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生存智慧
常言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猛禽中的雕类却与众不同——总要费尽心机在自己的“雕窝”里放上许多带刺的树枝。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峡谷探个究竟吧!
金雕美国科罗拉州大峡谷中的雕类,总是在自己的“雕窝”里放上带刺的树枝——不顾劳顿,一天飞行300多千米,去寻找那种被称为“铁树”的带刺的树枝。铁树枝不仅像它的名字一样坚硬,而且枝上还生着许多刺,这些刺可以使得雕巢能够牢固地建在峡谷的悬崖上。
巢建好后,雌雕要在上面铺上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幼雕出生后在窝里渐渐长大,开始在窝内争夺生存空间。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迅猛增加,以至雌雕再也满足不了它们的需求。这时,雌雕本能地感到,为了让这窝幼雕生存下来,就必须让它们离巢,自己去捕食。为了激发幼雕的独立生存能力,雌雕开始撤去巢内的树叶、羽毛等物,让树枝的尖刺显露出来。巢变得没有从前那么舒适了,幼雕们只好纷纷躲到巢的边缘上。这时,雌雕抓住时机,逗引它们离开巢穴。在母亲的逗引下,幼雕开始尝试离巢学习飞行。
原来带刺的雕窝真正的缘由竞在这里—这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然而并非所有的动物妈妈都像雌雕那样充满“母爱”。
普通欧洲蛙一次可产数千粒很小的卵。但是,雌蛙产卵后根本不照管自己的“亲生骨肉”。因此,幼体成活率很低。
不过,同科的动物和它却有天壤之别。例如,有毒负子蟾仅产数十粒卵,卵粒很大,由于亲体的精心照料,幼体成活率就较高——母爱的多少与成活率有很大的关系。同是“母亲”,为什么有的煞费心机爱护幼体,有的根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呢?还是让我们听听英国鸟类学家D 拉克的分析吧?
普通欧洲蛙有毒负子蟾
早在1954年,拉克就发现,不同的鸟类在产卵上存在着质和量的差异。为保证幼鸟成活率最大,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高招。例如,体形大小相似的物种,如果产卵大则卵的数量就少,反之卵越小则数量上就会越多。在一个区域内食物是有限的,想把这有限的食物用来保证物种的继续繁衍,必然要在护幼力和生育力上做出选择。于是往往只有两种选择:低生育力,高护幼力;高生育力,低护幼力。
原来,普通欧洲蛙和有毒负子蟾的行为都是一种对种族的保护,是一种求种族生存的自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体现了动物的生存智慧。