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食物链效应”

在一个海岛上,住着狐狸和野兔。狐狸吃野兔,野兔吃翘摇草。当翘摇草生长旺盛的时候,野兔就多,狐狸也容易得到美餐,总数也就多了起来。但是,当狐狸数量多到没有足够的野兔充饥的时候,一部分就会因饿死和相互间的残杀而使总数减少。狐狸数量一减少,野兔相对就安全一些,总数又会增多,这又会引起狐狸总数新一轮的增加……

这,就是生物之间弱肉强食既斗争又依存的关系——“食物链效应”。地球上每一个有生命的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食物链,而且还和人类密切相关,如果不加以正确保护,就可能引出悲剧——下面的凯白勃鹿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凯白勃鹿——一种体态优雅、性情温驯,深得旅游者喜爱的鹿科动物。它的老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广阔的草原上。在这个草原上,凯白勃鹿最大的天敌是美洲狮和狼。

狮与狼的捕猎,大大促进了鹿的奔跑速度,使得那些强壮、动作敏捷而速度飞快的鹿,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千百年来,在这个州的凯巴伯森林中,凯白勃鹿群的数量一直保持在4000~4500头。狮、狼、鹿和草原,生活在一种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状态之中。

凯白勃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精明的美国人,一直希望鹿群的数量能迅速增加。在1906年,西奥多·罗斯福(1859~1919)总统(1901~1909在任)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同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也通过法律形式把本地森林保护区变为狩猎保护区,禁止所有人持枪进入捕杀凯白勃鹿。

美洲狮开始几年,凯白勃鹿倒是“鹿丁兴旺”,但好景不长,它们的数量并没有因为“特别关照”而增加。

这又是为什么呢?美国人不得不重新分析问题,终于找到了影响鹿群数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鹿是那些狮和狼吃掉的。于是,当人就推行“杀狮狼,保鹿群”的计划——枪打、毒饵、火烧、网捕、陷阱、炮轰……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由于持续不断地捕杀,到了1925年,美国人取得了捕狮1500头、杀狼3100头,即99 9%的狼被捕杀的“辉煌”战绩。

狼美洲狮与狼的悲惨遭遇,换来了凯白勃鹿“幸福而悠闲”的生活——从此不再担惊受怕,许多新生代不知美洲狮为何物,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尽情地享受着“绿色植物的甘甜”。由于有众多的母鹿,公鹿也没有必要为了争夺交配权而进行格斗。就这样,鹿群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殖,1925年就达到了惊人的25万头——差不多是原来的60倍。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

由于草的生长速度远远低于众多的鹿啃吃的速度,鹿开始大批死亡,土壤也越来越贫瘠。树叶也经不住鹿群的饕餮大餐而荡然无存。就这样,生态环境遭遇到了空前的破坏,沙漠化的迹象开始出现。冬天,寒雪封住了草原上最后的稀疏草皮,大批的鹿没有足够的草料过冬。当“春风吹来的时候”,难以计数的鹿早已死去,成了食腐秃鹫的幸福乐园……

长颈鹿就这样鹿的总数逐年减少,到了1940年,仅存2500头鹿——比过去的自然数量还少。

这种破坏生态平衡,斩断食物链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鱼而捕杀以鱼为食的水獭,但发现水獭被“斩尽杀绝”之后,鱼也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水獭吃的大部分是游得慢的病鱼,可防止鱼瘟蔓延。

食物链这个词的来源,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4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20多岁的青年学者林德曼,受到中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一山不存二虎”等谚语的启发,对达尔沼泽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了三年研究之后,终于首先提出了食物链这个概念,并创立了相关理论。

当然,最早对类似问题进行研究的倒不是林德曼。在1859年出版的生物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中,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就说,他曾观察到“猫多羊就多”的现象。他研究的结果,是这样一条食物链:猫(吃鼠)多→鼠(吃丸花蜂,破坏蜂窝)少→丸花蜂(传授花粉)多→三叶草(被羊吃)多→羊多……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庄子·山木篇》中,则更早记载了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斗争和依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