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涩与羞耻

施晓宇

羞涩是什么?刘心武说:"羞涩是良知的产物。羞涩是一种自我控制。羞涩也是对外界的尊重。因此故而常常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作为一种润滑剂,羞涩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至于粗鄙、卑下、猥琐、丑陋。故而,羞涩又是一种创造美的心理工具。"刘心武先生说的都很对,但如果让我说,只有一句话:羞涩是一种美。再具体一点,则羞涩是一种高尚的美,纯洁的美,随时间的推移,存在越来越少的美。羞涩还常常与羞耻连在一起,一个不懂得羞涩的人,自然就更不懂得羞耻了。

我曾采访过某女子监狱,适逢中午开饭时间,女犯人在走廊里一拥而上,为早一步拿到饭菜挤作一团。忽然,她们看到了我,还有另一位作家。两个生人,最主要的,是两个男性公民,她们立刻停止了拥挤,面带羞涩地争先恐后躲入牢房。可见,害羞原是人的本能。尤其女性,害羞与爱美一样属于天性。我们知道,犯人是一定要穿统一的囚服的,不分男女。但春节期间,狱方默许女犯三天不穿囚服而穿自己喜爱的女装。结果这三天里,女犯们特别的自尊自爱,个个脸上洋溢着巨大的幸福感。也许,她们回忆起各自未犯罪入狱前那种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羞涩与羞耻是连在一起的。历史上,许多英雄美人是知羞知耻的。譬如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只将自己心爱的战马让乌江亭长船载过江,自己则在江边拔剑自刎。项羽何以不肯过江东?他知羞呀,更知耻呀。他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霸王终究是霸王。说了项羽,不能不说虞姬。虞姬是项羽的爱妾,出名的美人。如果说项羽是知羞的英雄,虞姬就是知羞的美人。虞姬见自己一心热爱的项王大势已去,心疼不已。她不愿自己成为项王的累赘,她更不愿自己落入敌手让项王蒙羞受辱。她虽为一介女子,她也知羞呀,她也知耻呀。所以她抢先一步自刎在项王面前。

虞姬墓今在安徽省灵璧县东约10华里的地方。它几度遭盗,墓室已空,眼下仅余几把黄土。但去凭吊的人至今仿佛仍能听见愤怒的西楚霸王在九泉之下不甘的低吼:"胜败兵家未可期,色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此,大诗人苏东坡有感于虞姬的美丽、痴情和知耻近乎勇,特题诗一首:"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黄不负君主意,只有虞姬和郑君。"

南唐李煜因公元975年宋兵攻陷金陵,被俘(后被毒死),做《虞美人》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蒙羞含辱凄惋动人的《虞美人》从此流芳千古。

还有知羞知耻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汉将韩信。前者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王阖闾;后者甘受胯下之辱,日后终成大器。还有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攻破京城,上吊于煤山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也是个知羞知耻的亡国之君。他为大明江山葬送于自家之手羞愧不已。他这时更后悔中了努尔哈赤的反间计,错杀抗清大将袁崇焕—以判敌罪被千刀万剐冤死于北京菜市口。致使后来清兵得以长驱直入一举亡明。所以崇祯上吊自杀时,以发遮面。死后更留下遗嘱,让后人以布蒙其面,声言自己乃大明不孝子孙,黄土之下亦无颜拜见列祖列宗。

近来我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文学的严重危机和中国文人的两难境地—这是不是造成当今民族素质群体下降和中国教育"高分低能"现象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呢?有人说,文学危机标志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和公众文化素养、人格品质的下降。而后者反过来导致了当代文人、知识界整体水平的滑坡。具有自觉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完美,具有献身精神和坚守人文人道立场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越来越少了。反过来我念头一转:这是不是也就是造成越来越多的当代人不知廉耻、不懂羞涩为何物的一条根本原因?俗话说—知书才达理嘛。文学危机,书本贬值,知识廉价,可不就形成了"脑体倒挂"的怪圈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