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拨离间灭赵国
挑拨离间灭赵国
赵国地处北方,紧邻韩国。当地的人生性强悍,喜好骑射,由于受到周边强国和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赵国一向重视军备。经过多年的发展,赵国兵力日趋强盛,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它的实力甚至可以与秦国相抗衡,因此,秦国对赵国不敢小觑。
但是,就是在赵武灵王励精图治之际,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祸起萧墙的沙丘宫变。沙丘宫变在要了赵武灵王性命的同时也把一个不中用的君王推上了赵国的历史舞台,赵国崛起的步伐就此停滞了。
这样一来,秦国便占尽了便宜,因为赵国的国力削弱,自然让对手容易对付了。而这沙丘宫变便要从赵武灵王的一个春秋大梦讲起。相传,赵武灵王在一次游玩时,竟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个绝世美人抚琴歌唱,唱得赵武灵王心旌摇动。赵武灵王一问,这女子姓嬴。可未来得及详谈,赵武灵王便醒了。
一觉醒来犹不能忘,赵武灵王反反复复地念叨着这个美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一些别有居心的人来说,君王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暗示,一个机会。赵武灵王的美梦成为他手下臣子吴广攀爬高位的机遇。
吴广将自己的女儿孟姚送到赵武灵王正妻手上,买通赵武灵王正妻说女儿姓嬴,这样就契合了赵武灵王的春梦。赵武灵王甚是高兴,对孟姚宠爱有加,长期居住在孟姚的吴宫之中。孟姚后来生子名为赵何。
孟姚在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去世,当时的赵何才10岁左右。赵武灵王为了感怀孟姚,将原来的太子赵章给废了,重新立赵何为太子。这一决定大大超出群臣和太子赵章的意料。赵章在外领兵多年,功勋卓著,且没有大的过失,能力也比不懂事的赵何强得多。这使得他耿耿于怀。
赵武灵王是个聪明人,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为了能稳住赵何的地位,他在壮年之际就将王位让给了赵何,自己退居二线辅佐赵何执政。好一个子以母贵,赵武灵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爱姬之子扶上王位,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在赵何登基后的第三年,赵国灭掉了中山国。武灵王封前太子赵章为安阳君,委派田不礼为相辅助赵章处理政务。赵章当然不服年幼弟弟的管制,企图夺位。田不礼为赵章出谋划策。一场宫廷政变正在酝酿,赵武灵王的死期也一天天逼近了。
赵国重臣李兑对赵章的狼子野心看得一清二楚。他跑去拜见相邦肥义,陈述了自己的担忧和赵章企图夺位的迹象,要肥义趁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肥义是忠义之士,不愿辜负先父所托为自保而放弃忠诚。肥义知道赵章可能叛乱,便召见将军信期,嘱咐他如果有人要见君王,先要来见他,如果没事情发生再让君王进来。信期当然领命了。
赵何四年的时候,群臣来到都城朝会。赵章也来到了都城朝拜。赵武灵王见到年长的赵章跪拜在赵何面前,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于是想要把赵国一分为二分给兄弟俩。
就算十个手指有长短,可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赵武灵王当了这么多年的王,却还是没有理由地感情用事,不懂顾全国家大局,确是国君之中罕见的。
朝会过后,父子3人一同赶往沙丘游览,3人分殿而居,赵章认为这是很好的时机,便派人假传他父亲的命令,召赵何到父亲殿里来。信期马上告诉了肥义,肥义担心有诈,于是只身前往,结果真的被杀。
将军高信知道此事,保护起赵何,与赵章和田不礼打了起来。肥义是忠士,成就了赵惠文王赵何,但是没有成就赵国的继续崛起。成就了一世英名,却没想到自己的国君是不堪重任的。
而当时的赵何年纪尚小,赵国当时的大权掌握在公子成和李兑手里。公子成和李兑在围追赵章时将赵武灵王也一并困在了沙丘宫殿之中。两个人一合计,就算我们现在撤兵了,也逃脱不了围困武灵王的罪名,这样是要灭族的。于是他们想趁乱灭了武灵王。
两人继续包围沙丘宫,并下令:“最后出来的人灭族。这令一下,所有的人都跑了。武灵王也想逃出来,可是没有逃出来,最后因为没有食物被活活饿死了。赵武灵王死后,赵惠文王任命公子成为相国,李兑为司寇。
沙丘宫变困死了赵武灵王,同样也困死了赵国崛起的力量。赵国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和赵武灵王相匹敌的领导者。赵国不仅损失了赵章这个猛将和武灵王这个出色的领导者,同时也失去了能与秦国抗衡的坚实力量。
而赵惠文王是个懦弱的人,但他很会用人,廉颇、蔺相如、赵奢都是他手下的名臣。得了这些人的辅佐,赵何的日子还算太平,赵国的国势也比较稳定。
但秦国的国力一天天增长,赵国国力停滞不前,这使得赵秦两国的平衡难以维持。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庸碌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
赵孝成王四年,秦国攻陷了韩国领地野王,这样一来,韩国的都城与上党郡就被隔开了。韩国一分为二,韩国自知无力再管辖上党郡,便拿上党郡与秦国求和,秦国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希望保住韩国。于是,找到了赵国说要将上党郡交给赵国。冯亭当然有自己的算盘,他认为把上党郡交给赵国,赵国接受了,便会激怒秦国,秦国就派兵讨伐,到时韩赵联手定会打败秦国,这样就可以保住韩国。
可是,却没想到赵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冯亭找到赵王希望将上党17城交给赵国。赵孝成王采纳了平原君的建议,接受了上党郡。结果真的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秦王立即派军队攻打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派廉颇驻守长平援助上党百姓。秦赵大军在长平开战。初战失利,廉颇改变策略,只守不攻。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小很是生气,多次敦促廉颇出战。
廉颇始终没有答应,赵孝成王十分不高兴。实际上廉颇是想拖垮秦国:长平离赵国很近,赵国兵马粮草很容易补给,而秦国路途遥远,补给很困难,这样耗下去秦国吃不消,迟早收兵。但是不幸的是廉老将军的策略被赵孝成王这个无才之辈破坏了。因为老将军被撤了职,将才得不到发挥了。
本来赵孝成王就因为廉颇不出击秦军而气恼,又有人风传秦国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成为将军抵制秦军。这下赵孝成王可找到接替廉颇的人了,于是将主帅换成了赵括。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与人谈论起兵家之事来头头是道。有时甚至连父亲赵奢都要认输。赵孝成王以为找到了良将,可以取代廉颇成为赵国的栋梁。谁知这一换帅,让赵军惨败长平。这一败败得赵国一蹶不振,再难与秦国抗衡。
事实上,赵括败给秦国主要的原因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战的经验。赵括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策略,主动进攻秦国。赵括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新官上任,急于表现自己,另一方面也是赵孝成王一直不满意廉颇不出击秦国的做法,赵括要迎合赵孝成王的想法。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确实没有实战经验,一味地死套兵法,不懂得战场上的机变方法。
赵括到了长平前线,一改廉颇往日的作风,换将的换将,换岗的换岗。一时间里,军心不稳,秩序混乱。范雎得知赵国将主帅换成赵括之后,哈哈大笑,知道他们终于中计了。
原来是范雎使出了离间计,陷害廉颇企图谋反,赵王才换掉了廉颇,任赵括为统帅。范雎同昭王商量,暗中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急速赶往长平,并传令下去:“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是战国时期久经沙场的名将:智勇双全、能征善战。论帅才,赵括和白起简直没法比,不在一个档次上;论兵力,赵军更难和秦军抗衡。范雎想掩饰白起为将军的事实,只是为了麻痹赵军,使赵军松懈下来,已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原来廉颇的战略是不出击,任你秦国怎么叫阵,怎么折腾就是不跟你玩,秦国怕的也就是这一点。而现在的赵括新官上任,火力威猛,来了个主动出击。他主动出击,正中了秦国的下怀。
在赵军攻打秦军的时候,秦军一边固守军垒,一边兵分两路对赵军进行攻击。一路军队突袭赵军断赵军的后路,一路军队打入赵军营垒,这样就切断了赵军前后的联系,堵死了赵军的补给通道。赵军陷入困境,等待援兵。
秦国急招壮丁奔赴长平,阻碍赵国救兵,断绝赵国粮草。赵军苦撑46天被秦军打败。赵括也被秦军杀死,40多万大军投降秦国。然而投降了的赵军也没有得到苟安,被白起活埋了。长平惨败,赵国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耗费巨大,国力空虚。赵国被秦所灭不可避免。
长平之战,在秦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秦惠文王时期,秦与关中六国的战争一直处于战略的相持阶段。长平之战使秦国进入了战略反攻的阶段。此后,赵、魏、韩、楚、燕五国曾组织了一次合纵抗秦的行动,但是也没能阻止秦国统一的步伐。
长平之战后,秦国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秦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在经历了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协楚王抗秦之后,赵国暂时被保存了下来。而此时的秦国在实施灭韩计划的同时,军事打击的重点始终放在赵国。
秦王政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36年,赵国率兵攻打燕国,并且连连得手,使赵王忘乎所以,他让赵军深入北地,远离赵国本土。23岁的秦王政毅然决定,趁着赵国内部空虚之机,秦军兵分三路进攻赵国。一路由名将王翦带领攻取阏与;一路由杨端和率领,进攻撩阳;一路由桓齮率领,进攻邺、安阳。
后来秦王政又令三路大军合为一军,由王翦统领,继续攻赵。赵王这下可吃了苦头,他的军队远在北方,一时无法回师相救,一连被秦军夺去了十几个城邑。
到了秦王政十四年,秦将桓齮攻赵,取赤丽、宜安两地。此时,秦军深入赵国后方,对邯郸形成了包围态势。为此,赵王迁急调戍守北边的大将李牧回师迎敌。
李牧是赵国名将,多谋而善战,他指挥赵军和秦军在肥地激战,大败秦军。秦将桓齮战败逃亡,不敢回国。秦王政遭到一次严重的挫折。第二年,李牧又击败了进攻番吾的秦军,使秦王政再也不敢轻易地去招惹赵国了。
这样,秦王政才听取了李斯等其他大臣的建议:首先灭韩以震诸侯。另外,秦王还接受了谋臣顿弱的献计,在用兵的同时,还派人到赵国做间谍。
顿弱到邯郸后,去拜访他的老朋友郭开,上门便说:“相国寿诞之日,小弟特来祝贺,望吾兄寿比南山!”顿弱欠身向郭开拱手。
“今天可不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可早着呢!你既然以为我的生日是今天,自然也不会空手而来吧?”
“那是当然!”顿弱站起身,向外面把手一招,“抬进来吧!”只见十几台礼柜送了进来。郭开挨个礼柜验看了,里面全是金银宝珠,璀璨夺目。他初步折算一下,不下黄金百万。郭开令下人把东西抬到后院,请他夫人收下。就携着顿弱的手走到他的别院,那里有个极其隐秘的小书房。
这时郭开说道:“你送的这个礼物实在太重了,让我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顿弱笑着说道:“你千万别这样说啊,我还有另外的礼物你还没有看到呢。”
“什么?还有其他的啊!”郭开转过身睁大眼睛。
这时,顿弱从衣襟里面慢慢地掏出一个黄色的绸包,双手捧给郭开。郭开接过来之后两眼疑惑地望着顿弱,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包打开,忽然,他愣在那里,然后噗的一下就跪在了地上,一边磕头一边说:“谢大王恩典,可是我郭开并没有立过什么功啊,怎么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隆恩!”
原来,顿弱给郭开看的是秦王政的任命诏书,秦王政许诺他,等到灭了赵国,就任命郭开为郡守!
这时,顿弱把郭开从地上拉起来,说:“你现在也该看清楚大概的局势了,现在秦王把统一天下当成首要的任务,而现在韩国已经被剿灭,秦国的下一个进军目标就是赵国,你认为赵国会怎样呢,它能够抵抗强秦的凌厉攻势吗?”
郭开认真听着顿弱的话,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自从长平大战之后,赵国的元气已伤,廉颇出走,李牧又不被赵王信任,君王和文武将帅之间猜忌处甚多,缝隙到处都是。”
顿弱说:“相国说得十分在理,秦王希望你的,就是要你把赵国君臣间的缝隙再扩大一些,那就胜过秦之千军万马了!”
郭开听后大笑起来,说:“你可代我向秦王保证:我郭开将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竭诚地报效大王!”
这时顿弱说:“相国,依你看,目前赵国能够和王翦这样的大将相抗衡的有谁呢?”
郭开想了想便说道:“恐怕就只有李牧了。”
顿弱接着说:“眼下,你要是在秦正式对赵用兵之前把李牧除去,你就可得秦灭赵的首功了!”郭开点头称是。
不久之后,在顿弱回国后的几天,秦王政就令大军向邯郸进军。因为他很有信心,他知道自己挑拨离间的方法起到了作用,但是否真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这时,赵王迁看到来势汹汹的秦军,有些不知所措,于是便问郭开:“谁可以将兵御敌?”
郭开说:“李牧刚刚和秦军打了个胜仗,就有些骄傲了,他现在到处说大王的不好,那意思好像说只有他才是赵国的救星一样!”
听到郭开的话之后,赵王迁便说:“寡人也曾听到这样的话,自从李牧从战场回来之后,他就给寡人提了很多的建议,他说了一下要改革国策,提拔贤能之类的话,这些话听得寡人简直头疼!”
这时的赵王迁也才只有30多岁,自从即位以来,他的后宫生活却是十分不检点,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理想的人,他也曾想做一番事业,想把整个赵国振兴起来。
但是,赵王迁现在已经被秦国的强大所吓倒,也经常仰天长叹自己的生不逢时,他经常会说:“唉,如果我要是能生活在100年前就好了,如今面对这个强大的秦国,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赵王迁是一个特别没有主见的人,他的意志经常随着大臣的建议左右摇摆不定。而且赵王迁的母亲赵太后,她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摄过政,现在虽然年纪大了,可是仍然对国政很有兴趣,抓着权力不愿完全放开,这让赵王迁觉得很是为难。
近年来,赵王迁基本都是听信宠臣郭开的话,这倒是挺符合太后的意,于是赵太后对赵王迁说:“你做得不错,你就应该多听听郭相国的话,他是一个十分可信的人。”
因此,赵王迁一下子便否定了李牧,他说:“那李牧绝对是不行的,依相国你来看,选谁合适呢?”
这时的郭开一时间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因为,他现在恨不得双手把赵国献给秦王!
赵王迁又思索了一番,说:“那就用廉颇吧。”
郭开听到赵王迁要选用廉颇,于是马上给予否定,他说:“廉颇年纪也太大了。”
赵王迁说道:“我的意思是说要用他使兵,不是要用他上阵拼杀,你觉得呢?”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曾经打败过秦军,战功赫赫,只是因为赵王迁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便一点一点地疏远了他,甚至用乐乘将军代替了他。因此,廉颇有些不服气,于是,他便发兵攻击乐乘,然后逃到了魏国。而在魏国,廉颇依然没有得到魏王的信任。
郭开说:“大王,那廉颇大将军有想回来的想法吗?”
“寡人听说他有此意。寡人想,要是让他回国,从此之后,他会更加效忠祖国的。你觉得呢?”
一时间,郭开没有回答赵王迁的话。其实,原本廉颇看不上郭开,说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因此对于郭开为相,他有些不服气。而郭开听到赵王迁推荐廉颇的时候,他便极力反对,赵王迁最终选择了李牧。
秦王政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34年,秦国派桓将军率军进攻赵国的平阳、武城,杀死了赵国的将领扈辄,而且又斩首了10万的将士,大败了赵军,并且占领了赵国的城池。秦王对这次的战况十分关心,还曾亲临前线。
秦王政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33年,秦将樊於期率军越过太行山从北路攻打赵国的大后方。樊於期攻占了赤丽和宜安,接着向邯郸进攻,形势十分危急。赵王迁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把守卫雁门关的李牧将军召回来,任命他为大将军,率领部下反击秦军。
李牧长期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防御匈奴。他的战略看上去十分保守,因为他防御匈奴的策略就是以防守为主。李牧设立烽火台加以警戒,一旦有匈奴入侵,他总是迅速将居民和牛羊撤回城内,严防死守,并不应战。
所以,尽管匈奴多次侵扰边界,但并未造成很大的损失。可是这样的做法,让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认为李牧这样做是因为他胆怯,赵王迁也相信了人们对他的这种说法,因此将他撤职,改用其他的人。
但是,驻守赵国边界的新任将军改变了以往李牧的防守策略,只要匈奴来侵袭,他便积极准备迎战,结果好多次都被匈奴打败,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得边境不得安宁。赵王无奈,只得重新用李牧将军。
可是,当赵王迁找到李牧将军的时候,李牧却谎称自己有病没有答应,赵王一再请求他,这时李牧说:“如果大王坚持让我领兵,我依然还会采用原来以防备为主的方法,请大王允许。”这次,赵王迁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之后,李牧仍旧采用自己原来的方法驻守边疆。几年过去了,士兵们没有打仗却不停地接受赏赐,都觉得对不住国家,希望拼死一战。李牧看到士气高涨,于是抓紧训练士兵,积极准备作战物资,决定与匈奴大战一场。他派人放出大量的牛马,引诱匈奴。
有一小股匈奴士兵前来抢夺的时候,赵国军队便假装抵挡不住,败退下来。匈奴听到消息后,便大举进攻,这时,李牧立刻下令士兵从两边夹击,一举歼灭匈奴入侵者。有史书记载:“杀匈奴十余万骑。”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
此时,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李牧不负重托。他赶快率领着边防军的主力与在邯郸作战的赵军会合,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高昂,如果赵军慌慌张张地参加战争,一定难以取胜。因此,他决定死守不攻,拖得秦军疲惫不堪,再找机会反攻。
樊於期觉得,以前廉颇用这一招抗拒王绾,现在李牧又用这一招来对付他。秦军战线过长,不利于打持久战,得想办法把敌人引出来。于是,樊於期率领着军队主力攻打肥下,诱使赵国军队支援,等赵军出了堡垒之后,再将他们歼灭。
可李牧看透了樊於期的计谋,不肯出兵。这时,手下的赵葱建议李牧支援肥下。李牧说:“秦军攻打肥下,如果我们去救就会受制于人。这是兵家的大忌啊!”
秦军主力开赴肥下后,营中留守的都是些老弱病小,战斗力很差,再加上连日来赵军只守不攻,秦军习以为常,精神松懈。李牧趁着这个机会直袭秦军,将留守的秦军全部给俘获了,得到了不少兵马粮草。
李牧心里想着樊於期会回来救助,便派了一部分兵力正面阻击秦军,把主力配置在两翼。当赵军与回撤的秦军遭遇时,两翼的赵军突然出现,对秦军实行钳功。经过殊死战斗,李牧歼灭了10万多秦军。樊於期率领着小部队杀出重围。因为害怕秦王嬴政的惩罚,樊於期逃往燕国。嬴政知道后愤怒不已,用重赏捉拿逃跑的樊於期。
李牧的这次大获全胜,溃败了秦军。因此,赵国也得到了喘息之机。因为击退秦军有功,所以赵王迁封了李牧为武安君。赵王迁说:“秦国有个名将叫白起,他的封号是武安君,现在李牧就是我的白起啊!”
秦王政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狼孟和番吾,同样也被李牧率领的军队击败。秦王一时攻不下赵国,便转而攻打韩国和魏国。
秦王政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31年,正当秦军消灭韩国时,赵国北部发生了大地震,地面裂缝东西长130步。第二年,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当时民谣说:“赵国人在号哭,秦国人在大笑。如果不信,但看遍地荒草。”赵国国力大为削弱。
秦国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国。秦军王翦将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部分兵力由邺地北上,准备渡过漳水向邯郸行进,袭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另一部分由自己亲自带领从上党攻出井陉,希望赵国腹背受敌。
赵王迁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邯郸南面有漳水和赵长城为依托,秦军一时间难以突破。李牧采取南守北攻、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的战略进行部署。他让司马尚在邯郸以南据守长城一线,自己亲自带队北进,反击秦军。因为两军的军事实力相当,而李牧又占据了地利、人和,因此,赵国挫败了秦军的进攻。
李牧班师邯郸,与司马尚会和共同攻打南路的秦军。南路秦军知道北路失败,士气瞬间便大大减弱,刚与李牧军队相遇,便撤军了,李牧军队再次胜利。
虽然李牧为赵国取得了胜利,但是经由先前的失败和此次战役中的损失惨重,赵军军力衰微,没有能力再去反攻,只能让秦军完好撤离。赵军退守邯郸,赵国暂时得以保全。
秦王政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王翦进攻赵国,王翦与李牧僵持一年多,战争仍没有进展。嬴政知道李牧善战不好对付,如果不除掉李牧,灭掉赵国的战争就要拖长很久,为免夜长梦多,必须马上除掉李牧。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派间谍入赵,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让他离间赵王与李牧、司马尚的关系。司马尚是李牧的裨将,多年来一起出生入死,与李牧友谊是十分深厚的。
李牧虽然多次打了胜仗,但是内心却时常忐忑不安。有一次,李牧的儿子李代对他说:“父亲,我看风波又要起了,不如趁这时候,急流勇退,向国王乞休,回老家去吧……”
李牧听到这话,内心实在不甘心隐退,就找来自己的好友司马尚商议。司马尚听了李牧的想法之后,说:“真没有想到呀,赵国百姓依靠将军,把将军看成靠山,现在这山却要自己倒了!”
李牧沉默不语了。
司马尚又说下去:“李将军,现在赵国只能靠您了!您若离开朝廷,将来老死于林泉之下,岂是‘知死必勇’者耶?忠臣报国,应不计安危,这道理还用我说吗?再说,就是为国殒命,安知百千年后之美誉,不熠熠发光也?”
这话正说到李牧的心里去了,他重视的就是身后之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于是李牧拍案而起,情绪激愤地说道:“司马将军,我险些做了错事,我不能走啊!我为保卫赵国而死,也是死得其所了!”
随后,李牧和夫人商议想把家迁到北方边境去,夫人明白他的意思,就对李牧说:“代儿可以带领家属迁到匈奴邻近,万一有什么事,可到我娘家避祸。至于我,可要留下来。”
李牧听到夫人的话很是感动。几天后,李代带着部分家人出走,他们的家里就只剩李牧夫妇,还有几个老仆了。这事很快被郭开得知,觉得是一个诬蔑李牧的绝好口实。就进宫对赵王迁说:“大王,我看那个李牧要造反了!”
“何以见得?他是要去投秦吗?”
郭开摇摇头,说道:“看样子他要先到匈奴去。日后投不投秦就不知道了。”
“他要逃往匈奴?”
“大王,您忘记他的夫人是匈奴人吗?”
“相国,您说说,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几天前,李牧的儿子就带领家属搬到北方边境去了,那里离匈奴只有一步之遥。大王想想,邯郸是赵国的大都,物阜人丰,他又有豪华的府第。放着花天酒地的日子不过,他把家属迁到那朔风呼啸的荒山野坡去干什么?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赵王迁听了恨得摇头顿足,他说:“几十年来,寡人给李牧高官厚禄,养着他的身子,可没养着他的心哪!”
由于郭开的一再挑拨,终于使得赵王迁对李牧下手了。他们商量好“计杀”,先传与李牧关系不好的赵葱和颜聚这两个将军前来。几年来,赵葱、颜聚就十分嫉妒李牧的地位和功劳,因此多次上朝污蔑李牧等拥有军权的大将,妄想以此取而代之,但是始终没有得逞。这次机会来了。
赵王迁在他们面前哭诉了李牧居功自恃、阴谋篡政的事实。赵葱义愤填膺,拍着胸脯说:“好贼如此猖狂,不剪除此贼誓不为人也!”
颜聚也泣泪上奏,愿以生命为国除奸。赵王迁赞扬了他们的忠诚,并说等他们大功告成之后,就把他们升为上将军。
郭开看现在是时候了,就把预想的计谋说给了他们。这一天,李牧和几位将军在城外练兵、布阵,很是称心如意。事后便请司马尚、赵长戈等将军到家中小酌。
由于高兴,李牧喝着喝着就多了。他端着酒杯对将军们说:“我自束发从戎,凡30载,开始跟随主将,后又挺身率兵,幸得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才能够北伐匈奴,东战强燕,西抵暴秦,杀敌逾80万,取得节节胜利。今日想起那些先我而死的将士,就情不自禁地要饮泣下泪,这杯浊酒就先祭奠给他们吧!”
李牧说着,将酒洒到地下,接着就泪眼潸然地说:“没有他们,李牧焉能立得寸功?!但愿千万将士的热血不会白流。”
司马尚等见李牧有点醉了,就起身相劝。“大将军,不要伤感!”
“我怎会伤感?我是高兴呀!”李牧接着说,“今日看我们所练之师,非秦军可比,何况他们是为保家卫国而战,一可当十!将军们,即使我李牧为国战死,你们也能够和秦军拼上几年了!”
众人见李牧如此说,都潸然泪下。正在这时,宫中一小黄门来宣读赵王的诏令:说是城卫捕到了秦国奸细顿弱,特请大将军来前殿议事。李牧听了,他想顿弱是秦国的上大夫,捉住顿弱是件大事,赵王不会撒这个谎的。
赵长戈、司马尚拦住马头劝他道:“大将军,事情蹊跷,是否我们随您去呢?”
李牧摇摇头说:“君臣间应以诚信为本,只许君王辜负臣下,不许臣下辜负君王!我如有不测,也是误中秦人奸计,只望你们仍为赵国,携手并肩,鞠躬尽瘁,不许为我个人复仇!”说罢,打马而去。
进宫之后,小黄门先行复旨去了。李牧下了马走到光照门外,忽然感到事情有异,以他用兵多年的经验,李牧敏感地意识到周围有伏兵。然后又走了几步,看见两旁的厢房,门窗都洞开着,而且还有人影恍惚,就大喊道:“主上,李牧来了。您让我走到殿上,要杀要剐,请陛下给我说个明白。”
李牧言犹未了,只听铜锣一响,飞蝗般的乱箭就攒射过来。李牧身中十几箭,血流如注,但还没有死。赵葱、颜聚带人跑出围住李牧,笑着对李牧说:“李大将军,你的威风呢?”
这时,赵王迁和郭开也走到李牧面前。郭开刚要述说李牧的罪状,李牧厉声止住他,喝道:“奸贼,有你说话的时候,我快要死了,我想给君王留下几句话。”
然后李牧侧过头对着赵王迁说:“大王啊,如果国内没有内奸,强秦是无法征服我们的!只是可惜,您却与奸贼相伴,如手如足。我死一年之后,赵国必亡,那时,我们就在地下论是非吧!”说完,李牧就溘然而逝了。
秦国借助赵人之手,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劲敌李牧,赵国的末日即将来临。3个月后,王翦率军直扑邯郸,赵国新任命的将军赵葱和颜聚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赵军一触即溃,赵葱被杀,颜聚逃亡。赵国的京城邯郸被攻破,赵王成了秦军的俘虏,又一个诸侯国覆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