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会歌德

    1821年,雅科布·贝采里乌斯到波希米亚的卡儿斯巴德去疗养。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次旅行。因为在这次旅行中他会见了两位化学同行以外的特殊人物:一位是被后人称为铁血宰相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这位仪表堂堂、神态威严的政府首脑,对他的接待还算彬彬有礼,但是礼貌和热情都不超过外交所允许的范畴;另一位是德国著名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芙冈·歌德,当时他已经是72岁誉满欧洲的文坛巨星了。在来访者的眼里,他尊贵的地位绝非那些政坛上的匆匆来去的政客们所能比拟的。

    雅科布·贝采里乌斯对歌德的仰慕是基于对他的身世、学识、经历和业绩的透彻了解。

    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一个富裕家庭里。那是一个门第高贵的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母亲是市长的千金。

    青年时代的歌德,曾先后就读于莱比锡和斯特斯堡大学,主攻法律学位,兼学文学、哲学、绘画等,同时对自然科学也有所研究。

    大学毕业后,歌德回故乡当律师,并从事文学创作。早年曾写出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等作品,1774年发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一举成名,在欧洲文学的天宇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1775年,歌德在人生之路上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折,他接受了魏玛公爵之邀,来到魏玛公国,曾先后做过这个国家的枢密大臣和首相。

    歌德从政期间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如整理财务,裁减军备、修筑公路等。由于受到公国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排挤,他的改革措施和政治主张,没能完全如愿地得以实施。于是,他对政务颇感失望,1776年在政界失意的情况下,他隐姓埋名去意大利旅游,遍访了威尼斯、罗马和佛罗伦萨等文化古城,深受当地古典艺术的陶冶。

    1788年,歌德回到魏玛公国,从此同政界彻底脱钩,担任公国剧院监督,埋头于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者斗争的主题,他也流露出嘲讽革命、害怕群众的消极思想。

    1805年,56岁的歌德不顾亲友的劝阻和上流社会人士的抨击,与平民的女儿克丽丝蒂安·维尔皮乌斯正式结婚。他步入暮年时期思想日趋保守,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829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831年发表了著名诗剧《浮士德》。此外,这个时期还写出了自传性的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东方西方的合集》等。

    1832年,歌德在完成《浮士德》第二部以后,因患伤寒病逝世,葬于魏玛宫坟。

    歌德一生勤奋笔耕,创作成果非常丰硕,发表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诗四十余首,六七十种诗剧,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十余篇,日记15卷,书信49卷,尤其值得人们赞许的是,这位誉满欧洲的文学泰斗,竟然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光、颜色以及化学问题都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发表过独特的见解,出版科学著作13卷。他所以赢得雅科布·贝采里乌斯的景仰,大概是由于下面两个原因:第一,是他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篇书信小说以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深深地打动了他这位用情专一的学者;其次,歌德对自然科学的爱好,使后者有一种专业领域的同行和知己的亲切感。基于这两种原因,雅科布·贝采里乌斯才远路风尘地专程来拜访他。

    这里,应该提及一下曾征服欧洲的广大读者、同样也打动了雅科布的歌德的两部代表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一部分书信体的小说。

    这部小说是以十八世纪下半叶德国封建统治时期为背景的。当时,德国国内由30多个君主国组成了日耳曼同盟。这些封建小公国都闭关锁国,愚昧落后,等级森严,封建贵族专横暴虐,宗教僧侣横行霸道,门阀制度猖獗,腐败现象严重。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的、落后的黑暗时期。

    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激起了热血青年的强烈不满,于是在一些思想敏锐的激进文艺青年中,掀起一股冲破封建藩篱、反对腐朽宗教道德的“狂飙突进”运动。年轻的歌德就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向黑暗的旧社会抛出的第一颗炸雷,便是《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主人公维特是个深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平民少年,他追求自由,向往平等,渴望不受门阀限制的纯真爱情,但是黑暗腐朽社会气氛,陈旧的社会道德和上层社会的种种陋习,像一道道罗网束缚着他,内心感到十分压抑。为了摆脱烦恼的心境,他来到了一座陌生而古朴的小城。他远离闹市的尘嚣,与大自然亲近,顿觉心旷神怡,过着一种安适、幽静的生活。

    在一次舞会上,维特结识了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夏绿蒂。两个青年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怎奈夏绿蒂已名花有主,她与一位贵族家庭出身的青年早有婚约。但是,被炽热的爱情燃烧的两颗心,使他们忘乎所以,频频约会互畅衷曲。为了能经常见到她,维特搬到离她家不远的地方住。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夏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从外地归来,她与维特的接触被迫终止,于是他又跌入苦闷的深渊。

    维特为了个人的出路和生计,四处寻职又屡屡碰壁。后来,他在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不料他的顶头上司为他设了人间地狱,那个不学无术、嫉贤妒能的家伙,不仅对他冷若冰霜,而且百般刁难和挑剔,他实在无法忍受,只好抛下一纸辞呈怅然离去。

    有一次,他竟神差鬼使地涉足于等级社会为他划定的社交禁区,到一位伯爵家吃晚饭,饭后又参加贵族们举行的晚会。在忘情地欢悦的时候,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悄然发生了。开始时人们还用审视的目光,偷偷地看着他,窃窃地议论着。继而似乎一切谜底被揭穿,事情明朗化了,众人对他怒目而视,甚至口出不逊。原来贵族们得知他的平民身份,视同异物,不能容忍,为平息“公愤”,主人只好以很客气的语言,请他退席。维特蒙受奇耻大辱,曾动过轻生的念头,想用利刃结束自己可怜的生命。

    一年过去了。维特又回到夏绿蒂的身边,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他,由于屡遭挫折和磨难,青年人热情和朝气丧失大半,变得志气消沉、心灰意懒,然而只有对她的爱有增无减,也只有这种爱还能燃起维系他生命的希望之火。他在绝望中依然与她约会,但很快引起人们的非议和她丈夫的干涉,碍于各方面的压力,夏绿蒂不得不中断与他的一切联系。

    事业的失败和爱情的失意,使维特彻底绝望了,终于怀着极其痛苦和悲愤的心情,开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篇小说所以能感动雅科布·贝采里乌斯,是因为他与维特有着相同的出身和一段境遇不佳的经历,尽管他没维特那样的失恋痛苦,但他理解维特的不幸。

    《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的诗剧。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中世纪在德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相传他是一个通晓天文地理知识渊博的学者,经常同魔鬼打交道。

    这魔鬼就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与上帝持有截然不同看法的靡非斯特。上帝认为,人是自强向上,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人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迷途知返走上正路,靡非斯特对人抱着轻蔑的悲观态度。他认为,人是一群毫无出息的受利益驱使的可怜虫。他自信可以利用利益驱动的方式,把人引向歧途,走向邪道,坠入魔窟。他与上帝进行一场赌博式的实验,实验的对象便是浮士德。

    浮士德博士早就开始厌倦中世纪的书斋生活了。这倒不是他对所有的知识失去了兴趣,而是对那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僵死的知识失去了兴趣。那些僵死的知识为有识之士构筑了思想的囚笼和精神的炼狱。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知识氛围中,浮士德仿佛坠入苦闷的深渊,曾动过自杀之念。

    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闷坐在书斋里的浮士德被洪亮的钟声惊醒了,想到这是复活节的钟声,精神为之一振,心灵充满了生机,唤起了热爱生活的激情。

    他走出书斋,与弟子瓦格纳外出郊游。他们在野外遇上一只摇尾乞怜的黑犬,一直跟随他们回到书斋,然后摇身一变,化为魔鬼靡非斯特。

    从此,魔鬼正式缠住了他的实验对象,施展魔法,进行他的邪恶实验。而浮士德正式同魔鬼打交道,去探索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订下了契约:

    魔鬼做浮士德的仆人,带着他到各处漫游,尽量地满足他的欲望,假如什么时候浮士德感到完全知足、别无他求,只要说一声:“且住,你真美呀”,魔鬼即将他的灵魂带走。

    魔鬼的实验开始了,浮士德探索人生的实验也开始了。靡非斯特带领浮士德云游世界各地。

    他们首先来到“魔女之厨”。在那里,浮士德喝了迷魂汤,立即返老还童。在大街上漫游时,他们遇到了平民出身的少女玛甘蕾。浮士德与她一见钟情,转瞬间爱得如胶似漆。

    于是,一连串的不幸事件接踵而至:他们为了在家中尽情地享受爱情的欢乐,玛甘蕾让母亲服用安眠药死去;接着她哥哥华伦又与浮士德决斗丧生;随后玛甘蕾又因溺死了自己的私生子而被捕入狱。

    这一系列的痛苦经历,使坐大牢的玛甘蕾神经错乱、精神失常。这时,靡非斯特和浮士德盗出牢狱的钥匙,要救玛甘蕾出狱,怎奈她宁受上帝的制裁也不肯出狱。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陷入绝境又不接受外界的营救,浮士德悲痛欲绝……

    不久,浮士德又来到风景秀丽的乡间。大自然的景色使他心情欢快,暂且忘却了往昔的苦闷和心灵的创伤,来到皇帝的宫廷,想一展安邦治国的宏图大略。

    那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官府横征暴敛,执法者贪赃枉法,权贵们挥霍无度,国库空虚……浮士德借助于魔法,大量发行钞票,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

    贪得无厌的皇帝想借浮士德的法力,来满足自己一切愿望和私欲,竟提出了要见古希腊著名的美人海伦的荒唐要求,浮士德遵命用魔术使海伦的幻影再现。不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海伦在骑士厅与古希腊的英雄帕里斯谈情说爱、寻欢作乐的场面,这场景使浮士德心生妒意,将帕里斯视若情敌,竟用魔匙去触动他。不料,室内轰然一声巨响,发生剧烈爆炸,眼前的一切都消失了,浮士德也昏倒在地……

    后来,浮士德的弟子瓦格纳在实验制造出“人造人”何蒙古鲁士,引起了他的极大的兴趣,想借助“人造人”为他创造奇迹。但这个人造的小人不能脱离开曲颈瓶,浮士德只好带着装在曲颈瓶里的小人游历希腊,参加“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盛会,但曲颈瓶破裂,人造小人化作一道火光踪影不见了,浮士德的愿望再次落空……

    但是,浮士德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追求,他又到古希腊神话世界去寻找美丽的海伦,地狱的女主人让海伦复活与浮士德结婚。浮士德如愿以偿,但并不幸福。他们生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欧福良,行为不端,放荡不羁,漫天飞驰,无止境地追逐少女,终因得意忘形飞得太高,坠地毁灭了。美丽的海伦也很快地悄然消失,留给他的只是能永远引起他痛苦怀念的一件衣服……

    浮士德屡遭挫折,但他并没灰心,他自信有力量创造惊人的事业。他帮助皇帝平息了国内的战争,皇帝分封他一块领地。他率领民众填海造田,开凿运河,兴建村庄。

    浮士德至此才感到,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领悟出生活的意义,情不自禁地喊道:“且住,你真美呀!”魔鬼靡非斯特闻听,欲收去他的灵魂,但天使却抢先一步,把他的灵魂接到天国去了,他的久别恋人玛甘蕾正在天堂迎候着他……

    这就是诗剧《浮士德》的故事梗概。该剧通过主人公不断探索人生、追求理想世界的过程,说明人必须摆脱贪婪和愚昧,才能步入理想的王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未来充满了信心。

    作为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浮士德的经历,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他不堪忍受书斋生活的苦闷,厌恶封建社会的习俗,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体验到爱情悲剧的痛苦,体验到高官厚禄的乏味,体验到魔幻般梦想的幻灭,最后他在和广大群众共同创造新世界的劳动中发现了真正的美,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

    1821年,当雅科布·贝采里乌斯怀着几分胆怯而又激动的心情,敲响了歌德家客厅雕刻精美的木门时,“来啦!”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女仆。

    “先生,请问您的尊姓大名……”

    “我叫雅科布·贝采里乌斯,瑞典人……不知我是否有会见歌德先生的荣幸?”

    “先生,他一般上午时间是不会客的,不过……您从瑞典来嘛……您请坐。”女仆指着一个漆木大椅说,“先等一下,我到楼上去向先生通报一声。”

    女仆的话刚落音,楼上“吱”的一声,一间房屋的门开了,传来了苍劲的咳嗽声。接着,一位身穿紫红色锦缎睡袍,头戴酱紫色圆顶小帽,趿拉着拖鞋的长者,走下楼来,他边走边问:

    “我有幸会见哪位贵客呢?”

    雅科布过去看过有关歌德的报道,对他的传闻轶事多少了解一些,知道这种装束正是他在写作中的习惯打扮。于是站起身来迎上前去,深深鞠躬,说道:“我叫雅科布·贝采里乌斯,瑞典人,专程来拜会我一向崇敬的大师。”

    “啊,啊,您请坐!”在近处,客人才看得清楚,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作家,却那么精力充沛、神情矍铄。

    “您正在写作?”客人在找话说。使他多少感到意外的是,主人对“雅科布·贝采里乌斯”这个名字的反应竟是如此平静。若是在科学界一听到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惊呼:“噢,您就是大名鼎鼎的贝采里乌斯教授哇!失敬、失敬!”

    “是的。”主人点头回答。

    “那么,我冒昧地问:是写什么题材的作品呢?”

    “《浮士德》第二部。”主人依然简单地回答。

    显然,雅科布·贝采里乌斯这位喜欢结交名流的客人,却并未深谙公关技巧,不懂在同陌生人交谈时,如何投其所好,如何避开禁忌。其实,一个作家在被某个写作难点所困扰,写作卡壳时,再提及写作的事儿,好像触及到心病一样,使他(或她)心情感到沉重。雅科布来造访时,主人的写作正处于焦灼状态。

    这位老文豪少言寡语,客人不善于开辟有趣的话题,谈话陷入僵局。这时,墙上的挂钟响起了洪亮的打点声,雅科布·贝采里乌斯不由得转过头来,朝挂钟看了一眼,忽然发现挂钟下面沿墙摆放一个长方形的玻璃橱,里边存放着形形色色的矿石。他眼里顿时闪烁着光芒:

    “哎哟,您也喜欢收集矿石?”

    客人无意中说出的“您也喜欢”两个字,却引起了主人的极大兴趣,老作家眼里也闪烁着兴奋的光彩:

    “这么说,您喜欢收集矿石?”

    “是的。”客人答道。

    “好哇,我正求教无门呢,来,请您鉴赏一下,这是一块什么石头?”歌德兴致勃勃地把客人引到矿石橱前,指着一块暗褐色带黑色蛇纹的矿石道:“就是它。”

    雅科布·贝采里乌斯仔细地看了一会说道:“这是一块很珍奇的矿石,如果允许的话,我可以取下一小块来,分析一下它的主要成分。”

    “可以,当然可以喽!”主人慨然应允。

    歌德带领客人来到了充满中世纪炼金术士的神秘色彩的化学实验室。

    雅科布·贝采里乌斯一见实验里的药品架和烧瓶、曲颈瓶等化学仪嚣,大为惊奇。以前只听说歌德爱好化学,但没想到,他竟有如此完备的实验室。

    客人用了半个上午时间,利用吹管分析法对未知矿石做了定性分析。这其间,主人始终站在客人身边,观赏着他魔术般的实验表演。他渊博的实验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术,赢得了歌德的好感。

    下午,歌德邀客人一起去攀登附近休眠的火山,在归途中两人谈火山成因,他们度过很愉快的一天。

    为了答谢主人殷切的款待,雅科布·贝采里乌斯送给歌德一只化学分析用的吹管,并讲授了吹管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