他都会采纳,可以说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对待臣下,只要是真的有能力的人,他总是待之如上宾,甚至能做到历史上的帝王从没有过的礼贤下士。可是今后呢?他还会这样吗?
没等他们担心多久,秦王政忽然下令群臣到咸阳宫议政,众人都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了。秦王政坐在高高的王位上,俯瞰着他的文武大臣们。最前面的一列有丞相王绾、廷尉李斯、御史大夫冯劫等人。
秦王政这时整整40岁,从面目和体魄上看,乃是他人生中最光艳最成熟的时期。臣子们却发觉他变了。方额、竖眉、鹰目、隆鼻、颧骨高耸,长身挺立,还是他原来的模样,可是不知怎的却平添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气质。使人胆寒,使人崇仰。因为留了五绺短须,他的脸变成方形,布满了阴鸷之气,显得威严而肃杀。
大臣们从心底里感到他不同于往日了。今天,他的服装变了,通身是一袭宽大的黑色王袍,上面绣满了金光闪闪的长龙。头戴高高的、前后坠着冕旒的王冠,手执长长的玉圭,完全是一副上天之子的样子。
群臣们虽然不知究竟是谁给君王设计的这样一副装扮,可是他们都觉得一统天下的君王就应该有这样的威仪。
秦王说:“寡人取得成功,完全依赖先祖神灵的保佑。如今六国之王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大定。如果名号不改,则不能颂扬功绩,流传后世。”因此,秦王请大臣们商议帝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召集百官商讨,为秦王取一个新的名号。商量后,他们说:“远古时期的5位帝王所统治的地方,不过方圆千里,而统治中心以外的地方势力,有的来朝拜,有的则不尊,天子不能够完全控制他们。
“现在,陛下兴起正义之师,诛灭凶残势力,使天下得以平定,四海之内都成了秦国的郡县,法令得到统一。这是上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五帝的功业也比不上。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贵,我们提议陛下的尊号是‘泰皇’,所宣布的政令称为‘制’,所颁发的文告称为‘诏’,天子自称‘朕’。”
嬴政为了突出自己的功绩,重新给自己起了一个尊号“皇帝”。大臣们以为名号的讨论就此为止了,没想到嬴政又提出了一个想法,其实就是命令。
嬴政说:“过去的君王或大臣在去世之后,后来的人都要给他们拟一个谥号。这个谥号给这个人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我不需要这样的评论,我要废除谥号,朕自此称为‘始皇帝’,以后是二世、三世,直至千秋万世。”
嬴政统一六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是社会的进步,站在秦国人的角度来看是顺应形势,而站在六国寻常百姓的角度来看,嬴政发动的是不义战争。他们的国被灭了,他们原来所遵循的法律与习惯被彻底地颠覆了。
六国人对嬴政有许多怨言。嬴政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他不在乎别人的诅咒与谩骂,但是他怕这样的诅咒与谩骂会危及他的统治。六国之民加起来要比秦国人多上好几倍,反对他或对他不满的,要比拥护他的人多上好几倍。
要想稳定民心,安抚百姓就要想办法让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既然是上天的安排老百姓就会乖乖地服从了。要想让百姓知道自己是上天派来管理他们的,就要组建一套说辞,这套说辞就从名号说起。那么,这个名号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嬴政自幼在外受到歧视,自己的身世又不清不楚,即使继承了大位也难掩蜚语流言。嬴政本就想跟自己的历史做个了断。他不愿意提及自己走过的路,更不愿意深刻探究自己的前世今生。他需要的是从头开始,这个头就是统一六国后,跟自己的过去说再见,这是嬴政潜意识里的意念。
再考虑到实际统治的需要,要堵住百姓的悠悠众口,在名号上下一些功夫也是值得的。嬴政自称“皇帝”,独占了“朕”,无非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份,神化自己,独揽大权。
嬴政将自己与其他君王、大臣以及他的国民严格地割裂开来。高高在上地俯视这些人,让这些人对他顶礼膜拜。这样的称号足以显示他独一无二的威严,他要人们深刻地感觉到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是天人合一的称呼,而“帝”是天号。“皇帝”就是天。事实上,嬴政这是在神化自己。
神化自己并不能让百姓完全信服,要让百姓完全信服就要有一套说辞证明自己是合理、合法的,就要遵循天的旨意。因此,嬴政运用了古代的几种方法。
一种是借用预言,就是古人的“谶”;一种是借运势、规律;一种是借用传国玉玺,这一种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有一种是,封禅大典。这几种方法经常被帝王拿来愚弄百姓,却也屡试不爽。这和古人所受教育以及科学的不昌明有很大关系。
人们对没办法弄明白的事情多数时候都归为天意。只要是天意,一切也就可以接受了。始皇帝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决定采取这些方法来迎合百姓的心里,为自己的帝位披一件美丽的外衣。当然这短暂的迎合是为了绝对的控制。
接下来嬴政便要诏告天下,他要诏告天下,他是顺应天命来统治天下臣民的。这样他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天地祭典,也就是所谓的“封禅”。在泰山山顶祭天称为“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为“禅”。
封禅是西周时期出现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嬴政把封禅与自己受命于天联系起来,大张旗鼓地要人们相信,他是天的代表。这也形成了后来改朝换代时,帝王们通用的把戏。“奉天承运”也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郡县,召集齐、鲁之地70多个儒生、博士到泰山脚下,商议封禅典礼的各种事宜,结果儒生们讨论来讨论去,莫衷一是。嬴政有些不耐烦了,他让儒生退下,自行订立了礼制进行封禅大典。封禅大典完毕后,始皇帝才算稍稍安了心,心安理得地用了“皇帝”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